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课题。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应以此为指导方向,充分利用城市化发展所带来便利条件,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速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从而使农村经济振兴的同时,也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经济城市化振兴
困境分析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我国建立一个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体系。在2016年我国城镇的常住人口就已经多达7.93亿。相比于2015年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0.22亿。同样在2016年我国农村的常住人口数是5.90亿,与2015年相比我国的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了0.12亿。因此,到2016年末,我国的城镇化比率为57.36%。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的市场化流转也加快了推进步伐。随着农村土地的市场化流转加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加快,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与就业机会。从而加速了农村产业的转型、优化以及调整的步伐。然而,当前,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受传统落后、闭塞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在面对城市化发展浪潮时,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许多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的整体收入偏低,进而导致农村的消费能力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另外,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制并不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速度也比较慢。因此,想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相结合,改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加强对专项政策的落实。
二、城市化背景下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农村民众整体收入偏低、就业环境差以及消费能力不足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
2016年,我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2元,而城镇居民在201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165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2016年为例,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少20803元。并且在我国农村地区有27.4%的农村居民年收入低于10000元。因为在农村,居民普遍存在收入较低的情况,所以农民群众只能用有限的收入来购买生活必须品。另外,在农村地区,就业机会较少,也制约了农民群众的收入,从而降低了其额外消费的意愿。自2014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其就业环境。但由于受到许多的因素影响,许多政策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使其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导致了农村大部分地区消费能力低下,使商品的流通速率降低,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村产权和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与特色化生产、经营模式相对单一
产权交易与土地流转问题,长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国家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促进了农业补贴、产权交易、金融保险以及土地确权等政策的推行,改善了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但是,在宅基地流转、承包经营、金融保险以及专项基金改革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随着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农业经营模式只能采取分散化的模式进行发展,其经营模式也以初级农产品加工为主,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其管理上也不够规范,进而不能很好的发挥农村经济在成本方面和资源方面的优势。
(三)城市化发展的推进与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出现脱节,农村发展缺乏协同、凝聚意识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农村城市化的速率也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广大农民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人群拥有着不同的需求。对于一些低收入的人群而言,为保障其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其对住房、养老以及医疗的需求更为强烈。只有在解决了低收入人群的生存需要问题的情况下,才能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乃至进行进一步的创业活动。但是,由于受到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和相关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我国农村目前的相关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使农民群众的权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群众投保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对政府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产生怀疑心理,甚至是抵触情绪。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增加自身收入、改善生活品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信心。
三、城市化背景下导致农村经济遭遇发展困境的因素
(一)农民群众对城市化发展认识不全面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群众普遍面临着生活环境差、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农民群众的发展观念。即使在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部分农民群众依然会选择在农村依靠土地,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虽然有些年轻人离开了农村,进入城市打工,但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取短期的经济收入来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并不能长期在城市生活。因此,城市化的发展并没有为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部分农民群众在产权交易以及土地流转中得到了相应的经济补偿,但其受缺少经验和思想保守等因素的影响,普遍不愿意将手中的资金进行投资或者进行创业活动。这严重影响了资金的流通和资源分配。
(二)农村人口流失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而城市人口回到农村的非常少。这就导致了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比例严重失衡。我国发展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大多数的农村人口都向往城市生活,希望在城市中定居,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因此,这必将产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发展速度落后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从而导致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各种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出现。另外,在农村由于人口流失严重,且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必将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使大量农村土地和住房闲置,农村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因此,这种人口流动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群众的心理压力,并且极大限制了城乡两地人力资源的有效轮转与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生产技术革新落后。管理机制、配套设施的落实与创新存在滞后性
相比于城市化带来的便利,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农村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仍是以粗放式、分散化的生产模式为主,这种生产模式不利于对农村土地的循环利用,也会对农村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利益纠纷的影响,导致很难在农村地区推广现代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技术。另外,由于没有足够财政支持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国家的相关扶植措施很难在农村及时有效的落实。
四、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经济的振兴策略
(一)加强现代农业的产业统筹、多元经营、集约生产的联动一体化发展
为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规模化、创新化和现代化改革步伐,建立起一套联动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首先,要立足于提升农村生产力这一关键点,运用当前国际与国内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和发展观念,切实提升农业信息化与机械化水平。另外,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加大其产业化、规范化及特色化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加農村土地资源的使用率,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将农产品体系打造成健康绿色、具有较高品质的水平。除此之外,农民群众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在实体营销的基础上,加大对网络营销的运用,从而使自身的农产品可以得到更大范围人群的认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潜在的市场得到开发,进而增加销量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土地产权保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农村社会的收入分配问题,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政府部门应鼓励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行为,通过对其加强技能培养、创业扶持以及就业指导等措施,加强中低等收入人群的劳动报酬。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土地产权的保护,保证农民土地的商业化流转正常进行,从而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三)有效解决农村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面积较大,存在着自然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其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在自然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偏低。在我国东部地区,其地理位置相对比较优越,拥有广阔的平原,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土地以山地、沙漠为主,相对比较贫瘠,进而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制定相关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时,也要区别对待,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现实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对于适合大规模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区,应鼓励其进行土地流转和发展大规模现代农业。而对于一些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应加强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使其摆脱单一的依赖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从而才能灵活高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
(四)加强法制管理与市场体制改革
在我国农村地区加强法制管理,加强对跨境流动人口的管理,可以有效促进户籍改革制度和人口登记制度的落实。与此同时,要改善农村就业环境,规范人力资源交易市场,使农民群众能够自由择业。加大对农村各种经营行业的规范力度,确保农村市场运转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振兴农村经济,面临着许多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农村传统的发展模式。建立城乡一体的农村现代化社会是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国家要给予农村经济发展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相关策略促进农村经济长足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城市化振兴
