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00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是中国扶贫开发历程中一个不同寻常的时间节点。这一年,是全面完成新世纪第一个扶贫开发十年纲要的收官攻坚之年;这一年,是谋划制订下一个扶贫开发十年纲要承上启下之年。
  十年弹指挥手间。人们还记得,新世纪初,国务院颁布并开始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这是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后又—个指导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行动纲领。以此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过去只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还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过去只解决生存问题,到还要解决发展问题;过去扶贫开发大旗上写的是“解决温饱,赋予生存”,现在要写的是“缩小差距,促进和谐”。
  构建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千年企盼,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目标。当代中罔共产党人对于和谐的思考、解读和诠释,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想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和谐这一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理念。逐步赋予其新的内涵,成为当代中国新的文化理念,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也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追求和谐是因为目前有诸多的不和谐音:片面的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构建和谐社会是主动地调和重构,以期社会资源的分配更为合理,改革发展成果在更多更广的范围内分享,达成和谐之局,聆听和谐之音。
  贫困,这一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和谐障碍,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略的消除对象。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穷人的经济学》指出:“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这既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警示,也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代中国人的一切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件事一—消灭贫困,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2008年9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这一重要论断,点明了消除贫困与构建和谐的关系。
  扶贫不仅是减少发展差距的“校正器”,更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国际发展经验表明,贫困现象的存在是贫富差距的基础,贫富差距的扩大正是社会动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根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工作任务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安全网,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增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创造有利于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逐步融入社会进步的主流,平等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使贫困地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到2020年,我国要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的一段重要讲话,更是向全人类发出的一个庄重宣言!
  这个庄重宣言是一个大国发展的责任,更是社会和谐的需要。
  “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不懈地消除贫困落后,让农民群众早日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5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卜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发出了扶贫目标的最强音。
  消除贫困,不仅是政策宣示,而且是施政实践;
  消除贫困,不仅是政府形象,而且是社会文明。
  渗透在社会的目标要求中。它是一种科学理念。
  引领在发展的路径导向中。它是一利,执政伦删
  消除贫困,和谐社会才会更加稳固!
其他文献
适当、适时的政策支持与企业策略是促进我国彩电业再次腾飞的关键。
期刊
中国政府必须比发达国家的政府,在中国信息业的发展、中国信息业企业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進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  作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定点扶贫工作始于1986年,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项创举,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党政机关等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培养干部、转变作风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