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e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做好“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空间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分类指导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反馈与评价机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9)01-0050-08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9.01.007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互联网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也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变革。习近平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一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指南。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活力、有效果。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和隐忧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一种眼光,“互联网+”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互聯网与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的本质是非‘加’而 ‘化’,非‘此’加‘彼’,而是‘由此及彼’,是相互之间的交互、融通与渗透,是建立在‘化学反应’上的创新、重组与融合,在这里,‘互联网+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跨界连接”[2]。“互联网+”时代,教育和学习形式的改变,新的教育形态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机遇,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一些隐忧。
  (一)“互联网+[HT5H]”重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态
  1.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坏既取决于内容的丰富程度,也取决于内容更新的速度,也就是内容需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变化,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说服力。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是互联网的天然用户和信息集散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更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主要来源于旧媒介,包括书籍、期刊和报纸等,不仅资源获取的途径窄,而且资源更新速度慢。互联网是巨大信息资源库,内容丰富,几乎无所不包,涉及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教育软件,互联网具有的海量存储以及搜索快速便捷等特点,不仅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使资源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也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简单“灌输”和说教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越来越遭到受教育者的排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网络交流的交互性和平等性,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多向的交流和互动的转变,增强受教育者的平等感和亲近感,从而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积极性。网络资源的可视性,将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视频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刺激受教育者的感官,有利于克服简单说教的枯燥性,增强吸引力,强化教育效果。网络的虚拟性,“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平台,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被淡化,减轻了受教育者的压力,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自由、平等、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平等的交流,使受教育者更高效更快捷地接受知识。
  3.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限制。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受时空的限制比较大,主要是在固定时间和具体地点面对面的开展,错过了就无法弥补,受众群体的数量也会受到空间大小的制约。“互联网+”为思想政治工作打破这种限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时空上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貌。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发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了时空的分离,教育者将相关教育内容上传到网络后,受教育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简单浏览,对于重点内容可以反复学习,这种学习又可以是随时随地的,只要有网络终端就可以。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线上提问,可以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思政幕课的上线,使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大学围墙的限制,实现了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跨越时空限制的有效供给,实现了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
  (二)“互联网+[HT5H]”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隐忧
  “互联网+”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态的革新,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隐忧。习近平深刻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我们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3]42。预判和正视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避免迷失方向。
  1.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可能会遭到干扰和冲击。互联网的信息庞杂,既有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违规、违法、导向恶劣的不健康内容。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使这些不健康内容的传播不仅范围广而且速度快,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包含着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甚至包含着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特别是给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以及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渗透提供了机会。可以说,互联网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互联网也成了许多错误思想和错误价值观生成发酵的温床。而广大青年学生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对这些错误思想缺乏基本的辨别力,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思想上的混乱甚至方向上的迷失,甚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个别问题放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受到挑战,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强烈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已经初见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能会被网络上一个错误的思想、一条错误的言论毁于一旦,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规避错误信息,降低其对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干扰是必须要正确对待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可能会增强。“互联网+”的发展为教育者和受教育的交流开拓了新的方式,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获取信息的便捷性,致使广大学生从自我需要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甚至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要求,当达不到其心理预期的时候,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二是“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造成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式的厌烦,不愿意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联网的虚拟性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也为他们交流开拓了巨大的空间。通过网络他们能够结交很多虚拟的朋友,可以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无拘无束的沟通,他们可以不考虑观点的对错,甚至可能因为某个新奇的想法而成为众多人追捧的对象,容易获得内心满足感和优越感,而这种感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很难获得的。由于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对老师提问的问题回答不好,增加了其挫败感,在这种对比中,降低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甚至产生了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逆反心理,更希望逃离现实回到网络虚拟世界中,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困难。三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的。一部分大学生本来就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加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潮流,许多大学生甚至牺牲部分学业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使本就不受重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创业借口下被牺牲的对象。
  3.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可能会被弱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由于长年的知识积累拥有对知识的垄断权,无论是理论掌握的娴熟程度还是知识储备等方面都具有更强的话语优势,他们可以根据教育目的需要把现实与理论很好的结合起来,渊博的知识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充满了敬仰。在“互联网+”的开放生态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扩大,获取信息的速度提高,基于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教育者的優势地位受到了冲击。老师知道的,学生可能知道,学生知道的,老师未必知道,学生不知道的会有办法知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教育者的权威性角色就受到了冲击,师生关系被重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互联网+”时代不断得到印证,受教育者有着强烈的摆脱权威束缚的意愿,致使教育者权威地位被逐渐弱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效果的保证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和厚度可能会降低。“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在同一时空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容易造成“人的空场”“情感的空场”,使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在场教育”的温度。因为言传身教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重要,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特殊的育人功效,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养成的青年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完全离开了面对面言传身教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另外,互联网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出现了多种创新的在线学习方式,也确实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途径,但是这些新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无论是慕课、微课还是翻转课堂,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局限性,如线上学习带来的孤独感、网络学习容易分心不专注、微学习难以兼顾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性等”[4]。这种“教师空场”的、靠自律的在线学习不仅很难保证学习效果,也使受教育者获得的知识、信息缺乏系统性,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厚度。“键对键”而非“面对面”的形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互联网+”融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原则
