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细节的实例运用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实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托。在史实中包含着很多历史的细节,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如果在教育中运用得当,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者很容易在理科的课程上通过解题的方式活跃、思考起来,可是到了历史学习上却“动”不起来。历史充满了魅力,《百家讲坛》受到大众热捧,正是说明历史的魅力所在。历史学科并没有一个公式型的定律,学习者不是通过运算,而是通过表达、讨论的活动来学习。教育者必须要在课程中铺垫好大量的历史史实,才能让学习者有话可说、有疑可问。学习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可以以形象思维教导为主,故教育者提供的史料最好是有生动细节的史料,以便让学习者身临其境,激发他们探索历史、思考历史的兴趣与热情。
  历史细节是指构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最小组成单位,具体表现为历史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历史文物或图片。历史细节的讲述要用在关键之处。讲一个历史事件,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事件的高潮处或转折处,而不是事件的背景;讲一个历史人物,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他的重要事迹中,而不是他的籍贯、出身、学历等上面。因为历史细节“细微”这一特点,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容易被忽略。而目前的教科书内容概括性较强,也是教育者缺乏细节讲授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以华东师范大学版第六分册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一课为例,对运用历史细节讲授让学习者感受历史、激发兴趣进行探讨。
  一、用历史细节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兴趣对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美苏冷战的开始》这一课讲述的历史内容为学习者非常不熟悉的世界史,又是距离学习者生活很远的大国政治史,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课本内容,难免会让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在选择历史材料上,教育者可以以人为切入口,通过“人”的表现来联系国家的对策。如果把人的故事讲活了,就能把这段史实讲活了。对此,笔者尝试从“三巨头”的照片历史细节来引导学习者认识美苏关系变化。
  美苏冷战的两个关键国家是美国与苏联,国家意志的体现往往与领袖有重要的关系,教育者可以以美英苏三国领导人的雅尔塔会议作为导入内容,由于这是学习者已经学习了解过的内容,所以会较为熟悉。教育者通过熟悉的材料引出新的问题,如美英苏三国领导人的关系看起来怎么样,以此引出美苏英之间的旧怨。
  (一)苏联眼中的美英形象
  二战即将结束时出现的“伯尔尼事件”中,让斯大林开始怀疑:美英德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很有可能又会联合在一起对付苏联。之后,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极大的人员和财产伤亡,广岛死亡20万人,长崎死亡14万人,让原本叫嚣要本土作战的日本人,顿时没了声音,几天后就宣布投降。这个事件震慑了日本朝野,也让斯大林捏了一把冷汗——如果原子弹不是投放在广岛和长崎,而是投放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后果不堪设想。这种种迹象,让苏联越发不安,苏联加紧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主要是东欧),使这些国家成为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屏障。苏联率先在东欧架起了一道防御性的“铁幕”。
  (二)美英眼中的苏联形象
  苏联的一系列动作引起了富有政治经验的丘吉尔的注意,丘吉尔随即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指出苏联将东欧作为势力范围,而且苏联共产党还在向西欧渗透。意大利共产党人数从1943年1月1.5万人,至1949年6月发展为224万,6年间增长了60倍。法国共产党在议会中占据了30%的席位。这样的情况让丘吉尔意识到了事态的严峻。
  在这段史料中,教育者可以引导学习者关注一个细节,丘吉尔的这个演说并不是在英国发表的,而是在美国发表的。原因有二,第一,英国实力下降,需要美国帮助。第二,美国地缘上是美洲国家,所以对欧洲的事务不够敏感,需要英国给美国提个醒。丘吉尔发表演说后在美国受到了英雄般的对待,也说明英美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都认为苏联的扩张威胁到了美苏的利益。一年之后,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国会同意通过“遏制苏联”的国策。
  二、用历史细节解释要点并识记
  二战即将结束到战后的两年,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从合作正式进入对抗。美苏两国在二战后开启了一种对抗新模式,即冷战模式。教育者通过历史细节引导学习者认识什么是冷战模式。
  “杜鲁门主义”作为美国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国策被制定下来,接下来面对的问题是具体如何操作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国务卿在这种情况下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在1949-1950年期间,美国通过对西欧各国的金融、技术等各种形式合计130亿美元的援助,帮助西欧在短短5年之内就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平,同时遏制了共产主义在西欧的蔓延。以法国共产党的发展为例,1946年,法国共产党共有187名议员,占30%的席位。到了1955年,法国共产党在议会中只剩下10个席位了。通过“杜鲁门主义”等历史细节,教育者引导学习者认识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马歇尔计划”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能够把西欧紧紧团结在一起,1949年美国、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代表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约组织。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的内容:任何一缔约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对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的攻击,其他缔约国有义务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通过这个历史细节,教育者可以让学习者意识到北约组织实质上是个军事防御组织,重在防御。
  面对美国的步步计划,苏联方面也开始了组织应对,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苏联的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聯成立了政治军事同盟“华约”,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分庭抗礼,同时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防御等领域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起到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的目的。
  通过以上历史细节的展现,教育者可以让学习者对“马歇尔计划”“莫洛托夫计划”、“北约”、“华约”有更加具象的印象,完成课程对这几个知识点的识记要求。通过以上对美苏之间对抗细节的讲述,教育者让学习者试着归纳出冷战的概念。学习者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练习归纳定义的能力。教育者再出示书上讲述的冷战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的大规模战争之外的全面对抗。学习者对照自己归纳的定义和书上呈现的定义,进行完善和修正,学习下定义的能力。
  三、用历史细节引发学习者思考
