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山祖庙正殿作为祖庙的主体建筑,是祖庙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建筑物,采用宋代建筑法式,遴选使用大量斗拱,使之大幅度向外延伸,保护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侵蚀,形体固实厚重,外观雄伟稳健,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拱实例。佛山祖庙正殿通过对墙体青砖砌筑、屋面修缮、木结构修缮、校正屋脊等内容进行修缮,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的文物建筑修缮基本原则,既消除了祖庙正殿存在的安全问题,也“保持了原貌”。
[关键词]佛山祖庙 正殿 修缮 技法
一、佛山祖庙正殿情况简介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1078-1085)间,明洪武五年(1372)重修,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供奉北帝的神庙,因居佛山诸庙之首,故称祖庙。正殿是祖庙的主体建筑,是祖庙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建筑物,采用宋代建筑法式,遴选使用大量斗拱,使之大幅度向外延伸,保护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侵蚀,形体固实厚重,外观雄伟稳健,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拱实例。殿周三面围墙,南面敞开,面宽进深各三间,柱子十六根,殿前左右两侧有廊,与前殿相连,中间有天井。殿内置有明正统年制作的形象威严的真武大帝(北帝)铜造像,披发端坐,清静庄严,彩绘龙袍,金光闪耀,是祖庙供奉的主要神像。
二、佛山祖庙正殿受损概况
佛山祖庙正殿面阔五间,统面阔15.21m,进深四间,统进深16.15m,从室内地坪至屋脊刹顶高l2.94m,平面近为正方形,在明间的第三、四进深间处设置神龛供奉北帝。大殿屋顶是歇山顶,板筒瓦砂浆裹垄屋面,绿琉璃勾滴剪边,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正脊从脊下至脊刹顶通高2.98m,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砌陡板脊,高0.8m;南北两侧有灰塑浮雕6幅,浮雕风化较严重,部分雕塑损坏,表面颜色也已缺失。上层为石湾陶塑屋脊,高1.18m,为清光绪年间在原屋脊上增加的。正脊两端立铜制鳌鱼一对。陶塑屋脊面层风化,釉色剥落,部分陶塑损坏残缺。屋面垂脊、戗脊均为琉璃脊,脊身两侧有花卉浮雕图案,脊上有麒麟、狮子、仙人等瑞兽,用砂浆粘结固定。屋面垂脊头前立阴阳神(日月神)琉璃陶俑,前后垂脊各一对。在个别陶塑背面还刻有“黄古珍造”字样。琉璃脊瓦两头有孔,现穿有铁线拉接,并用砂浆覆盖。脊上瑞兽及两侧花卉浮雕均有损坏,釉面泛白,个别脊瓦已爆裂,其中西南和西北角戗脊脊头饰件釉色与其他脊瓦有明显差异,共4件,可能是在后期维修中被更换过。垂脊外侧有砖砌披水檐,披水砖外用砂浆抹出装饰线条,现砂浆剥落,可见砖芯。山面檩条挑出山花板640mm,檩条端部外侧钉素面博风板,山尖有镂空卷草龙饰悬鱼,檩条出头由于暴露在外,仅有端头小部分受到博风板的保护,现已有2根发现蚁害及腐朽,博风板长期受雨水侵蚀,表面油漆剥落,轻度糟朽,木雕悬鱼大部已毁。山花板为青砖砌筑,外侧抹灰面刷红色色浆并做有灰饰图案,现色浆褪色。在山花板上开有气窗,为镂空琉璃砖方窗,现窗内安置有排气扇。由于支承山花板的木梁产生挠曲,山花板墙体出现明显纵向裂缝,裂缝最宽达8mm。瓦面分望瓦和面瓦两层,做法与前殿相同。现裹垄砂浆剥落,板筒瓦风化,瓦件强度、密实度降低,屋面在重力作用下下滑开裂,屋面出现渗漏,致使屋面木构件与木梁架受潮腐朽。在屋面四角和撒头(两山的屋面)处的漏雨尤其严重。2000年,曾对西侧瓦面进行小部分揭瓦维修,发现屋面下木构件糟朽严重,小修小补已经无法解决损坏,被迫停止维修。
