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文言文复习,师生最头疼的就是课外文言短文的选文,很多学校在复习时,一些教师对选材的盲目性、随意性,往往选择十分艰深的课外文言文让学生练习。因为试题选文漫无边际,使学生对文言短文的学习要求无从把握,导致学生在复习时失去方向,多走了不少弯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对课外文言短文产生恐惧心理,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为此,我想对2009年中考文言短文教学复习中的选文问题提三点想法:
一、选文的方向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对文言短文的选择一般有三种:一是仅选择课内文言短文,如:重庆卷2008年文言文选择了《陋室铭》,这是选自课内讲读课文。二是全从课外选择文言短文,如南通市2008年中考卷就选择了一篇课外文言文,分别是《刘邦论天下之道》。三是课内、课外各选一段,2008年浙江宁波卷选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和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节选,其中《爱莲说》选自课内讲读课文,《梅花草堂集》选自课外。
中考文言文阅读选文全部选择课内文章,会让我们的师生对课内文言文有依赖心理,因为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不外乎朗读停顿、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所以学生可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把课内有限的几篇古文记上,不去总结归纳,不会灵活运用,长期下去,只能培养一些书呆子,这同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如果全部选择课外文言文,学生就会放松了对课内一些精读古文的学习,舍本逐末,去练习课外文言文,结果古文基础不扎实,课内的没有学好,课外的又囫囵吞枣,最后事倍功半,劳而无功。我认为,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中考趋势,从课内课外各选一段文言短文,是比较恰当的做法,既强化课内文言文的教与学,又照顾到向课外的适当延伸。
二、选文的难易度
考查课外文言文,最难的是选文的难易度的把握,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那么,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对“浅易”把握得不够准确。如:某市2007年中考卷选了韩愈《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①;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②相逢,治具毕张③。拔去凶邪,④登崇畯良。⑤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⑥。爬罗剔抉⑦,刮垢磨光⑧,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注:①【嬉】游戏,马虎②【圣贤】圣君贤臣③【治具毕张】治国策略都具备了④【登崇畯良】重用贤臣⑤【占小善者率以录】有小特长的人都被录用⑥【庸】用⑦【爬罗剔抉】认真鉴别筛选⑧【刮垢磨光】细心培养锻炼。
以上选文,不超过120字,就有8个生字词,这样的选文就是教师在阅读时都感到十分困难,何况是刚刚学习古文的初中生。这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命题难易度评价标准的要求:“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浅易”的短文如何把握呢?1.短文不宜太长,一般在300字左右;2.生字词不能超过5个;3.考查知识点应是课内文言文学过的重点知识。如2008年盐城市中考题课外文言文选择了《孙叔敖纳言》一段,考查的字词有两个:“孙叔敖为楚令尹”中的“为”和“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中的“去”,这两个词在初中文言文的讲读课文中,均为学生应重点掌握的,“为”与“吴广为都尉”(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的“为”、“去”与“则有去国怀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中的“去”同义,也就是说,要求学生理解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一定是学生在课内学过的重点应该掌握的字词,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课外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也尽量考句间停顿,如2008年盐城中考题,课外文言文所考查的朗读停顿是:“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就是考查学生的句子间的停顿。
教师在中考复习时,一定要选择难易适度的课外短文,让学生练习,一是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二是可以让学生在复习中把握文言文中考的难度,有的放矢地去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应,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标推荐的课文内容和老师设计的问题答案。
三、选文的原则
选文首先应该看它的思想性,对学生应该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如,近几年一些地方的中考卷中选择的《孟母三迁》、《邴原泣学》、《小儿不畏虎》等,均是对学生的品德、学习、生活有教益的。但最重要的原则是选文的关联性。选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有关联或有相同之处,内容上相关联,如,《晏子使楚》、《晏子辞千金》是人物的关联,《邹忌讽齐王纳谏》、《孙叔敖纳言》是文体的关联,《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安徽池州2007年中考卷)是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关联,特别是知识点的关联。
