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导学案 培养初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awoai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案的编写和基本构成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也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确立学习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培養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内容。
  知识的构建体系
  历史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串联,设计课堂的逻辑顺序。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整理整个单元,甚至是整本书的关系脉络,从而把握各个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梳理。其次,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其中的基础知识是教学的核心部分。对基本史实概念识记、理解和运用是学好历史的重中之重,其中包括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拓展和延伸等,教师的授课意图要充分体现在上述元素的编排之中。
  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学习方法跟学习好基础知识一样重要。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更好地点拨学生的历史思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家国情怀。学习方法的点拨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定的,如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可以在导学案上设计表格让学生归纳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学生从中学会了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又如,在讲述“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可以设计历史情境题,让学生站在商人、农民、官员、书生等不同社会角色去看待大运河开通这一历史事件,从而掌握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就是利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置选择、填空等题目来考查学生当节课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设置一些拓展延伸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也可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检测,这样的检测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为教师的教学带来及时反馈。
  巧用导学案,培养初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导学案中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针对性。通过导学案上的预习题、材料探究题等设置,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从而逐步形成一定的学科核心素养。
  挖掘学生自学的能力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将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根据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行通过查阅资料,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这样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很多。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材料题,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的内容时,教师讲述完当时纷乱的状况之后,可以提问:“《三国演义》中曾经描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根据刚刚学到的内容以及你对历史的了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句话呢?”这题目没有明确的答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构建“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这一正确的唯物史观。
  最后,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简练的语言概述“本堂课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自身有什么感悟?”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导学案的设计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是孔子留下的宝贵教学经验。每个学生的性格和认知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考查。在导学案问题设置方面,设问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比如,在设计《难忘“九一八”》的导学案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怎么理解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如何评价“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在课上进行提问时,教师可以把与“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相关的时间、人物、地点等有关于历史时空概念之类的陈述性问题留给中等生,把对“不抵抗”政策的理解、对西安事变历史意义的评价等较有思维难度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这样既让优等生有展现的平台,也保证了其他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
  结语
  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记住几千年来发生过什么事件。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历史需要年轻人的尊重。教师通过导学案这一载体,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进一步形成与积累其自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教师引导好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才能在他们最好的年龄培育出最好的花朵,迎接最灿烂的阳光。
其他文献
物理是初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资源。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普及,要求加强初中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艺术活动。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提问,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本文主要从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分析入手,对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成效,
期刊
历史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对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做出了相关内容的分析。  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含义  对于语文
期刊
在全球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与日俱增。近年来,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全球化进程,诞生了众多世界大学排名与研究机构,大学排行榜也相继涌现。其中,比较有影响力且得到全球公认的世界大学排名主要有四家,分别为“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QS世界大学排名(简称Q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简称THE)”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球最佳大学排名
期刊
审视农村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普遍现象,其中教师课堂实施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在农村从事教育教学的特殊性,造成农村物理教师教学行为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以致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行为低效甚至无效现象,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有哪些途径可以改变?故分析农村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