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兔颈总动脉动脉瘤壁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5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9组(每组6只),对照组;实验1、2、3、4周组;治疗l、2、3、4周组.用弹性蛋白酶(EA)滴注法建立兔右颈总动脉瘤模型,并用CTA和HE染色观察模型动脉瘤的形态学改变和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
【机 构】
: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兔颈总动脉动脉瘤壁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5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9组(每组6只),对照组;实验1、2、3、4周组;治疗l、2、3、4周组.用弹性蛋白酶(EA)滴注法建立兔右颈总动脉瘤模型,并用CTA和HE染色观察模型动脉瘤的形态学改变和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表达,Real-time PCR检测骨桥蛋白(OPN)和MMP-2 mRNA表达.结果 大体测量和CTA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实验组相比,其动脉瘤高度和宽度均有不同程度减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治疗组动脉瘤壁MMP-2蛋白表达与同期实验组相比均有减少,治疗1、2周组动脉瘤壁PCNA蛋白表达低于同期实验组,而治疗3、4周组动脉瘤壁PCNA蛋白表达与同期实验组比较表达升高;治疗组动脉瘤壁α-SMA蛋白表达低于同期实验组.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治疗组动脉瘤壁OPN mRNA表达与同期实验组相比均有增加,而治疗组动脉瘤壁MMP-2 mRNA表达分别低于同期实验组.结论 人工合成E-选择素可以抑制兔颈总动脉瘤壁平滑肌细胞数目和层数的减少,有效促进兔颈总动脉瘤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化,进而对动脉瘤壁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其他文献
鞍区位于颅底的中央,结构复杂,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好发部位。该部位的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且周围有许多复杂重要结构,如果误伤颈内动脉、视神经、下丘脑或脑干等,均会引起不良后果。本实验在成人尸头标本上,利用手术显微镜通过不同视角对鞍区的血管、神经及其他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和测量,旨在为鞍区显微手术提供详尽的解剖学依据。
目的 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创伤性脊髓损伤的作用及细胞移植后免疫反应情况.方法 采取大鼠脊髓半横断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后损伤局部直接注射移植细胞,设三组:羊膜上皮细胞移植组、骨髓源间充质细胞移植组、PBS液对照组;利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评价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IL-2和IL-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CD3+T细胞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共21例,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24々 62岁,平均43.0岁.病程2-11年,平均5.6年.症状与体征:视力下降、视野缺损16例,头痛8例,复视1例,闭经、泌乳6例,指端肥大症2例.2.影像学检查: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肿瘤中心位于鞍区,向前、后或外侧方生长.肿瘤直径约3.4~5.8 cm;向前颅窝底部生长6例,向侧方海绵窦生长10例,向斜坡方向生长5例
目的 探讨缺血型烟雾病(MMD)的临床特点及实施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方法 34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联合应用直接及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STA-MCA+ EDAMS)以改善大脑血液供应.结果 术后1周与术后6个月mRS比较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mRS比较P<0.05.随访中,30例无脑血管意外情况发生,2例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例出现了术侧半球轻度脑梗死;1
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中风患者的21% ~48%,死亡率和致残率居各类卒中之首,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高达30% ~50%,存活者中超过30%遗留有神经功能障碍[1],手术治疗可使死亡率降至0~ 22%[2].如何降低致残率已成为大家研究的主要方向,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51例,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诊断性化疗诊治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3例血浆肿瘤标志物检测正常,临床表现高度提示可能为生殖细胞瘤,病理获取困难或风险较大的患者实施诊断性化疗.化疗采用顺铂+依托泊甙标准剂量方案,仅实施1个疗程,结束后10~ 14 d行CT或MRI复查.参考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判断化疗效果,并结合后期治疗的结果检验诊断性化疗的可靠性.结果 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9例,无变化2例.
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救治急性颅脑创伤开颅术后非手术区迟发硬膜外血肿24例,约占同期颅脑创伤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7%.通过分析本组病例迟发血肿形成的一些特点,着重讨论其形成机制及诊治措施。
近来研究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癌基因诱导衰老(oncogene-induced senescense,OIS)中起关键作用[1].旁分泌IL-6引起最初的细胞增殖,自分泌IL-6引起细胞衰老,限制肿瘤侵袭性生长和恶性转化,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IL-6作为细胞因子参与垂体瘤细胞生长增殖,是垂体瘤细胞衰老过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3].掌握IL-6对垂
目的 探讨一种适合内镜经鼻手术治疗需要的颅底脊索瘤临床分型及入路选择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使用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的133例颅底脊索瘤病例资料.依据内镜经鼻手术斜坡解剖区域分类方法对脊索瘤进行临床分型.其中,主体位于颅底中线区域116例:(1)主体位于前颅底6例;(2)主体位于上斜坡7例;(3)主体位于上中斜坡42例;(4)主体位于中下斜坡8例;(5)主体位于下斜坡
颅内动脉瘤破裂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部分出血形成血肿,由于出血导致的血管痉挛,以及血肿所致高颅压引起的脑疝,可导致患者死亡,如能及早开颅探查并夹闭动脉瘤,尽快清除血肿,可提高重型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存活率,并且能有效提高其生存质量[1].我院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对疑为动脉瘤破裂所致SAH合并颅内血肿的46例患者,急行显微手术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