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大概是每个语文教师思索和追求的目标。尤其在当前素质教育和课改推进下,更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探索。那么,什么是作文教学呢?作文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如何灵活而简易的、行之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作文教学是贯穿于语文教学当中并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也是语文教学效益的体现。近年来,中考和高考作文分值的加大更能说明这一问题。再从实际看,一个从初中到高中经过六七年语文能力培养的学生如果写作能力平平,其语文能力能说很好吗?学习课文的典范作品不就是掌握作家的经验和技巧而为我所用吗?作文教学虽花样众多,但最根本的教学套路及模式未变多少,收效不明显。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三个大的方面需探究和改进。
一、作文教学过程程式化,在违背写作规律的情况下进行。
现在通常我们的作文教学是题目出来或文题圈定后,让学生去观察或收集素材等,然后教师再进行一番辅导,如何审题,把握主题,运用材料等等。也许教师在辅导教学中运用了各种各样、精心设计的方法,不可谓不新不鲜,可是效果并不怎么好。这种程式化的的作文教学法,使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对于那些写作基础差,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只是勉强凑字成篇而已。接下来教师进行批改而后讲评,讲评不可谓不多不细,工作量不可谓不苦不大,但学生的作文水平仍在原地踏步,教学效益很低。
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从兴趣入手。这种定式化的教学过程只重产出,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写作不是在客观事物感召下从感情上产生创作激情,内心产生表达的强烈欲望,而是被动地根据作文题目或主题去完成写作。简单的说,是为作文而作文,不是欲作文而作文,从根本上违反了创作规律。刘勰说过:“情动于中形于外”,从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来讲,写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家在长期感受某种事物和观念的基础上受到偶然激发,产生想把它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和冲动;第二阶段是在强烈创作欲望的支配下,重新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反复思考、认识,升华并孕育;第三阶段是在反复酝酿基础上完成创作的过程。从如上三个阶段看,第三个写作完成的过程固然艰辛,但欲望碰撞的璀璨火花和诞生前的阵痛更为煎熬。因此,创作前的积累更为漫长和艰辛。实际上许多优秀的文学精品,来自于作家的有意注意和偶然所得,即创作灵感的突发。当然也有无意注意和必然产出,那也是在长期有意挖掘观察过程中产生了偶然的创作灵感而主动去创作。不管是有意或无意,偶然或必然,都是作家艺术素养下具有强烈创作欲望为前提的。如刘白羽的散文《白蝴蝶之恋》,不是说作家专门设定要写白蝴蝶而在一个早晨找冻僵的白蝴蝶观察、而是无意间作家心灵与事物产生了思想的火花,采撷了灵感,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杨朔的《荔枝蜜》都是如此。
学生写作文和作家创作一样,都是写作本身规律的体现过程,而我们的教学过程恰恰违反了这一规律,不管学生有感无感,对题目是否有兴趣,有没有与题目有关的主观感受和激动,都要求在一定时间完成作文任务,学生没有了创作主动性,作文成效自然不大。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倾向。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稳定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其实质,使整个活动积极化。”因此,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全面调动学生的协作积极性,就会克服学生不知从何去写,言之无物,怕写作文等种种弊病。
二、作文教学没有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机械地把作文教学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即阅读和写作教学分两步走,没有充分理解语文能力的内涵。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这一论断揭示出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关系。但在我们实际语文教学中,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偏重于读讲,一说到语文课,便是阅读课。偶尔在课堂上有范文学习后的练笔等写作片段,也不能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围绕大纲,把重点放在语文技能和学生阅读知识面的学习掌握上。即,指导学生完成对诸如汉语知识,遣词造句,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主题表现等内容的学习掌握,很少就通过范文教学所掌握的技能,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到写作当中的训练。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学生学习了那么多优秀的范文,几年下来,写作能力不是提的很快,甚至停滞不前了。原因就在于,没有把阅读讲解范文与作文教学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古人讲“学以致用”,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应该把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读写穿插,读中学写,以读促写。运用教材中的范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写作。具体作法是以“导”为主,分步进行,导、练、评相结合。第一步,利用课文中学生掌握的写作特点和方法。第二步,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课文或进行写作练习(或同题重写,或仿结构写)。第三步以评为主,即对第二步练中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同时再举例加以巩固。经过这三步的工作,最后形成“点”(道理方法)、“例”(课文写作)、“教”(讲点子,指路子)、“学”(明道理,知方法)、“用”(习例子,做练习)的训练方法,达到提高作文效益的目的。如上这种方法,既把阅读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了,又将作文的难度大大降低,有的放矢。
三、学生思想感情的培养对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的思想和感情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等,这里只就语文教学中所担负的重要责任来说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大潮下,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范文思想性的挖掘与拓展,去构建学生完美的人文思想,培养其优秀人格和健康美好的感情,成为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重任。
中学范文中,中外作家无数的优秀精品,尤其我国从《诗经》、《楚词》到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里,无不渗透着作家强大的人格感染和美好充盈的感情对人的陶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用心去感受,你不哀伤?“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你读后不去震撼落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不为李白的乐观自信而呐喊?“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你不为白杨树所震动?……不胜枚举。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注重读讲教学,而对思想性的感悟,升华拓展不够,更没有从写作角度使学生积累一种感情。