大殿共用柱16根,其中木柱12根,石柱4根。石柱均为花岗岩梅花柱,布置在前檐,柱面刻有金字对联。室内金柱均为木柱,花岗岩柱础,木柱面刷红色中国漆。勘察中发现木柱柱心有不同程度中空,与前殿一样柱与梁、枋联接的铆口不满榫,有较大的空隙,用手掏挖,发现里面也藏有大量黑褐色粉屑,敲击梁架上的瓜柱时也发现大量粉屑从裂缝向外散落,这些粉屑均是木材糟朽所形成,证实木构件的内部糟朽非常严重,在维修施工中应特别注意。大殿主梁架为七架梁做法,除脊檩为圆形外,其他均为方形,檩下用驼峰和斗拱支承,驼峰面作精美木雕,红底黄漆过面,并在檩条间用异形角背和叉手增加梁架的稳定。由于屋面漏雨,望瓦底和瓦桷、檩条上都留下雨水渗漏的痕迹,造成瓦桷、檩条糟朽及被白蚁蛀蚀,其中糟朽檩条有7条,蚁蛀檩条有12条,瓦桷槽朽面积达90%。前殿明间及第二进间跨度较大,在屋面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承载屋面的檩条均出现不同程的挠曲,最大挠度达75mm,同时屋面在自重下产生下滑拉力,使檩条在拉力作用下向外倾覆,使木构架整体位移变形,这在屋角角梁及屋面前檐尤为严重,造成檐口瓦件下坠。部分隔架斗拱倾斜,小斗移位。大殿后檐及次间木架上的瓜柱由于径向开裂,用铁局子加固,多数瓜柱都有空鼓的情况。
大殿前檐共有斗拱八朵,体量巨大,从史籍记载看大殿虽是明代建筑,但斗拱做法具有宋代遗风,结构形式与广州光孝寺斗拱颇为相似,为南方建筑所少有。内檐斗拱做法为明清南方传统建筑中常见做法。为方便描述,外檐斗拱称谓按宋式。外檐斗拱有补间、柱头、转角三种做法,补间、柱头铺作为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斗拱;转角铺作里跳乳栿下出华拱两跳,乳栿头出假昂。在斗拱的制作中别具一格的使用了拱栓和昂栓的结构手法,即昂或拱分成几段制作,再用木栓将它们拼合,组成一个构件。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小材大用、节约了材料,但同时也降低了斗拱的整体性,使斗拱在外力长期的作用下容易松散变形。在这次勘察中就发现部分木栓松脱,构件连接处松动起翘,其他相联构件也连带位移的现象。转角铺作由于屋面开裂造成雨水大量渗漏,致使构件糟朽,并在荷载的作用下,中间荷载集中部位的构件被压碎。在屋面的下滑拉力下,前檐斗拱整朵产生倾斜变形。由于历史上多次维修,勘察时发现斗拱的加工手法种类繁多,规格大小不一,一些斗作为升使用,部分构件曾作加固的现象。
在大殿明间后部,设有神龛。龛座为花岗岩,宽6.21m,深4.12m,高1.57m,台基上正面神庵龛前设漆金镂空木雕花罩一樘。神龛宽3.66m,深3.6m,平面呈方形,歇山屋顶,全木材制作,屋顶内木架结构由于无法勘察,做法不详。正面设两层漆金木雕花罩,东西侧为木制围护,木围护上部作镂空木花窗,龛内作木天花,木围护、花窗、天花面均刷红色油漆。由于屋面漏雨,龛顶受潮腐朽,木雕垂脊损坏,神龛屋面下的木椽、角梁被白蚁蛀蚀非常严重,仅剩表皮,一碰即碎。木花窗也有蚁害现象。木雕花罩则保存完好,未发现病害。 三、佛山祖庙正殿修缮主要做法
大殿墙体青砖砌筑,青砖规格:丝缝做法,为清水墙面,仅东侧外墙墙面曾刷红黄两种色浆,现色浆褪色,砖面轻度风化,勘察中未发现墙体开裂及倾斜。
大殿与前殿损坏情况基本一致,屋面整体下滑开裂,雨水渗漏,使木构件受潮腐朽,木构件被白蚁蛀蚀,大部分木构件产生倾斜位移,斗拱脱榫及瓜柱空鼓的情况也较多,屋脊陡板灰雕风化褪色,部分琉璃脊饰及正脊陶塑损坏,特别应指出的是在勘察中发现室内许多主要承重木柱均有大面积空鼓的情况,危及建筑结构安全。如不及时维修,采取合理有效方法解决病害,建筑的损坏将进一步加剧,一些艺术构件将随着岁月变迁而凋零,甚至将影响包括室内其他陈列文物的保护与保存。
