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雾霾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不少人为了健康,戴口罩出行。本文从理论和实验数据分析来看,口罩对于防雾霾的效果。
关键词:雾霾;口罩
1 前言
空气污染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这个代价所有人都得承担。人们为了自身健康,戴口罩出门,以此来达到防雾霾的效果。但是也有人质疑此种做法,称口罩纤维的筛孔远大于PM2.5的颗粒,对于防雾霾根本没有效果。本文主要从理论依据和实验结果来分析,口罩对于净化空气的作用。
2 口罩防雾霾的科学依据
2.1 “雾霾”的物理性质
粒子的分类:粉尘——固体物质的细小微粒。烟——由燃烧和凝结生成的细小微粒。烟雾——是烟的一个类型,由升华,凝结,氧化而形成。雾——由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凝结而成的悬浮液滴。
粒子的形状:近似立方体——粒子的3个方向的尺寸有大致相同的大小;板状——在两个方向上有比第3个方向上更大的尺寸;针状——在一个方向上有比其他方向更大的长度。
粒径分布:通过直方图、频率和累计百分数、密度函数来估算粒径分布,有时也利用单一粒径来描述气溶胶的粒子分布,如形态直径、中位直径和平均直径。
粒径分布函数: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的气溶胶是极少见的,但它是各种分布的基础;对数正态分布——是广泛使用的分布,可用来描述大气中气溶胶及生产过程中的粉尘;具有尘粒上限的对数正态分布——描述最大粒径适用,如喷雾的粒径分布;韦布尔分布——适用生产过程中的粉尘,具有一极限最小粒径的气溶胶分布;洛森-莱姆莱尔分布——用来描述比较粗的粉尘和雾是韦布尔分布的特殊情况;洛莱尔分布——描述粉状工业材料;贯山-棚泽分布——雾化产生的气溶胶。
气溶胶粒子粒径范围的分类:自由分子区、过渡区、滑动区、连续区。
2.2 纤维过滤理论
过滤就是借助于多孔介质从分散介质中分离分散粒子的过程。对于气溶胶粒子的纤维过滤,参与过滤的因素为分散介质、分散粒子和纤维材料。
分散粒子以以下因素決定其特征:粒子的大小,粒子的粒径分布,粒子形状、密度,电荷、粒子的化学组成和浓度。
分散介质的因素:气流速度,气体密度,绝对温度、压力、粘性和湿度。 纤维材料的因素:几何尺寸——过滤面积和厚度、纤维的直径、组成过滤器的纤维结构、过滤器的孔隙率和荷电情况。
过滤过程的基本参数是收集效率、过滤阻力和容尘特性(更换与再生的时间)。分为稳定过滤和非稳定过滤两个状态。初期属于稳定过滤,随着容尘量的增加,逐渐进入非稳定过滤状态。
纤维过滤器分为充填过滤器和单层过滤器,后者又称为袋式过滤器,纤维过滤器的捕尘机理是截留——粒子到纤维的距离小于粒子的半径时,被捕获。
惯性沉降——纤维大多垂直放置在气流方向上,在纤维附近气流流线发生弯曲,由于粒子的惯性,粒子将不随流线的弯曲而射向纤维并沉降到纤维表面。随着粒子直径的增大和气流流速的增加,惯性沉降作用也随之增大。
扩散沉降——由于布朗运动,粒子的运动轨迹不予气体流线一致,粒子从气流中可以扩散到纤维上并沉降到纤维的表面,直径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扩散沉降越显著增加。
重力沉降——由于重力作用,粒子有一定的沉降速度,将从而是粒子的轨迹偏离流线轨迹接触到纤维表面而沉降。
静电沉降——过滤器中的纤维和流经过滤器的粒子都有可能带电,由于库仑力的作用,也同样可以发生粒子在纤维上的沉降。
总之,粒子在纤维上的沉降室几个捕获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一两个占优势,而总的沉降效率是单一沉降机理沉降效率的函数。
2.3 真正有效过滤因素
当颗粒非常微小的时候,物理的阻隔(类似与筛孔)将对颗粒物起的作用非常有限。真正起作用的是及其微小的颗粒物在布朗扩散(颗粒物的无规则运动),拦截(来不及随着气流改变方向,正好撞上),碰撞(这里特别注意湍流的影响,比如说圆柱扰流的影响)、重力沉降等等过程中,撞上了过滤层的物质,被吸附了。