最近几年中考卷,考文言文时一般会在课内课外各选择一段文言短文,2008年各地中考卷中比较普遍的运用了这种方式:山东淄博卷选《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课外),湖北黄冈选《愚公移山》(课内)、《小儿不畏虎》(课外),浙江丽水选《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郑龙谏勿伤百姓》(课外),浙江宁波选《爱莲说》(课内)、《梅花草堂集》(课外),浙江绍兴选《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罴说》(课外),湖南株洲选《三峡》(课内)、《赵襄王学御》(课外)等等,这样选文,向师生发出这样的信息,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课内文言文的教学,又要适当向课外延伸,两者不能偏废。一是对考生文言基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迁移能力考查。课内文言文学习要扎实,有较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中,应对自如,举一反三。一般中考卷中考查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必须是课内文言文中应知应会的,所考查字词大都能在课内文言文中有稽可查,只不过语境进行了转换,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二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还考查学生实践探究,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通过求同、辩异,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内容的理解,激发其创新思维火花。比较往往是小角度切入,或从选文的思想内容,或从选文的表现手法,或从选文的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考查,如:太原市2008年中考卷古文阅读考查,选择了甲文:《桃花源记》节选(课内),乙文:《资治通鉴》“房玄龄奏”(课外),进行了比较阅读,阅读思考题为: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这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比较其共性的东西。参考答案: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此答案有两点容易疏忽,一是观点表述不鲜明;二是没有结合已学古文阐述。)再如:盐城市2008年中考卷古文阅读考查,选择了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课内),乙文:《孙叔敖纳言》(课外),进行了比较阅读,阅读思考题为: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这道题其实是比较这两段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学生要通过比较阅读,探究出邹忌、“老父”分别运用的设喻(类比)、反面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这是解答好这道题的关键。参考答案:邹忌运用设喻(或委婉或类比)的方法进谏齐王,“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欣赏示例1:欣赏邹忌,巧妙运用设喻(或类比),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欣赏示例2:欣赏“老父”,从反面讲道理,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欣赏示例3:还可以都欣赏或都不欣赏,自己重新选择一种。能答到示例3的,可加创新分。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224700)
一、选文的方向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对文言短文的选择一般有三种:一是仅选择课内文言短文,如:重庆卷2008年文言文选择了《陋室铭》,这是选自课内讲读课文。二是全从课外选择文言短文,如南通市2008年中考卷就选择了一篇课外文言文,分别是《刘邦论天下之道》。三是课内、课外各选一段,2008年浙江宁波卷选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和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节选,其中《爱莲说》选自课内讲读课文,《梅花草堂集》选自课外。
中考文言文阅读选文全部选择课内文章,会让我们的师生对课内文言文有依赖心理,因为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不外乎朗读停顿、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所以学生可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把课内有限的几篇古文记上,不去总结归纳,不会灵活运用,长期下去,只能培养一些书呆子,这同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如果全部选择课外文言文,学生就会放松了对课内一些精读古文的学习,舍本逐末,去练习课外文言文,结果古文基础不扎实,课内的没有学好,课外的又囫囵吞枣,最后事倍功半,劳而无功。我认为,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中考趋势,从课内课外各选一段文言短文,是比较恰当的做法,既强化课内文言文的教与学,又照顾到向课外的适当延伸。
二、选文的难易度
考查课外文言文,最难的是选文的难易度的把握,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那么,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对“浅易”把握得不够准确。如:某市2007年中考卷选了韩愈《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①;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②相逢,治具毕张③。拔去凶邪,④登崇畯良。⑤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⑥。爬罗剔抉⑦,刮垢磨光⑧,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注:①【嬉】游戏,马虎②【圣贤】圣君贤臣③【治具毕张】治国策略都具备了④【登崇畯良】重用贤臣⑤【占小善者率以录】有小特长的人都被录用⑥【庸】用⑦【爬罗剔抉】认真鉴别筛选⑧【刮垢磨光】细心培养锻炼。