屋面修缮采用全面揭顶维修,做法、要求与万福台屋面维修的要求相同。为防止瓦面在重力作用下滑移开裂,用铜线将筒瓦串连,铁线尾部锚入正脊,拉结屋面,阻止屋面下滑。对屋面四个翼角作认真排查,特别注意角梁与瓦面接触的隐蔽部位,如角梁朽坏面积较小,采用剔补的方法进行加固,如朽坏面积与截面积之比大于1/8的,经计算不符合结构要求的,予以更换。其他主要承重梁也依据这一原则进行维修。
木结构修缮剔除木柱已经朽坏的部位,将糟朽中空的部位凿铲成形,采用同种木材(或相同材质)粘接修补,再用箍或铁锔加固,防止产生水平位移。勘察中大殿内几根主柱出现大面积的空鼓,对保持整个大殿木结构体系的稳定造成影响,给建筑留下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将这部分木柱采取卸架大修的方法,剔除糟芯,灌注不饱和聚酯树脂加固。对柱身、柱脚处出现的裂缝,小于5mm时,可用灰修补,再刷油漆断白,如裂缝大于5mm的,可用木料加胶水填缝,再刷油漆断白。
校正屋脊时先仔细清理屋面,寻找收集残坏掉落的陶塑构件(勘察时发现屋面上有脱落的构件),并逐一进行对接,确认吻合的,采用结构胶和环氧树脂粘接。对风化掉釉的用B72喷涂保护。正脊下侧陡板灰雕,风化掉色严重,一些塑像已不易辨认,经试验后,可用有机硅材料进行封护,减缓风化的速度。如有确切依据的,可对风化、不易辨认的灰塑进行局部修复。所使用砂浆可先取样试验,确定其包含的材料成份,结合当地老匠人所提供配方进行试验对比后,确定最佳方案。
铲除内墙及外墙面的后期增抹的砂浆和粉刷的色浆,清洗并人工打磨墙面,恢复原清水墙面做法。剔除封檐板残损腐朽的部位,用原材料按图案进行复制后粘接,按原色上漆、贴金。拆修大殿斗拱,清理各组构件,对已损坏的构件进行修补,如已无法修补或修补后不能达到原有强度要求的,予以更换。在维修大殿的时应注意保护具有特别意义的拱栓做法。
应特别注意保护各建筑中的不可移动的文物或移动后将会造成严重损坏的文物,如碑刻、漆雕神像等。尤其是漆雕神像,起保护的方法与大殿北帝神像的保护方法相同,用木材制作封护架,密封、注意防尘;木框用100×80mm方木,@300mm;封护顶板共设两层,上下两层之间相隔200mm,顶板板厚大于20mm,均应能承受20Kg物体按2米高自由落地的冲击力。四面围板厚度不小于15mm。封护架四周及上部与神像的净空不小于400mm。神像背面如距离小,应将后檐墙作为封护的一面。
结语
对于古建筑的修缮一定要秉持着慎之又慎的态度进行,切忌草率、过度,稍一大意即有可能变修缮为破坏,丧失古建筑之历史风貌、价值。所以在修缮之前一定要针对每个单体古建筑的原貌和破损情况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和咨询专家意见,并制定详细的修缮方案,力求在修缮中保持现状和恢复原状。
参考文献:
〔1〕殷文清.浅析岭南建筑的发展[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03);
〔2〕梁耀明.浅析岭南建筑文化[J].广东建材,2010(02);
〔3〕钟健慧.浅谈岭南建筑的发展[J].科技资讯,2009(21);
〔4〕钟学文.“骑楼”空间——岭南建筑的一朵奇葩——广州骑楼文化再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09);
〔5〕何镜堂.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年回顾与展望[J].建筑学报,2009(10);
〔6〕孙一民.岭南建筑与岭南精神[J].新建筑,2008(05);
〔7〕周畅,袁培煌,王建国,赵万民,魏春雨,赵辰,郭明卓,饶小军,孟建民,刘克成,孔宇航,叶珉,贾东东,李保峰.从岭南建筑到岭南学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作品研讨会[J].新建筑,2008(05);
〔8〕谢志英,宋晓云.岭南建筑文化探析[J].河南建材,2008(02);
〔9〕谢浩,倪红.体现岭南建筑特色的中庭空间[J].城市,2008(04)。