为什么能够被吸附?各种微观的力起作用,主要是范德华力,这个力对于细颗粒来说很大的,由于颗粒物本来就小,基本上撞上就会聚集起来,当然,可能还有电磁力等等。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用一个吸管吸空气,当吸管够长,气流够湍,有可能一点颗粒物都吸不到。
3 口罩防雾霾的效果
3.1 口罩的过滤性能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位叫Jeremy Langrish的科学家发表了科学研究。他设计了一个实验,用柴油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来模仿街边的空气污染,然后让它的排气穿过不同的口罩。然后用检测仪检测通过口罩后出来的空气有多少颗粒物。他的测试仪能测到0.007?m的颗粒,比PM2.5的2.5?m小多了。
在使用棉布口罩后,实验数据显示,捕捉了28%的颗粒。接着采用普通医用口罩,测试效果为40%~60%之间。然后是自行车口罩,结果表明能够阻挡80%的颗粒物。最后是我们平时购买的3M口罩,结果最为优秀,成功阻挡了95%以上的颗粒物。
结论显而易见,口罩可以捕捉特别微小的颗粒。
3.2 关于口罩的密封性
有不少人认为,测试是在实验环境下进行的,就算口罩能捕捉颗粒,我们戴上的时候密封性太低了,所以没用。关于这个质疑,有研究人员再一次进行了数据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口罩的过滤效果并没有受到影响。但还是有人提出,实验是外国人做的,外国人脸型和亚洲人不一样,所以,亚洲人的效果没那么好。于是实验人员又一次针对亚洲人脸型进行了测试,测试数据表明,效果确实没有那么好,但是效果也只是差了1%。所以,选择口罩的时候,大小是否适合自己的脸型也是影响口罩效果的因素之一。
3.3 口罩更换频率
有人指出,戴口罩会很浪费,戴一两天就扔。实验数据表明,新的口罩和戴了2周的口罩,数据相差不到1%,效果几乎没有差别。所以,一个口罩戴上2周至少是没有问题的。
参考文献
[1]李卫军,邵龙义.雾霾和沙尘污染天气气溶胶单颗粒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
关键词:雾霾;口罩
1 前言
空气污染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这个代价所有人都得承担。人们为了自身健康,戴口罩出门,以此来达到防雾霾的效果。但是也有人质疑此种做法,称口罩纤维的筛孔远大于PM2.5的颗粒,对于防雾霾根本没有效果。本文主要从理论依据和实验结果来分析,口罩对于净化空气的作用。
2 口罩防雾霾的科学依据
2.1 “雾霾”的物理性质
粒子的分类:粉尘——固体物质的细小微粒。烟——由燃烧和凝结生成的细小微粒。烟雾——是烟的一个类型,由升华,凝结,氧化而形成。雾——由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凝结而成的悬浮液滴。
粒子的形状:近似立方体——粒子的3个方向的尺寸有大致相同的大小;板状——在两个方向上有比第3个方向上更大的尺寸;针状——在一个方向上有比其他方向更大的长度。
粒径分布:通过直方图、频率和累计百分数、密度函数来估算粒径分布,有时也利用单一粒径来描述气溶胶的粒子分布,如形态直径、中位直径和平均直径。
粒径分布函数: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的气溶胶是极少见的,但它是各种分布的基础;对数正态分布——是广泛使用的分布,可用来描述大气中气溶胶及生产过程中的粉尘;具有尘粒上限的对数正态分布——描述最大粒径适用,如喷雾的粒径分布;韦布尔分布——适用生产过程中的粉尘,具有一极限最小粒径的气溶胶分布;洛森-莱姆莱尔分布——用来描述比较粗的粉尘和雾是韦布尔分布的特殊情况;洛莱尔分布——描述粉状工业材料;贯山-棚泽分布——雾化产生的气溶胶。
气溶胶粒子粒径范围的分类:自由分子区、过渡区、滑动区、连续区。
2.2 纤维过滤理论
过滤就是借助于多孔介质从分散介质中分离分散粒子的过程。对于气溶胶粒子的纤维过滤,参与过滤的因素为分散介质、分散粒子和纤维材料。