  (一)坚持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空间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具有鲜明阶级性的实践活动,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涉及立场问题,立场不仅规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属性,也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毋庸置疑的,习近平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153。互联网已经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坚守这个阵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境内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通过互联网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渗透力度,大肆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和新自由主义,与我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不仅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了误导,也导致了部分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恪守“价值无涉”立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出现了“去政治化”和“泛娱乐化”的错误倾向,这种倾向回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目的,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主要表现为用知识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甚至出现了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一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散布反主流的言论,对历史人物编造一些野史或花边新闻误导学生。类似错误的言论在互联网上的迅速传播,非常容易造成对学生价值观的误导,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这些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来说,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教会学生提高辨别网络错误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拥有马克思主义立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习近平指出,“如果有人以所谓‘学术自由’为名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那就应该旗帜鲜明予以抵制”[3]55。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新技术、新手段,积极拓展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影响范围,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影响力,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网络最强音,才能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坚强阵地。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关注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作为着力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286“互联网+”是一种“用户至上”思维,“互联网+”融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思想政治工作“产品”和 “服务”,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要在“人心”上下功夫,关注学生的“关注”,纠结学生的“纠结”,根据“互联网+”时代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互联网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以及学生成长的需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结合点,探索适合广大青年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因材施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发挥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要注重引导而不是迎合,不能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一味地讨好学生,要善于利用恰当的网络语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决不能用不恰当的网络语言消解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谨性,不能用互联网提供的错误虚假信息哗众取宠,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很热闹,结果忽视了价值引导,把学生引向了反面。坚持“学生为中心”,还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打造“互联网+”网络平台,吸引大学生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来,从而在双向互动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和成效。   (三)坚持分类指导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是大学,对象主要是广大青年学生,还包括教师和管理者,尽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规律、目标是一致的,但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针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针对教师和管理者的思想政治工作,侧重的是办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二者在目标上又是一致的,因为办什么样的大学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进行分类指导和重点突破。首先要做好教师和管理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直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管理者,应着重强化在“互联网+”开放生态中要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教育者先受教育,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真正起到领航作用。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理想信念缺失,那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不可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要更好地发挥领航作用,还需要抓住“关键少数”,就是要重点发挥好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学科带着人、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主导作用,他们的率先垂范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证。发挥好模范的带头作用是我们党成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指出,“政治干部的表率作用本身就是最好的政治工作,这就叫行胜于言”[7]405!对于不直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其他教师,要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育人”责任,明白立德树人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特别是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做到分类指导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文科类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于身边的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愿意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思想也比较容易受互联网意见所左右,要重点加大对他们的引导;理工类的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比较淡漠,他们觉得与专业毫不相干,对国家大事不甚关心,这需要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新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之关心国家大事,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应该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以“互联网+大思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这为新时代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指南。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做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时代感很强的工程。“如果互联网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我们可以选择用或者不用,但当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深深融入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情感的环境时,我们只能去适应”[8]。因此,要真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的变化,积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态势,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以“互聯网+[HT5H]”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广大青年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牢牢把握这个主渠道对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无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如何创新,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是不容改变的,这是从古到今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离开课堂教学主渠道,或者用其他的教学方式来替代课堂教学,这不是简单地用一种形式来替代另一种形式的同等替代关系,而是对教育方式和原有教学优势的颠覆”[9]。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
  “互联网+”时代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作用,就需要以互联网思维在教学供给侧改革方面下功夫。
  教学供给侧改革不单纯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包括教学视野和教学内容上的变革。教学视野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时代感强的、丰富而鲜活的内容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公信力,更好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通过新信息技术手段对错误言论以及不实描述进行正面积极的回应,帮助学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廓清迷雾、辨明方向,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有针对性。还要根据“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特点及需求的变化改革教学形式,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推进,创造出了诸多“互联网+”时代的新方式,如微课、翻转课堂等,这些都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这些新方式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内容、方法设计都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进一步推进由“+互联网”向“互联网+”的转变,按照“互联网+”思维整合全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和资源,运用“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把深刻道理通过创新的语言表达和新信息技术手段讲清楚、讲透彻。要清楚的认识到,“‘互联网+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来的平面资源变成数字资源,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更不是‘人灌’改‘电灌’;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多媒体、交互式、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者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0]。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教学改革,“互联网+”强调用户至上,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这个用户的优先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克服被互联网绑架的问题,也就是避免过分重视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功能和目的。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所有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创新,都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将隐匿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中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与信息技术蕴含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统一起来,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手段与目的的统一”[11],是技术融合教育而不是让技术支配教育,如果用“互联网+”的工具理性代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价值理性,就会陷入盲目崇拜技术的泥潭,就违背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这种融合是发扬传统而不是丢掉传统,是在沿用好办法的基础上的创新,“创新并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否定,好的办法必须坚持,坚持和沿用也是一种创新,实现革命性变革是一种创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也是一种创新”[12]。继承中创新,改进中加强,才能实现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的有机统一,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好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二)推进“互联网+[HT5H]”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建设
