小动作里学问多

来源 :农家参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动作与多动症
  当你读到这篇文章时,停一停,看看你自己有没有在无意识地在做一些小动作,比如用手指卷头发、抖抖腿、抠指甲、摸下巴等。如果没有,恭喜你!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果有,说明你的注意力已经开始逐渐涣散了,但没关系,你的这些小动作也许正帮你唤回注意力。
  研究人员对于人们这种无意识的小动作的研究已经由来已久了。早在1885年,英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在一次无聊又漫长的会议上注意到了人们的各种小动作,并将其記录下来写成了论文。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此也有研究,只不过他认为小动作与性有关。直到20世纪50年代,“过度活跃症”进入人们的视野,过多的小动作才被视为一种病态的行为。
  有一种与小动作过多有关的疾病,叫作“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在日本,这种病症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称,叫作“大雄-胖虎症候群”。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动漫《哆啦A梦》中的两个主角,大雄代表的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胖虎则是冲动、不易冷静。患有这种病症的儿童或青少年小动作频繁,整天忙忙碌碌,有时上着课会突然跑来跑去,根本停不下来。
  但是,有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小动作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观察到,当多动症儿童在学习时,可以看出他们是集中注意力的,虽然他们的腿在前后移动,或是用手指敲打桌面,又或是嘴里哼着曲子,总之他们总有些小动作。
  那么,这些小动作对于他们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小动作与唤醒思绪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作“唤醒理论”,指的是人们活动的目的是给予机体和神经刺激以便将其激活。而多动症儿童的种种小动作可以看作是一种唤醒机制,刺激他们的神经,告诉它们:“醒醒!该工作啦!”为了证实这一点,研究人员在接受测试的多动症儿童的脚踝处绑上一个仪器,用于计算他们的动作频率,并要求他们做一套智力测试题。结果发现,小动作频繁时,他们的正确率就高。这个结果证实了小动作的确能够唤醒多动症儿童,但是这个实验结果仍需要重复试验来证明这并不是巧合。
  但是,小动作可不是多动症儿童的专属动作,普通人也同样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它们对于普通人也有同样的唤醒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现代心理学将人们的精神研究与小动作联系在一起之后发现,当人们开始走神,思维开始涣散时,身体上几乎在同时会做出反应,有各种形式的小动作。学者认为这些小动作的作用是人体自身的唤醒机制,试图将涣散的思维重新集中起来。
  小动作功能多
  小动作的作用可不止帮你拉回思绪,还可以帮你缓解压力。这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这大概是人人都有的经历。在感到有压力或者紧张时,你会不自觉地搓手、扯头发等。有研究者发现,在牙医诊所,等候拔牙的人比身边陪他们的人小动作要多得多,因为等待拔牙的人更有压力。小动作还与性格有关系。研究者让志愿者坐在一张特殊的椅子上,什么也不干。结果发现,神经紧张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小动作更多。
  更神奇的是,小动作还能减肥。有研究称,小动作多的人一天最多能消耗800卡路里。通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慢跑一小时大概可以消耗600卡路里。而如果没有其他的热量摄入,800卡路里的消耗是十分可观的,简直就是坐着都能减肥。当然,这些小动作都是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
  小动作也有坏处
  小动作好处多,但也有坏处。对于普通人来说,在你走神的时候,小动作虽然是试图帮助你拉回思绪,但并不意味着小动作会让你更好地记忆正在学习的知识,因为小动作与涣散的思维是同时存在的,换句话说,小动作的存在意味着你的思绪在当下并不集中。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一位教授让他的21名学生观看一段40分钟的演讲,记录下了他们在过程中的表现,并统计了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小动作。在观看完后,教授向他们提问演讲的内容。结果与预想中的一样,随着观看演讲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不集中,同时小动作也在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在观看演讲的过程中,学生们小动作频繁的一段时间里所记忆的演讲内容是模糊的,后来回答相关问题时准确率极低。这说明小动作也没能拯救走丢的思绪。当然这也证实了人们在无聊或被强制性地完成某项任务时,会以小动作进行自我排解。
  然而,如果强制性地让他们一动不动观看演讲,他们所记忆的内容很有可能会更少,回答问题正确率会更低。因为人的身体本身就有这种倾向,如果你强行介入,效果反而会更差。
  如果你在看完整篇文章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小动作,恭喜你,你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
