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众多奢侈品大牌将中国视为其业绩上升的引擎,然而从今年年初至今大牌纷纷发布的财报中不难看出,其在中国的日子仿佛没有之前那么如日中天,增速放缓、业绩下滑、放缓扩张、削减预算、谨慎投资,这些词开始出现在大牌针对中国市场的策略中,可以说在华业绩增速放缓成为大牌无法言说的痛。
今年一月份历峰集团发布其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三季度财报显示,集团三季度销售额为28.6亿欧元,增长5%,远低于预期。
随后,LV、GUCCI相继宣布放缓在华开店的速度,这与品牌前两年高调跑马圈地扩张形成了明显差异,中国奢侈品市场失宠的言论不绝于耳。
增速放缓已经让众大牌不寒而栗,那么赤裸裸的业绩下滑则让品牌更加不堪重负。
如果说一季度奢侈品业绩出现集体跳水,那么众大牌业绩下滑的征兆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已经隐现。今年一月份历峰集团发布其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三季度财报显示,集团三季度销售额为28.6亿欧元,增长5%,远低于预期,除美国市场之外其他市场均出现放缓迹象,其中中国市场销售额竟然出现零增长。
历峰集团的财报仿佛给大牌敲响了警钟,随后,LV、GUCCI相继宣布放缓在华开店的速度,这与品牌前两年高调跑马圈地扩张形成了明显差异,中国奢侈品市场失宠的言论不绝于耳。
日前,爱马仕发布的新一期财报显示,2013年品牌第一季度销售额为8.57亿欧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8%,而去年同期的增长幅度为17.6%,从销售数据上不难看出,其业绩增速放缓的迹象明显。
如果说爱马仕正在经受业绩增速放缓的困扰,GUCCI则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近期,GUCCI母公司Kering(原PPR)集团发布一季度财报,GUCCI、Saint Laurent等品牌在内的奢侈品部门一季度收入增长4.5%至15.2亿欧元,然而其中GUCCI业绩增长2.1%至8.7亿欧元,品牌可比收入增长仅为4%,低于分析师之前预期的6%。
增速放缓已经让众大牌不寒而栗,那么赤裸裸的业绩下滑则让品牌更加不堪重负,HUGO BOSS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其业绩出现再次下滑,集团总销售从去年同期的6.07亿欧元下降到5.9亿欧元,同比下降2%。
近几年,中国奢侈品市场一直备受关注,从增长速度到消费能力都有望领跑全球市场。然而,近期政府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使得公务消费能力急速下降。这在腕表领域尤为明显,就不难解释为何一直受惠于中国市场强劲表现的历峰集团却出现了零增长的尴尬。国际奢侈珠宝品牌卡地亚仅一年的时间在华累计关掉10家门店,瑞士知名腕表品牌爱彼也相继关闭了在国内的6家店铺。
对原有店铺进行筛选、对新开设店铺态度更加谨慎,这是目前众大牌在华的普遍做法,开源节流仿佛成了他们期盼在华业绩增长的一棵救命稻草。
探寻奢侈品在华业绩放缓的原因,难道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吗?资料显示,中国奢侈品市场自用消费约为60%,送礼消费约为40%,从数据上不难看出,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放缓另有原因。
首先,奢侈品还是消费品中的“贵族”,血脉相传中秉承的应该是一贯的高贵气质,而不是“人手一件”的大众方向,因此减少门店的数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让奢侈品回归“物以稀为贵”的神秘。其次,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距离产生美”,奢侈品大踏步进入中国十年间,消费者已经看厌了最初“开疆拓土”的熟悉面孔,希望能了解和尝试更多注重文化内涵的新品牌,这就使得一些看似并不火爆的品牌反而在中国做到了持续的、稳健的增长。
在一片唱衰论的声浪中,需要理性地分析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未来。无论是全球经济的疲软,还是国内宏观经济的走势,奢侈品在国内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奢侈品牌应在一二线城市树立品牌形象, 并且深度挖掘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购买潜力。
奢侈品在国内市场发展遇阻对于国内奢侈品市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儿,近几年中国奢侈品市场飞速发展,在大跨步向前的进程中也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各经济领域泡沫丰富的当下,通过这次“洗礼”挖掘市场的刚性需求,当真正的刚需释放出来,奢侈品市场的去泡沫化将使其进入平稳、成熟的市场状态。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刊立场