作者简介:霍启宙(1978--),男,研究方向:文物建筑修缮及维护。研究方向: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文物建筑群修缮及维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任职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古建园林部。
[关键词]佛山祖庙 正殿 修缮 技法
一、佛山祖庙正殿情况简介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1078-1085)间,明洪武五年(1372)重修,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供奉北帝的神庙,因居佛山诸庙之首,故称祖庙。正殿是祖庙的主体建筑,是祖庙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建筑物,采用宋代建筑法式,遴选使用大量斗拱,使之大幅度向外延伸,保护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侵蚀,形体固实厚重,外观雄伟稳健,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拱实例。殿周三面围墙,南面敞开,面宽进深各三间,柱子十六根,殿前左右两侧有廊,与前殿相连,中间有天井。殿内置有明正统年制作的形象威严的真武大帝(北帝)铜造像,披发端坐,清静庄严,彩绘龙袍,金光闪耀,是祖庙供奉的主要神像。
二、佛山祖庙正殿受损概况
佛山祖庙正殿面阔五间,统面阔15.21m,进深四间,统进深16.15m,从室内地坪至屋脊刹顶高l2.94m,平面近为正方形,在明间的第三、四进深间处设置神龛供奉北帝。大殿屋顶是歇山顶,板筒瓦砂浆裹垄屋面,绿琉璃勾滴剪边,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正脊从脊下至脊刹顶通高2.98m,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砌陡板脊,高0.8m;南北两侧有灰塑浮雕6幅,浮雕风化较严重,部分雕塑损坏,表面颜色也已缺失。上层为石湾陶塑屋脊,高1.18m,为清光绪年间在原屋脊上增加的。正脊两端立铜制鳌鱼一对。陶塑屋脊面层风化,釉色剥落,部分陶塑损坏残缺。屋面垂脊、戗脊均为琉璃脊,脊身两侧有花卉浮雕图案,脊上有麒麟、狮子、仙人等瑞兽,用砂浆粘结固定。屋面垂脊头前立阴阳神(日月神)琉璃陶俑,前后垂脊各一对。在个别陶塑背面还刻有“黄古珍造”字样。琉璃脊瓦两头有孔,现穿有铁线拉接,并用砂浆覆盖。脊上瑞兽及两侧花卉浮雕均有损坏,釉面泛白,个别脊瓦已爆裂,其中西南和西北角戗脊脊头饰件釉色与其他脊瓦有明显差异,共4件,可能是在后期维修中被更换过。垂脊外侧有砖砌披水檐,披水砖外用砂浆抹出装饰线条,现砂浆剥落,可见砖芯。山面檩条挑出山花板640mm,檩条端部外侧钉素面博风板,山尖有镂空卷草龙饰悬鱼,檩条出头由于暴露在外,仅有端头小部分受到博风板的保护,现已有2根发现蚁害及腐朽,博风板长期受雨水侵蚀,表面油漆剥落,轻度糟朽,木雕悬鱼大部已毁。山花板为青砖砌筑,外侧抹灰面刷红色色浆并做有灰饰图案,现色浆褪色。在山花板上开有气窗,为镂空琉璃砖方窗,现窗内安置有排气扇。由于支承山花板的木梁产生挠曲,山花板墙体出现明显纵向裂缝,裂缝最宽达8mm。瓦面分望瓦和面瓦两层,做法与前殿相同。现裹垄砂浆剥落,板筒瓦风化,瓦件强度、密实度降低,屋面在重力作用下下滑开裂,屋面出现渗漏,致使屋面木构件与木梁架受潮腐朽。在屋面四角和撒头(两山的屋面)处的漏雨尤其严重。2000年,曾对西侧瓦面进行小部分揭瓦维修,发现屋面下木构件糟朽严重,小修小补已经无法解决损坏,被迫停止维修。