困境分析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我国建立一个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体系。在2016年我国城镇的常住人口就已经多达7.93亿。相比于2015年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0.22亿。同样在2016年我国农村的常住人口数是5.90亿,与2015年相比我国的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了0.12亿。因此,到2016年末,我国的城镇化比率为57.36%。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的市场化流转也加快了推进步伐。随着农村土地的市场化流转加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加快,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与就业机会。从而加速了农村产业的转型、优化以及调整的步伐。然而,当前,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受传统落后、闭塞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在面对城市化发展浪潮时,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许多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的整体收入偏低,进而导致农村的消费能力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另外,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制并不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速度也比较慢。因此,想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相结合,改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加强对专项政策的落实。
二、城市化背景下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农村民众整体收入偏低、就业环境差以及消费能力不足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
2016年,我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2元,而城镇居民在201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165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2016年为例,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少20803元。并且在我国农村地区有27.4%的农村居民年收入低于10000元。因为在农村,居民普遍存在收入较低的情况,所以农民群众只能用有限的收入来购买生活必须品。另外,在农村地区,就业机会较少,也制约了农民群众的收入,从而降低了其额外消费的意愿。自2014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其就业环境。但由于受到许多的因素影响,许多政策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使其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导致了农村大部分地区消费能力低下,使商品的流通速率降低,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村产权和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与特色化生产、经营模式相对单一
产权交易与土地流转问题,长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国家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促进了农业补贴、产权交易、金融保险以及土地确权等政策的推行,改善了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但是,在宅基地流转、承包经营、金融保险以及专项基金改革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随着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农业经营模式只能采取分散化的模式进行发展,其经营模式也以初级农产品加工为主,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其管理上也不够规范,进而不能很好的发挥农村经济在成本方面和资源方面的优势。
(三)城市化发展的推进与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出现脱节,农村发展缺乏协同、凝聚意识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农村城市化的速率也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广大农民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人群拥有着不同的需求。对于一些低收入的人群而言,为保障其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其对住房、养老以及医疗的需求更为强烈。只有在解决了低收入人群的生存需要问题的情况下,才能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乃至进行进一步的创业活动。但是,由于受到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和相关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我国农村目前的相关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使农民群众的权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群众投保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对政府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产生怀疑心理,甚至是抵触情绪。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增加自身收入、改善生活品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信心。
三、城市化背景下导致农村经济遭遇发展困境的因素
(一)农民群众对城市化发展认识不全面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群众普遍面临着生活环境差、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农民群众的发展观念。即使在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部分农民群众依然会选择在农村依靠土地,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虽然有些年轻人离开了农村,进入城市打工,但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取短期的经济收入来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并不能长期在城市生活。因此,城市化的发展并没有为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部分农民群众在产权交易以及土地流转中得到了相应的经济补偿,但其受缺少经验和思想保守等因素的影响,普遍不愿意将手中的资金进行投资或者进行创业活动。这严重影响了资金的流通和资源分配。
(二)农村人口流失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而城市人口回到农村的非常少。这就导致了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比例严重失衡。我国发展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大多数的农村人口都向往城市生活,希望在城市中定居,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因此,这必将产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发展速度落后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从而导致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各种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出现。另外,在农村由于人口流失严重,且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必将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使大量农村土地和住房闲置,农村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因此,这种人口流动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群众的心理压力,并且极大限制了城乡两地人力资源的有效轮转与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生产技术革新落后。管理机制、配套设施的落实与创新存在滞后性
相比于城市化带来的便利,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农村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仍是以粗放式、分散化的生产模式为主,这种生产模式不利于对农村土地的循环利用,也会对农村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利益纠纷的影响,导致很难在农村地区推广现代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技术。另外,由于没有足够财政支持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国家的相关扶植措施很难在农村及时有效的落实。
四、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经济的振兴策略
(一)加强现代农业的产业统筹、多元经营、集约生产的联动一体化发展
为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规模化、创新化和现代化改革步伐,建立起一套联动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首先,要立足于提升农村生产力这一关键点,运用当前国际与国内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和发展观念,切实提升农业信息化与机械化水平。另外,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加大其产业化、规范化及特色化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加農村土地资源的使用率,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将农产品体系打造成健康绿色、具有较高品质的水平。除此之外,农民群众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在实体营销的基础上,加大对网络营销的运用,从而使自身的农产品可以得到更大范围人群的认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潜在的市场得到开发,进而增加销量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土地产权保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农村社会的收入分配问题,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政府部门应鼓励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行为,通过对其加强技能培养、创业扶持以及就业指导等措施,加强中低等收入人群的劳动报酬。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土地产权的保护,保证农民土地的商业化流转正常进行,从而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三)有效解决农村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面积较大,存在着自然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其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在自然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偏低。在我国东部地区,其地理位置相对比较优越,拥有广阔的平原,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土地以山地、沙漠为主,相对比较贫瘠,进而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制定相关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时,也要区别对待,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现实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对于适合大规模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区,应鼓励其进行土地流转和发展大规模现代农业。而对于一些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应加强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使其摆脱单一的依赖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从而才能灵活高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
(四)加强法制管理与市场体制改革
在我国农村地区加强法制管理,加强对跨境流动人口的管理,可以有效促进户籍改革制度和人口登记制度的落实。与此同时,要改善农村就业环境,规范人力资源交易市场,使农民群众能够自由择业。加大对农村各种经营行业的规范力度,确保农村市场运转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振兴农村经济,面临着许多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农村传统的发展模式。建立城乡一体的农村现代化社会是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国家要给予农村经济发展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相关策略促进农村经济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