今年一月份历峰集团发布其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三季度财报显示,集团三季度销售额为28.6亿欧元,增长5%,远低于预期。
随后,LV、GUCCI相继宣布放缓在华开店的速度,这与品牌前两年高调跑马圈地扩张形成了明显差异,中国奢侈品市场失宠的言论不绝于耳。
增速放缓已经让众大牌不寒而栗,那么赤裸裸的业绩下滑则让品牌更加不堪重负。
如果说一季度奢侈品业绩出现集体跳水,那么众大牌业绩下滑的征兆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已经隐现。今年一月份历峰集团发布其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三季度财报显示,集团三季度销售额为28.6亿欧元,增长5%,远低于预期,除美国市场之外其他市场均出现放缓迹象,其中中国市场销售额竟然出现零增长。
历峰集团的财报仿佛给大牌敲响了警钟,随后,LV、GUCCI相继宣布放缓在华开店的速度,这与品牌前两年高调跑马圈地扩张形成了明显差异,中国奢侈品市场失宠的言论不绝于耳。
日前,爱马仕发布的新一期财报显示,2013年品牌第一季度销售额为8.57亿欧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8%,而去年同期的增长幅度为17.6%,从销售数据上不难看出,其业绩增速放缓的迹象明显。
如果说爱马仕正在经受业绩增速放缓的困扰,GUCCI则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近期,GUCCI母公司Kering(原PPR)集团发布一季度财报,GUCCI、Saint Laurent等品牌在内的奢侈品部门一季度收入增长4.5%至15.2亿欧元,然而其中GUCCI业绩增长2.1%至8.7亿欧元,品牌可比收入增长仅为4%,低于分析师之前预期的6%。
增速放缓已经让众大牌不寒而栗,那么赤裸裸的业绩下滑则让品牌更加不堪重负,HUGO BOSS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其业绩出现再次下滑,集团总销售从去年同期的6.07亿欧元下降到5.9亿欧元,同比下降2%。
近几年,中国奢侈品市场一直备受关注,从增长速度到消费能力都有望领跑全球市场。然而,近期政府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使得公务消费能力急速下降。这在腕表领域尤为明显,就不难解释为何一直受惠于中国市场强劲表现的历峰集团却出现了零增长的尴尬。国际奢侈珠宝品牌卡地亚仅一年的时间在华累计关掉10家门店,瑞士知名腕表品牌爱彼也相继关闭了在国内的6家店铺。
对原有店铺进行筛选、对新开设店铺态度更加谨慎,这是目前众大牌在华的普遍做法,开源节流仿佛成了他们期盼在华业绩增长的一棵救命稻草。
探寻奢侈品在华业绩放缓的原因,难道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吗?资料显示,中国奢侈品市场自用消费约为60%,送礼消费约为40%,从数据上不难看出,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放缓另有原因。
首先,奢侈品还是消费品中的“贵族”,血脉相传中秉承的应该是一贯的高贵气质,而不是“人手一件”的大众方向,因此减少门店的数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让奢侈品回归“物以稀为贵”的神秘。其次,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距离产生美”,奢侈品大踏步进入中国十年间,消费者已经看厌了最初“开疆拓土”的熟悉面孔,希望能了解和尝试更多注重文化内涵的新品牌,这就使得一些看似并不火爆的品牌反而在中国做到了持续的、稳健的增长。
在一片唱衰论的声浪中,需要理性地分析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未来。无论是全球经济的疲软,还是国内宏观经济的走势,奢侈品在国内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奢侈品牌应在一二线城市树立品牌形象, 并且深度挖掘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购买潜力。
奢侈品在国内市场发展遇阻对于国内奢侈品市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儿,近几年中国奢侈品市场飞速发展,在大跨步向前的进程中也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各经济领域泡沫丰富的当下,通过这次“洗礼”挖掘市场的刚性需求,当真正的刚需释放出来,奢侈品市场的去泡沫化将使其进入平稳、成熟的市场状态。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