分散粒子以以下因素決定其特征:粒子的大小,粒子的粒径分布,粒子形状、密度,电荷、粒子的化学组成和浓度。
分散介质的因素:气流速度,气体密度,绝对温度、压力、粘性和湿度。 纤维材料的因素:几何尺寸——过滤面积和厚度、纤维的直径、组成过滤器的纤维结构、过滤器的孔隙率和荷电情况。
过滤过程的基本参数是收集效率、过滤阻力和容尘特性(更换与再生的时间)。分为稳定过滤和非稳定过滤两个状态。初期属于稳定过滤,随着容尘量的增加,逐渐进入非稳定过滤状态。
纤维过滤器分为充填过滤器和单层过滤器,后者又称为袋式过滤器,纤维过滤器的捕尘机理是截留——粒子到纤维的距离小于粒子的半径时,被捕获。
惯性沉降——纤维大多垂直放置在气流方向上,在纤维附近气流流线发生弯曲,由于粒子的惯性,粒子将不随流线的弯曲而射向纤维并沉降到纤维表面。随着粒子直径的增大和气流流速的增加,惯性沉降作用也随之增大。
扩散沉降——由于布朗运动,粒子的运动轨迹不予气体流线一致,粒子从气流中可以扩散到纤维上并沉降到纤维的表面,直径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扩散沉降越显著增加。
重力沉降——由于重力作用,粒子有一定的沉降速度,将从而是粒子的轨迹偏离流线轨迹接触到纤维表面而沉降。
静电沉降——过滤器中的纤维和流经过滤器的粒子都有可能带电,由于库仑力的作用,也同样可以发生粒子在纤维上的沉降。
总之,粒子在纤维上的沉降室几个捕获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一两个占优势,而总的沉降效率是单一沉降机理沉降效率的函数。
2.3 真正有效过滤因素
当颗粒非常微小的时候,物理的阻隔(类似与筛孔)将对颗粒物起的作用非常有限。真正起作用的是及其微小的颗粒物在布朗扩散(颗粒物的无规则运动),拦截(来不及随着气流改变方向,正好撞上),碰撞(这里特别注意湍流的影响,比如说圆柱扰流的影响)、重力沉降等等过程中,撞上了过滤层的物质,被吸附了。
为什么能够被吸附?各种微观的力起作用,主要是范德华力,这个力对于细颗粒来说很大的,由于颗粒物本来就小,基本上撞上就会聚集起来,当然,可能还有电磁力等等。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用一个吸管吸空气,当吸管够长,气流够湍,有可能一点颗粒物都吸不到。
3 口罩防雾霾的效果
3.1 口罩的过滤性能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位叫Jeremy Langrish的科学家发表了科学研究。他设计了一个实验,用柴油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来模仿街边的空气污染,然后让它的排气穿过不同的口罩。然后用检测仪检测通过口罩后出来的空气有多少颗粒物。他的测试仪能测到0.007?m的颗粒,比PM2.5的2.5?m小多了。
在使用棉布口罩后,实验数据显示,捕捉了28%的颗粒。接着采用普通医用口罩,测试效果为40%~60%之间。然后是自行车口罩,结果表明能够阻挡80%的颗粒物。最后是我们平时购买的3M口罩,结果最为优秀,成功阻挡了95%以上的颗粒物。
结论显而易见,口罩可以捕捉特别微小的颗粒。
3.2 关于口罩的密封性
有不少人认为,测试是在实验环境下进行的,就算口罩能捕捉颗粒,我们戴上的时候密封性太低了,所以没用。关于这个质疑,有研究人员再一次进行了数据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口罩的过滤效果并没有受到影响。但还是有人提出,实验是外国人做的,外国人脸型和亚洲人不一样,所以,亚洲人的效果没那么好。于是实验人员又一次针对亚洲人脸型进行了测试,测试数据表明,效果确实没有那么好,但是效果也只是差了1%。所以,选择口罩的时候,大小是否适合自己的脸型也是影响口罩效果的因素之一。
3.3 口罩更换频率
有人指出,戴口罩会很浪费,戴一两天就扔。实验数据表明,新的口罩和戴了2周的口罩,数据相差不到1%,效果几乎没有差别。所以,一个口罩戴上2周至少是没有问题的。
参考文献
[1]李卫军,邵龙义.雾霾和沙尘污染天气气溶胶单颗粒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