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仅有241户人家的小山村,参与兴办实体、发展产业的就有近百户,创业人员达到全村劳动力的1/2以上,每年创造的收入超过了全村总收入的80%……这里,就是梅河口市杏岭镇兴起村。
兴起村毗邻梅河口市区,土地、山林、水域资源丰富。为了让宝贵资源流金淌银,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采取宣传、观摩等办法,引导农民摒弃小农思维和单一种粮观念,发挥靠近城镇的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产业,开辟出一条条增收致富新路径。
让闲置资产生金,让废弃资源流银。本着这一理念,村两委盘活原村小学校舍,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了利丰木业,年加工软杂木4000立方米,安置当地剩余劳动力50余人。当地和周边乡村闲置的玉米芯等废弃资源,过去不是当烧柴就是任其烂掉。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村里决定发展食用菌生产。村领导多方筹措资金,建起20个温室大棚,请来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种植平菇、金针菇、凤尾蘑、榆黄蘑。现在,产品不仅畅销梅河口市,还销往省外城乡,种植户每年获利100多万元。引进了果仁加工企业,年加工松籽300吨,安排剩余劳动力100余人,每人每年能挣1万多元。利用村里的小二型水库,在不影响灌溉的情况下,引资兴建了2家集休闲垂钓、旅游观光、餐饮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山庄。村里还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一部分种植能手承包荒山,营造优质果树林,种植新鲜瓜菜,占领了当地市场。
看到村里的各项产业红红火火,许多村民也打开了思路,放开了手脚,发展各种实体经济。二组农民赵世勇瞄准市场需求,办起了成品粮加工厂,利用面粉、玉米、荞麦、高粱米加工冷面、面条、馇条、米线等粮食制成品。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已达到年加工面粉、杂粮200余吨的生产规模,产品销往梅河口、柳河、辉南、东丰、磐石和辽宁省抚顺地区。村文书黄志生原来在市区搞小食品批发,被选为村干部后,回村办起农机具修配厂,在家庭创富的同时,还解决了村民检修农机难的问题。看到集体在增收、村民在创富,一部分具有专业技能的农民纷纷走出家门,迈进国内国际劳务市场,既发挥能力挣到了钱,又给本村种地能手创造了机会,实现了互利共赢。
(吴迪 刘振福)
兴起村毗邻梅河口市区,土地、山林、水域资源丰富。为了让宝贵资源流金淌银,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采取宣传、观摩等办法,引导农民摒弃小农思维和单一种粮观念,发挥靠近城镇的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产业,开辟出一条条增收致富新路径。
让闲置资产生金,让废弃资源流银。本着这一理念,村两委盘活原村小学校舍,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了利丰木业,年加工软杂木4000立方米,安置当地剩余劳动力50余人。当地和周边乡村闲置的玉米芯等废弃资源,过去不是当烧柴就是任其烂掉。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村里决定发展食用菌生产。村领导多方筹措资金,建起20个温室大棚,请来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种植平菇、金针菇、凤尾蘑、榆黄蘑。现在,产品不仅畅销梅河口市,还销往省外城乡,种植户每年获利100多万元。引进了果仁加工企业,年加工松籽300吨,安排剩余劳动力100余人,每人每年能挣1万多元。利用村里的小二型水库,在不影响灌溉的情况下,引资兴建了2家集休闲垂钓、旅游观光、餐饮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山庄。村里还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一部分种植能手承包荒山,营造优质果树林,种植新鲜瓜菜,占领了当地市场。
看到村里的各项产业红红火火,许多村民也打开了思路,放开了手脚,发展各种实体经济。二组农民赵世勇瞄准市场需求,办起了成品粮加工厂,利用面粉、玉米、荞麦、高粱米加工冷面、面条、馇条、米线等粮食制成品。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已达到年加工面粉、杂粮200余吨的生产规模,产品销往梅河口、柳河、辉南、东丰、磐石和辽宁省抚顺地区。村文书黄志生原来在市区搞小食品批发,被选为村干部后,回村办起农机具修配厂,在家庭创富的同时,还解决了村民检修农机难的问题。看到集体在增收、村民在创富,一部分具有专业技能的农民纷纷走出家门,迈进国内国际劳务市场,既发挥能力挣到了钱,又给本村种地能手创造了机会,实现了互利共赢。
(吴迪 刘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