大殿共用柱16根,其中木柱12根,石柱4根。石柱均为花岗岩梅花柱,布置在前檐,柱面刻有金字对联。室内金柱均为木柱,花岗岩柱础,木柱面刷红色中国漆。勘察中发现木柱柱心有不同程度中空,与前殿一样柱与梁、枋联接的铆口不满榫,有较大的空隙,用手掏挖,发现里面也藏有大量黑褐色粉屑,敲击梁架上的瓜柱时也发现大量粉屑从裂缝向外散落,这些粉屑均是木材糟朽所形成,证实木构件的内部糟朽非常严重,在维修施工中应特别注意。大殿主梁架为七架梁做法,除脊檩为圆形外,其他均为方形,檩下用驼峰和斗拱支承,驼峰面作精美木雕,红底黄漆过面,并在檩条间用异形角背和叉手增加梁架的稳定。由于屋面漏雨,望瓦底和瓦桷、檩条上都留下雨水渗漏的痕迹,造成瓦桷、檩条糟朽及被白蚁蛀蚀,其中糟朽檩条有7条,蚁蛀檩条有12条,瓦桷槽朽面积达90%。前殿明间及第二进间跨度较大,在屋面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承载屋面的檩条均出现不同程的挠曲,最大挠度达75mm,同时屋面在自重下产生下滑拉力,使檩条在拉力作用下向外倾覆,使木构架整体位移变形,这在屋角角梁及屋面前檐尤为严重,造成檐口瓦件下坠。部分隔架斗拱倾斜,小斗移位。大殿后檐及次间木架上的瓜柱由于径向开裂,用铁局子加固,多数瓜柱都有空鼓的情况。
大殿前檐共有斗拱八朵,体量巨大,从史籍记载看大殿虽是明代建筑,但斗拱做法具有宋代遗风,结构形式与广州光孝寺斗拱颇为相似,为南方建筑所少有。内檐斗拱做法为明清南方传统建筑中常见做法。为方便描述,外檐斗拱称谓按宋式。外檐斗拱有补间、柱头、转角三种做法,补间、柱头铺作为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斗拱;转角铺作里跳乳栿下出华拱两跳,乳栿头出假昂。在斗拱的制作中别具一格的使用了拱栓和昂栓的结构手法,即昂或拱分成几段制作,再用木栓将它们拼合,组成一个构件。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小材大用、节约了材料,但同时也降低了斗拱的整体性,使斗拱在外力长期的作用下容易松散变形。在这次勘察中就发现部分木栓松脱,构件连接处松动起翘,其他相联构件也连带位移的现象。转角铺作由于屋面开裂造成雨水大量渗漏,致使构件糟朽,并在荷载的作用下,中间荷载集中部位的构件被压碎。在屋面的下滑拉力下,前檐斗拱整朵产生倾斜变形。由于历史上多次维修,勘察时发现斗拱的加工手法种类繁多,规格大小不一,一些斗作为升使用,部分构件曾作加固的现象。
在大殿明间后部,设有神龛。龛座为花岗岩,宽6.21m,深4.12m,高1.57m,台基上正面神庵龛前设漆金镂空木雕花罩一樘。神龛宽3.66m,深3.6m,平面呈方形,歇山屋顶,全木材制作,屋顶内木架结构由于无法勘察,做法不详。正面设两层漆金木雕花罩,东西侧为木制围护,木围护上部作镂空木花窗,龛内作木天花,木围护、花窗、天花面均刷红色油漆。由于屋面漏雨,龛顶受潮腐朽,木雕垂脊损坏,神龛屋面下的木椽、角梁被白蚁蛀蚀非常严重,仅剩表皮,一碰即碎。木花窗也有蚁害现象。木雕花罩则保存完好,未发现病害。 三、佛山祖庙正殿修缮主要做法
大殿墙体青砖砌筑,青砖规格:丝缝做法,为清水墙面,仅东侧外墙墙面曾刷红黄两种色浆,现色浆褪色,砖面轻度风化,勘察中未发现墙体开裂及倾斜。
大殿与前殿损坏情况基本一致,屋面整体下滑开裂,雨水渗漏,使木构件受潮腐朽,木构件被白蚁蛀蚀,大部分木构件产生倾斜位移,斗拱脱榫及瓜柱空鼓的情况也较多,屋脊陡板灰雕风化褪色,部分琉璃脊饰及正脊陶塑损坏,特别应指出的是在勘察中发现室内许多主要承重木柱均有大面积空鼓的情况,危及建筑结构安全。如不及时维修,采取合理有效方法解决病害,建筑的损坏将进一步加剧,一些艺术构件将随着岁月变迁而凋零,甚至将影响包括室内其他陈列文物的保护与保存。
屋面修缮采用全面揭顶维修,做法、要求与万福台屋面维修的要求相同。为防止瓦面在重力作用下滑移开裂,用铜线将筒瓦串连,铁线尾部锚入正脊,拉结屋面,阻止屋面下滑。对屋面四个翼角作认真排查,特别注意角梁与瓦面接触的隐蔽部位,如角梁朽坏面积较小,采用剔补的方法进行加固,如朽坏面积与截面积之比大于1/8的,经计算不符合结构要求的,予以更换。其他主要承重梁也依据这一原则进行维修。