  朝鲜战争中,苏联一开始不愿意派兵出征朝鲜半岛,到苏联只向中国志愿军提供空军援助,苏联的飞行员不穿本国军装,而穿着中国志愿军的军装这个细节,教育者让学习者思考苏联这样做的原因。中美在朝鲜战场上陷入胶着状态,美军的总指挥艾克阿瑟将军想改变这种困境,向杜鲁门总统要求向中国发射核武器,但遭到拒绝这些细节中,让学习者思考美国又为什么这么做。再让学习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苏两国没有直接交手,都采用了冷战的手段进行对抗,而没有采用热战的手段。教育者让学习者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教育者引导或学习者的讨论可以得出:美苏两国实力不相伯仲,不敢轻易动手。而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史实,则说明了核武器的出现已预示着大国间热战对抗的作战方式改变。
  四、结语
  关注历史细节,可以加强学习者对历史的感受,既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又能够让历史学习变得生动形象,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乐,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细节决定成败”有其一定的道理。当然,对于历史学习来说,忽略细节还不至于造成教学的失败。然而,注重细节,一定有利于教育的成功,值得教育者的关注。
  (定西市体育运动学校)
其他文献
招贴艺术并不属于应用性艺术的范畴,但却有着实际的展示、交流作用,具有媒介的特质,当招贴本身承担起信息交流媒介作用时,其用以表现事物和情感的图形自然而然就被人为赋予了一种叙事功能。本文从招贴中图形语言的表现形式、引发的心理机制与图像的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入手来探讨其叙事性的表现手法。  我国的招贴艺术起源于19世纪初,多被用于商业广告和政治宣传。现今,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需求的影响,招贴无论从用途还是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对于研究人类的文明演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文山苗族花山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能够加强苗族的认同感和内部的联系,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融合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新的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本文以人类学视阈探讨文山苗族花山节的举办形式和意义,阐述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为民俗节日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期刊
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的《德米安》,讲述了一个叫辛克莱的少年在孩提时代伙伴德米安的帮助下寻找本心的故事。虽然这样粗略的概括尚不足以表达出这本书的曼妙与深奥,但过于学究式的分析探索似乎也与读这本书的初衷背道而驰。在此,笔者想尝试用一种比较特别的方式,来谈谈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由于笔者自身阅历有限,许多细节和故事的走向都无法完全理解,于是便在网上搜索一些前人对这本书的理
期刊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大众性和通俗性。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立意新颖独特,寓意缥缈不定,语言细腻但晦涩难懂,小说耐人寻味。《寻羊冒险记》是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中的压轴之作,正是因为这部小说的成功,他才坚定地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在《寻羊冒险记》中,村上春树将“寻找”作为核心内容。基于此,本文以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中的《寻羊冒险记》作为研究对象,对作者隐藏在该作品中的
期刊
文字与图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字起源于原始图形,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表意符号系统,兼具图形之美。本文在分析平面设计中文字图形化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平面设计中文字图形化的方法和文字图形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一、平面设计中文字图形化的可行性  (一)文字和图形的联系  最早开始,图形都是由手绘或者印制、刻写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大部分都属于图画类的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图形的
期刊
本文从神话原型的角度研究福克纳的《熊》,以福克纳的宗教神学思想对小说的三大原型意象熊、土地、国家进行神话原型解析,通过坎贝尔神话、上帝契约神话和上帝之城的神话构建出福克纳关于英雄、土地和国家的“理想国”神话。  《熊》是福克纳小说《摩西,去吧》中的一个短篇,是福克纳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熊》五分之三的篇幅描述少年艾萨克在斯潘、康普生等长辈的带领下猎杀熊老本的故事,而其余五分之二的篇幅重点阐述了卡
期刊
门巴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门巴族虽然没有属于本民族的专属文字,但门巴族的神话传说、酒歌、诗歌等独特的民族文学艺术,使门巴族在文化传承中虽有着无本民族文字的弱势,却依然将本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有效积累传承。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即包含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情况、整体规律的个性,又从侧面提供了了解人类文明全面、整体发展进程,体现了民族特色的真实性。  文字的缺失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悲剧性
期刊
中国绘画立足于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画者在自然中感受自然,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中国绘画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有别于以理性科学为主导的西方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之风的兴盛促使中国画的发展无论是技法还是理论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人文精神得到充足的体现。本文分别从绘画理论、“写意”的表现手法、笔墨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以期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知程度,加深对人文精神的
期刊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书法艺术是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汉字的发展经由具体象形走向抽象表意;而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从象形走向更高层次的艺术象形。在汉字形体的演变中,由篆书简化为隶书,而后草、楷、行等书体相继产生,原始的象形已被抽象的线条所代替,看似象形对书法艺术影响变小了,而实际上它仍然对书法品评、书法抒情和创作、书法势态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即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物质表现形式。
期刊
陶瓷艺术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陶瓷雕塑作为陶瓷文化艺术形式的显著代表,具有审美价值高、内蕴情感丰富以及装饰性强的特点。为了能够将陶瓷雕塑的艺术形式完美地展现出来,要做好对陶瓷雕塑表现手法的研究。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有中国画式写意表现法和超写实表现法。本文将对陶瓷雕塑文化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进行具体的阐述。  我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直至今天仍然在很好地延续。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