其他文献
1648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帕斯卡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在一个密闭的装满水的桶的桶盖上插入一根细长的管子,然后从楼房的阳台上往管子里灌水。结果只用了一杯水,木桶就被压裂了,桶里的水从裂缝中流了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p表示水的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液体深度),在p和g不变的情况下,h的值越大,液体压强就越大。这个实验因为h增大了很多,使木桶受到水
期刊
勺子是家家必备的餐具,别看它个头小,使用的学问却很大,如果用不好,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呼吸道感染。  哪些勺子不能用  破裂的塑料勺。塑料勺子一般由聚乙烯制成,聚乙烯无臭、无毒,化学稳定性好,但是聚乙烯在高温环境下会释放出氯乙烯,氯乙烯具有致癌性。如果氯乙烯中添加了增塑剂以及铅、铬等重金属,特别容易吸附在高温食物上,危害身体健康,这样的塑料勺坚决不能用。  很薄的不锈钢勺。勺子的好坏主要看不锈钢材
期刊
车窗上的小黑点有什么用处?这些不起眼的设计有什么初衷?这些作用真的有效吗?让科学告诉你答案。  细心的车友会发现,在车窗周围或者后视镜后面的挡风玻璃处会有一小块地方,有很多密密麻麻排布的小黑点,不过,你有想过些小黑点是用来干什么的吗?每一个东西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在汽车这个由高度紧密部件组成的大机器上,无所谓存在的东西不会太多,每一个设计都有其目的和意义所在。  首先,它的作用很单纯,就是用于遮挡
期刊
成年人的骨骼系统由206块骨头、32颗牙齿和其他可将骨骼连接在一起的关节构成。本文总结了关于人体骨骼的9个小知识。  1.婴儿的骨骼数量多于成年人。成年人体内拥有206块骨头,但婴儿的数量会多些,它们是骨骼和软骨的混合物。软骨会最终固化为骨骼,这一过程被称为骨化。  2.双手和双脚含有人体半数以上的骨骼。骨骼不是均匀分布在体内的,有些部位的骨骼数量远多于其他部位,每只手有27块骨头,每只脚有26块
期刊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嘴上起泡、牙龈出血或者喉咙疼痛、大便干燥等病症,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说自己“上火”了。身边的人会建议你少吃煎炸、辛辣的食物,多吃苦瓜等清凉“去火”的蔬菜、瓜果;如果严重,可能还会劝你吃牛黄解毒片之类的清热解毒的中药来降火。  “上火”是中医术语,在现代医学上并没有一个对应的名称。这是因为,中医学上统称“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所致的诸多病症,在现代医学里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发病
期刊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在生活中有时候眼睛也会产生错觉,让我们广生错误的判断。  黑林错觉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艾沃德·黑林于19世纪提出的一种方向错觉。两条原本平行的直线,被许多在平行线中间相交的直线分割后,放射线会歪曲人对线条和形状的感知,让人感觉这两条平行线向外弯曲了。与平行线相交的直线越密,两个平行线看起来越弯。当双眼失焦后再去看这两条平行线时,你又会觉得他们是直的。  蓬佐错觉
期刊
狂犬病俗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多见于犬、猫等动物,目前技术水平下病死率高达100%。  1.狂犬病的潜伏期真的有20年之久吗?  世界卫生组织获得的有效数据显示,潜伏期从5天至数年,最长潜伏期为6年,通常2~3个月,极少超过1年。所以,20年的说法不靠谱。  2.狂犬病发作会学狗叫吗?  狂犬病的发病症状,并不是像狗一样爬行或叫嚷,而是恐水、怕风、咽肌痉挛
期刊
平时在进行走路、跑步等运动时,鞋带跟着腿脚不停晃动,时间一长就会渐渐松开。或许你从未在意,这是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可是科学家却不这么看。  科学家盯上了鞋带打结  鞋带打结,只是生产生活中“结”的其中一种形式。除了系鞋带之外,手术后在伤口上缝线要用结,建筑工地上使用的钢缆也是结,电线里面数根铜线也以结的形式延伸,甚至我们的生命密码——DNA本身就是一条缠绕的结……  在大自然、人类社会里,结到处都
期刊
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所以有些人右眼皮跳时担心坏事降临,左眼皮跳时就琢磨低头捡钱,外加买彩票,到头来是既没有大祸临头,也没有发财。  眼皮跳到底是怎么回事  组成眼瞼的肌肉中有一种叫作眼眶匝肌,它环绕着眼睛,就像一个扁圆的车轮。当它收缩时,眼睛就会关闭。两只眼睛的眼眶匝肌分别被两根面神经掌控着,这两根面神经又被大脑深处的核团掌控。平时,我们的眼睛—直在不停地眨,这样就可以把泪液刷到角膜和结膜
期刊
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的常识与现象,某些其实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与缺陷,甚至有些还是错得比较离谱。  误区一  啤酒肚是多喝啤酒造成的  其实,啤酒真是很冤枉。啤酒熱量并不太高,0.5升啤酒含热量160千卡,“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过量饮酒、过量的下酒菜等不良饮食习惯才是罪魁祸首。  啤酒肚跟啤酒有没有关系?应该说没有直接和必然的关系,而真正有相关性的是消费食品的方式和生活方式。除了与遗传、饮食、运动等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