  搞好“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建设,通过占领网络这个阵地,扩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和成效。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如校园网、公众号、QQ、微信群、论坛等,这些平台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看,这些平台还是“+互联网”性质的,大部分属于各部门的网络平台,由于比较分散,以至声音不大,效果不佳。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跨界融合思维,“跨界融合思维预示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充分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立体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濡化与涵化的融合。‘濡化’侧重历时性的文化传递和延续,‘涵化’是指同一时空内文化的输入和交汇。前者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长时间全过程的养成,后者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营造全方位、全覆盖的环境”[13]。加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就是要发挥各部门和各种资源的合力。一是建立统一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事情,应该将所有分散的网络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学校全覆盖的统一平台,使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在这个统一的、全覆盖的平台得到一站式解决。此外,还应该建立覆盖范围更广的网络平台,从而整合全省、全国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合力。如甘肃推动“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和新媒体平台建设,在全省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互学、互评、互联”活动。安徽每年投入1 000万元在全省109所高校实施“易班”新应用推广行动计划和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截止目前,易班共覆盖全国19个省(区市),共建高校470所,学生注册人数650万;大学生在线共建高校600余所,学生和教师注册人数487万[14]。2018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开通,这对于推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的影响,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在如何用好这个平台上下功夫。二是开发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平台的吸引力是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是否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为了提高平台的吸引力,要大力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除对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现代化的形式改造外,还要集全校乃至全国专家的智慧开发更多的集趣味性和思想性统一、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学生吸引过来,使其能够主动参与讨论、互动与反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高质量网络平台的建设,使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两个阵地相互呼应,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的同心圓,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构建“互联网+[HT5H]”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反馈与评价机制
  构建“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反馈与评价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反馈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如何,需要追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轨迹,这就需要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追踪教育者的教育情况,了解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问题,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数据依据和参考。及时追踪受教育者的学习轨迹,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运用大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二是建立网络预警机制。网络的虚拟性为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可能,学生在现实世界中不愿意甚至不敢表达的思想,可能都会在网络世界倾倒而出,大学生在网上的所思所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境界和政治观念。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跟踪网络舆情,及时收集整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反映,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防控能力,对一些潜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事先进行集中教育,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个别思想苗头进行个性化教育,将思想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前瞻性。三是建立网络心理监测机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心理咨询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通过建立网络心理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异常变化,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的原因,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工作,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培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互联网+[HT5H]”思维开展工作的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活起来的内在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并就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1]。拥有一支强有力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才能真正在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因此,高校应该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解决“本领恐慌”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有计划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骨干教师研修、挂职锻炼,要关心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成长,提高生活待遇,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使他们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二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尼葛洛庞蒂认为,在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15]2。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象的广大青年学生精通互联网,作为教育者应该加强学习互联网技术,提高网络素养,不仅“懂网”“用网”,还要“精网”,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性。要根据“互联网+”时代学生特点的转变,学会运用恰当的网络语言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学会运用网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互联网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成为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从而增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领。   (五)以“互联网+[HT5H]”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单纯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情,所有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习近平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其它课程要注重播撒信仰,实现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更好的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而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的窘境,扭转目前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忽视育人导向功能的情况,如部分专业课教师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而轻视甚至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唱反调,导致对学生的误导,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前功尽弃。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协同育人,首先是思想上的认同,通过经常性的教育使其他各类课程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共同育人的理念共识。为了实现同向同行,需要探索相应的协同措施。以“互联网+”思维开发融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网络平台,通过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等的及时跟踪,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各类课程教师的互联互通,实现对学生的共同指导;以“互联网+”思维推进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通过网络调查、座谈会等参与面广、易操作的方式,对协同育人情况进行考核,全校范围内树立协同育人先进典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校园网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协同育人氛围的形成,对于那些唱反调又不听教育和劝阻的要进行追责,绝不姑息。
  总之,“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技术新手段,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但是,我们需要对“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是所有的互联网技术都适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判断何种技术可以应用的标准应该是这种技术能够承载思想,技术的运用不违背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和目的,不偏离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因此,我们不能只在“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上作文章,还学会做减法,“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防止对互联网技术的过度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毕竟是做人的工作,不能用“人机对话”取代“人人对话”,“面对面”与“键对键”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温度、有深度、有活力、有效果。
  [参 考 文 献]
  [1][KG*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KG*2]张彦通,张妍.“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与内涵[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62-68.