为此我认为,只要有意的在教学中培养和积累各种感情素质(对大自然、对人类、对祖国、对家庭、对故乡、人间真情等等的感情),再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就能够有感而发,写出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纵上所述,只要遵循创作规律,培养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创作激情,通过范文练习掌握了写作技巧,再加上丰富的感情培养与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乘着想象的翅膀去飞跃创作的颠峰。
如上是本人多年教学中通过体验总结,观察研究所得出的一点浅薄感悟,不可能面面俱到,错漏更是难免,愿与同仁共飨,并望斧正。
一、作文教学过程程式化,在违背写作规律的情况下进行。
现在通常我们的作文教学是题目出来或文题圈定后,让学生去观察或收集素材等,然后教师再进行一番辅导,如何审题,把握主题,运用材料等等。也许教师在辅导教学中运用了各种各样、精心设计的方法,不可谓不新不鲜,可是效果并不怎么好。这种程式化的的作文教学法,使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对于那些写作基础差,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只是勉强凑字成篇而已。接下来教师进行批改而后讲评,讲评不可谓不多不细,工作量不可谓不苦不大,但学生的作文水平仍在原地踏步,教学效益很低。
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从兴趣入手。这种定式化的教学过程只重产出,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写作不是在客观事物感召下从感情上产生创作激情,内心产生表达的强烈欲望,而是被动地根据作文题目或主题去完成写作。简单的说,是为作文而作文,不是欲作文而作文,从根本上违反了创作规律。刘勰说过:“情动于中形于外”,从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来讲,写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家在长期感受某种事物和观念的基础上受到偶然激发,产生想把它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和冲动;第二阶段是在强烈创作欲望的支配下,重新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反复思考、认识,升华并孕育;第三阶段是在反复酝酿基础上完成创作的过程。从如上三个阶段看,第三个写作完成的过程固然艰辛,但欲望碰撞的璀璨火花和诞生前的阵痛更为煎熬。因此,创作前的积累更为漫长和艰辛。实际上许多优秀的文学精品,来自于作家的有意注意和偶然所得,即创作灵感的突发。当然也有无意注意和必然产出,那也是在长期有意挖掘观察过程中产生了偶然的创作灵感而主动去创作。不管是有意或无意,偶然或必然,都是作家艺术素养下具有强烈创作欲望为前提的。如刘白羽的散文《白蝴蝶之恋》,不是说作家专门设定要写白蝴蝶而在一个早晨找冻僵的白蝴蝶观察、而是无意间作家心灵与事物产生了思想的火花,采撷了灵感,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杨朔的《荔枝蜜》都是如此。
学生写作文和作家创作一样,都是写作本身规律的体现过程,而我们的教学过程恰恰违反了这一规律,不管学生有感无感,对题目是否有兴趣,有没有与题目有关的主观感受和激动,都要求在一定时间完成作文任务,学生没有了创作主动性,作文成效自然不大。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倾向。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稳定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其实质,使整个活动积极化。”因此,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全面调动学生的协作积极性,就会克服学生不知从何去写,言之无物,怕写作文等种种弊病。
二、作文教学没有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机械地把作文教学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即阅读和写作教学分两步走,没有充分理解语文能力的内涵。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这一论断揭示出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关系。但在我们实际语文教学中,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偏重于读讲,一说到语文课,便是阅读课。偶尔在课堂上有范文学习后的练笔等写作片段,也不能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围绕大纲,把重点放在语文技能和学生阅读知识面的学习掌握上。即,指导学生完成对诸如汉语知识,遣词造句,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主题表现等内容的学习掌握,很少就通过范文教学所掌握的技能,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到写作当中的训练。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学生学习了那么多优秀的范文,几年下来,写作能力不是提的很快,甚至停滞不前了。原因就在于,没有把阅读讲解范文与作文教学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古人讲“学以致用”,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应该把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读写穿插,读中学写,以读促写。运用教材中的范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写作。具体作法是以“导”为主,分步进行,导、练、评相结合。第一步,利用课文中学生掌握的写作特点和方法。第二步,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课文或进行写作练习(或同题重写,或仿结构写)。第三步以评为主,即对第二步练中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同时再举例加以巩固。经过这三步的工作,最后形成“点”(道理方法)、“例”(课文写作)、“教”(讲点子,指路子)、“学”(明道理,知方法)、“用”(习例子,做练习)的训练方法,达到提高作文效益的目的。如上这种方法,既把阅读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了,又将作文的难度大大降低,有的放矢。
三、学生思想感情的培养对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的思想和感情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等,这里只就语文教学中所担负的重要责任来说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大潮下,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范文思想性的挖掘与拓展,去构建学生完美的人文思想,培养其优秀人格和健康美好的感情,成为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重任。
中学范文中,中外作家无数的优秀精品,尤其我国从《诗经》、《楚词》到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里,无不渗透着作家强大的人格感染和美好充盈的感情对人的陶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用心去感受,你不哀伤?“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你读后不去震撼落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不为李白的乐观自信而呐喊?“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你不为白杨树所震动?……不胜枚举。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注重读讲教学,而对思想性的感悟,升华拓展不够,更没有从写作角度使学生积累一种感情。
为此我认为,只要有意的在教学中培养和积累各种感情素质(对大自然、对人类、对祖国、对家庭、对故乡、人间真情等等的感情),再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就能够有感而发,写出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纵上所述,只要遵循创作规律,培养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创作激情,通过范文练习掌握了写作技巧,再加上丰富的感情培养与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乘着想象的翅膀去飞跃创作的颠峰。
如上是本人多年教学中通过体验总结,观察研究所得出的一点浅薄感悟,不可能面面俱到,错漏更是难免,愿与同仁共飨,并望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