木结构修缮剔除木柱已经朽坏的部位,将糟朽中空的部位凿铲成形,采用同种木材(或相同材质)粘接修补,再用箍或铁锔加固,防止产生水平位移。勘察中大殿内几根主柱出现大面积的空鼓,对保持整个大殿木结构体系的稳定造成影响,给建筑留下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将这部分木柱采取卸架大修的方法,剔除糟芯,灌注不饱和聚酯树脂加固。对柱身、柱脚处出现的裂缝,小于5mm时,可用灰修补,再刷油漆断白,如裂缝大于5mm的,可用木料加胶水填缝,再刷油漆断白。
校正屋脊时先仔细清理屋面,寻找收集残坏掉落的陶塑构件(勘察时发现屋面上有脱落的构件),并逐一进行对接,确认吻合的,采用结构胶和环氧树脂粘接。对风化掉釉的用B72喷涂保护。正脊下侧陡板灰雕,风化掉色严重,一些塑像已不易辨认,经试验后,可用有机硅材料进行封护,减缓风化的速度。如有确切依据的,可对风化、不易辨认的灰塑进行局部修复。所使用砂浆可先取样试验,确定其包含的材料成份,结合当地老匠人所提供配方进行试验对比后,确定最佳方案。
铲除内墙及外墙面的后期增抹的砂浆和粉刷的色浆,清洗并人工打磨墙面,恢复原清水墙面做法。剔除封檐板残损腐朽的部位,用原材料按图案进行复制后粘接,按原色上漆、贴金。拆修大殿斗拱,清理各组构件,对已损坏的构件进行修补,如已无法修补或修补后不能达到原有强度要求的,予以更换。在维修大殿的时应注意保护具有特别意义的拱栓做法。
应特别注意保护各建筑中的不可移动的文物或移动后将会造成严重损坏的文物,如碑刻、漆雕神像等。尤其是漆雕神像,起保护的方法与大殿北帝神像的保护方法相同,用木材制作封护架,密封、注意防尘;木框用100×80mm方木,@300mm;封护顶板共设两层,上下两层之间相隔200mm,顶板板厚大于20mm,均应能承受20Kg物体按2米高自由落地的冲击力。四面围板厚度不小于15mm。封护架四周及上部与神像的净空不小于400mm。神像背面如距离小,应将后檐墙作为封护的一面。
结语
对于古建筑的修缮一定要秉持着慎之又慎的态度进行,切忌草率、过度,稍一大意即有可能变修缮为破坏,丧失古建筑之历史风貌、价值。所以在修缮之前一定要针对每个单体古建筑的原貌和破损情况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和咨询专家意见,并制定详细的修缮方案,力求在修缮中保持现状和恢复原状。
参考文献:
〔1〕殷文清.浅析岭南建筑的发展[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03);
〔2〕梁耀明.浅析岭南建筑文化[J].广东建材,2010(02);
〔3〕钟健慧.浅谈岭南建筑的发展[J].科技资讯,2009(21);
〔4〕钟学文.“骑楼”空间——岭南建筑的一朵奇葩——广州骑楼文化再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09);
〔5〕何镜堂.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年回顾与展望[J].建筑学报,2009(10);
〔6〕孙一民.岭南建筑与岭南精神[J].新建筑,2008(05);
〔7〕周畅,袁培煌,王建国,赵万民,魏春雨,赵辰,郭明卓,饶小军,孟建民,刘克成,孔宇航,叶珉,贾东东,李保峰.从岭南建筑到岭南学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作品研讨会[J].新建筑,2008(05);
〔8〕谢志英,宋晓云.岭南建筑文化探析[J].河南建材,2008(02);
〔9〕谢浩,倪红.体现岭南建筑特色的中庭空间[J].城市,2008(04)。
作者简介:霍启宙(1978--),男,研究方向:文物建筑修缮及维护。研究方向: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文物建筑群修缮及维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任职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古建园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