  [3][KG*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4][KG*2]王惠.“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加与减[J].教育评论,2017(10):110-115.
  [5][KG*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KG*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KG*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KG*2]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7(7):4-9.
  [9][KG*2]顾钰民.遵循“三大规律”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71-75.
  [10][KG*2]杨银付.“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16(6):4-8.
  [11][KG*2]郭超,王习胜.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偏向与守正[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5):146-156.
  [12][KG*2]佘双好.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索,2017(10):37-45.
  [13][KG*2]赵庆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4):66-71.
  [14][KG*2]各地各高校深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  切实发挥网络育人功能[EB/OL]. http://www.moe.gov.cn/s78/A12/moe_2154/201709/t20170912_314336.html,2018-04-10.
  [15][KG*2]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侯翠环】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政课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何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和人生导向的作用,一直是思政课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河北大学对思政课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其中,在“对象性活动”哲学理论观照下进行的微电影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让思政课教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对象性活动是实践的主客体之间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改造实践客体、提升实践主体的有效途径。思政
期刊
摘 要:伊沛霞著《宋徽宗》是一部用西方观念讲中国故事给西方读者听的书。与我国有关论著相比,相同之处不少,如强调辨析史料、注重问题意识。不同之处更多,如我国学者大多继承“以史为鉴”的传统,她反对“反思史学”;我国学者往往着重从民众的角度看历史,她从徽宗的视野看时代,对徽宗表达了更多的同情;作为皇帝的徽宗在我国历来形象负面,她力图予以修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些不同根植于中西方学者视角的差异。两者很
期刊
摘要:财政补贴一直是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新型农保制度的建立是否会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造成影响,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产生影响?根据中国农保制度建立以来的相关经验数据,利用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保保障水平与参保群体年龄结构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影响。研究发现,在当前农保保障水平下,地方政府的农保财政负担较轻,不会影响地方财政可持续性,这一结论不仅在全国,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也分别成
期刊
摘 要:创新产出是体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以京津冀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考察了京津冀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基于拓展的知识生产函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创新经费投入、创新人员数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4个因素对京津冀创新产出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呈向京津两市极化的特征,并存在空间负自相关性。从京津冀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来看,政府创新经费投入和地
期刊
摘 要:从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135年间,蔚州本地以及来自大同府、张家口、京师、直隶中部等地的126个作为商业主体的戏班,为了维持生计以及实现盈利甚至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蔚州56个村庄演出了324个以战争主题居多的戏曲剧目,其中既有本地的社火、秧歌、道情,又有河北梆子和北路梆子。作为早期影响因子之一,从事长途贸易的山西商人之中的部分群体的经营及其商业扩展,在一定
期刊
摘 要:大气污染特别是严重的雾霾天气频发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和探讨,政府将解决雾霾问题作为环境治理的突破口,然而公众在协同参与治理及个人防护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甚至无所作为。基于KAP理论模式,采用问卷随访调查和回归检验方法,从健康保护意识、环境态度与雾霾认知以及城市居民的雾霾防护行为等方面展开分析。结果发现: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和环境态度会对城市居民应对雾霾的防护行为起到显著正向影响,而且雾霾
期刊
摘 要:一代大儒饶宗颐不仅富于学而且精于艺。他着意于诗词歌赋,醉心于琴曲书画,常有独到之创作,多发醒人之言论。在其艺术观点的表达中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艺术诉求和艺术理想,艺术创作中亦蕴含着共同的艺术心灵。他认为“和”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思想,“太和”则是艺术心灵的极致境界。“和”的艺术理念引领着其艺术创作的求和之心、向和之路、成和之境,成为其艺术作品的内在理趣。  关键词:饶宗颐;艺术心灵;太和之境  中
期刊
摘 要:重视和保障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妇女运动从阶级解放走向社会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妇女解放的重要举措,带来了妇女婚姻家庭的巨大变化。天津较早颁布并大力推行新《婚姻法》,尤其是轰轰烈烈的贯彻《婚姻法》运动,对天津妇女的婚姻家庭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天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天津日报》等资料为基础,对此问题作一
期刊
摘 要:以CNKI数据库中1992—2018年京津冀協同发展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和共词分析等方法,主要围绕论文的发文时间分布、核心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分布、高频作者合作关系和高频关键词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了国内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八个热门研究领域,希望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文献特征分布;研究热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人们对养老服务需求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城乡间的养老服务体系的不公平问题也愈加凸显。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应逐步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增强社会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和服务性;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统一,增强社会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和流动性。  关键词:社会养老服务;城乡公平;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