以上选文,不超过120字,就有8个生字词,这样的选文就是教师在阅读时都感到十分困难,何况是刚刚学习古文的初中生。这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命题难易度评价标准的要求:“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浅易”的短文如何把握呢?1.短文不宜太长,一般在300字左右;2.生字词不能超过5个;3.考查知识点应是课内文言文学过的重点知识。如2008年盐城市中考题课外文言文选择了《孙叔敖纳言》一段,考查的字词有两个:“孙叔敖为楚令尹”中的“为”和“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中的“去”,这两个词在初中文言文的讲读课文中,均为学生应重点掌握的,“为”与“吴广为都尉”(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的“为”、“去”与“则有去国怀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中的“去”同义,也就是说,要求学生理解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一定是学生在课内学过的重点应该掌握的字词,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课外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也尽量考句间停顿,如2008年盐城中考题,课外文言文所考查的朗读停顿是:“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就是考查学生的句子间的停顿。
教师在中考复习时,一定要选择难易适度的课外短文,让学生练习,一是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二是可以让学生在复习中把握文言文中考的难度,有的放矢地去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应,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标推荐的课文内容和老师设计的问题答案。
三、选文的原则
选文首先应该看它的思想性,对学生应该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如,近几年一些地方的中考卷中选择的《孟母三迁》、《邴原泣学》、《小儿不畏虎》等,均是对学生的品德、学习、生活有教益的。但最重要的原则是选文的关联性。选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有关联或有相同之处,内容上相关联,如,《晏子使楚》、《晏子辞千金》是人物的关联,《邹忌讽齐王纳谏》、《孙叔敖纳言》是文体的关联,《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安徽池州2007年中考卷)是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关联,特别是知识点的关联。
最近几年中考卷,考文言文时一般会在课内课外各选择一段文言短文,2008年各地中考卷中比较普遍的运用了这种方式:山东淄博卷选《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课外),湖北黄冈选《愚公移山》(课内)、《小儿不畏虎》(课外),浙江丽水选《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郑龙谏勿伤百姓》(课外),浙江宁波选《爱莲说》(课内)、《梅花草堂集》(课外),浙江绍兴选《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内)、《罴说》(课外),湖南株洲选《三峡》(课内)、《赵襄王学御》(课外)等等,这样选文,向师生发出这样的信息,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课内文言文的教学,又要适当向课外延伸,两者不能偏废。一是对考生文言基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迁移能力考查。课内文言文学习要扎实,有较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中,应对自如,举一反三。一般中考卷中考查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必须是课内文言文中应知应会的,所考查字词大都能在课内文言文中有稽可查,只不过语境进行了转换,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二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还考查学生实践探究,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通过求同、辩异,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内容的理解,激发其创新思维火花。比较往往是小角度切入,或从选文的思想内容,或从选文的表现手法,或从选文的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考查,如:太原市2008年中考卷古文阅读考查,选择了甲文:《桃花源记》节选(课内),乙文:《资治通鉴》“房玄龄奏”(课外),进行了比较阅读,阅读思考题为: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这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比较其共性的东西。参考答案: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此答案有两点容易疏忽,一是观点表述不鲜明;二是没有结合已学古文阐述。)再如:盐城市2008年中考卷古文阅读考查,选择了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课内),乙文:《孙叔敖纳言》(课外),进行了比较阅读,阅读思考题为: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这道题其实是比较这两段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学生要通过比较阅读,探究出邹忌、“老父”分别运用的设喻(类比)、反面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这是解答好这道题的关键。参考答案:邹忌运用设喻(或委婉或类比)的方法进谏齐王,“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欣赏示例1:欣赏邹忌,巧妙运用设喻(或类比),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欣赏示例2:欣赏“老父”,从反面讲道理,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欣赏示例3:还可以都欣赏或都不欣赏,自己重新选择一种。能答到示例3的,可加创新分。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22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