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269-02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经过无数医家努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医疗体系。中医一贯主张“三分治,七分养”,所谓养就是护理,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良好的护理对于治疗具有极大的帮助,《黄帝内经》作为较早的中医文献,其中关于护理已经进行了相对系统的论述,囊括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多个方面。当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中医的理论作为基础,在不断的加以完善,逐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模式,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中医特色护理模式指导思想
在中医看来,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脏腑作为中心,由经络将各部分联系在一起,整体结构不可分割,人体各项功能会相互作用,同理,在病理方面也会互相影响。简单来说,就是中医护理是将人体看做一个整体,并注重患者与外界其他因素的联系,在护理过程中从心理、生理、环境、气候等多个方面综合护理。整体观作为中医护理的指导思想,其相较于西医的护理更加全面,可以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可以解决患者已存在或者是潜在的问题。
2中医特色护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中医特色护理的基本理论是辩证施护,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辩证和施护,辩证主要说的是要辩证的看待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分析患者的疾病属性,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施护的方法和原则。辩证是施护的主要参考依据,决定了具体如何进行护理,总的来说,中医特色护理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看待问题更加全面。一般来说,中医特色护理模式需要遵循三大原则:
其一是因人制宜原则,也就是说要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以及个人素养等方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如在用药方面,小孩相较于成年人药量要酌情减小;阴虚体质要处于通风条件良好的环境中,并给予滋阴补品,同时要注意不能进食热补食品。阳虚体质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适当给予滋补温热的食品或者药物,苦寒类药物要慎用。
其二是因时制宜原则,也就是说在护理期间要注意气候变化对患者病情的影响。中医认为气候变化对于人体生理以及病理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异常气候变化,极可能诱发疾病。因此,在护理上要注意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给予患者用药、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指导。比如一些慢性疾病往往会随气候的变化加重或者缓解,如中风、哮喘之类的疾病;夏季人体腠理比较疏松,患者服用了辛温解表类药物之后,要注意观察发汗的情况,避免开泄太过反致伤津。
其三是因地制宜原则,也就是说要根据患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习惯决定护理的方式。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对于病理变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护理时也要注意这方面。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地高气寒,在护理时要注意避风寒,寒凉类药物要慎用。南方地区的气候比较潮湿,在护理上应当以化湿、清凉为主,温热助湿类的药物要慎用。
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中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护理技术,可以满足不同情况患者护理的需求,包括按摩、熏洗、贴药、拔罐、太极拳、耳穴压豆、刮痧等诸多方法,并且难度相对较低,易于掌握,应用在患者护理当中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保障患者的生存質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也开始利用当前各项先进的技术,发明了离子导入术以及保留灌肠术等一系列新型护理技术,进一步完善了中医特色护理体系,使中医护理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按摩、空位注射以及耳穴压豆等方式对于解决患者尿潴留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气功、推拿按摩可以缓解患者失眠的症状。总的来说,中医护理技术不仅操作便捷,而且适用范围较广,护理成本较低,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在临床实践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4中医特色护理模式的内容
其一,心理护理
中医认为“七情”反映了人体的精神活动,是人体对于外界的事物或者现象所产生的精神变化,同时也是人体脏腑功能外在的表现。要保持身体健康需要一定的精神活动,而不良的精神活动或者精神活动过度则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病情发展以及恢复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情绪变化判断患者的精神状态,尽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情绪起伏变化过大。采用移情、相制以及疏导的方法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其二,饮食护理
食物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进食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因此,良好的饮食护理对于促进患者恢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护理过程中,选择患者的饮食时要根据中医四气理论,即温、热、寒、凉,升降沉浮理论以及药物归经理论等选择合理的饮食。比如在夏季,可以选择清热的食物,以求达到热者寒之的效果;升降沉浮理论主要是根据患者患病的部位选择食物,若患者的疾病在表,则适宜进食升浮的食物,比如姜、胡椒等,若患者的疾病在里,则适宜进食沉降的食物,如卷心菜、萝卜等。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确保患者获得所需的营养或者能量,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极大帮助。
其三,合理用药
中医用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系统,传统的中医按照中药作用于人体之后的反应将中药分为温、热、寒、凉四大类;根据药材的味道将其分为辛、甘、苦、酸、咸五大类;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的趋向不同,又将药物分为升、降、沉、浮四大类。因此,在用药上需要格外注意,不仅要注意服药的时间、给药方式,同时还要注意中医药理论中的“十八反”、“十九畏”,确保合理用药。在给药时间上要注意与人体的时间节律保持协调一致,滋补药物适宜在饭后服用;健胃药物或者对肠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适宜在饭后服用;催吐药物适宜在清晨可复用;发汗药物适宜在每日上午服用。不同的药物在服药时间上略有差异,要严格注意服药时间,否则可能对药效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医在服药方法上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药物剂型不同,服药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治疗寒症的药物适宜温服或者热服;治疗热症疾病的药物适宜凉服;解表发汗药物适宜热服,有助于发汗。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经过无数医家努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医疗体系。中医一贯主张“三分治,七分养”,所谓养就是护理,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良好的护理对于治疗具有极大的帮助,《黄帝内经》作为较早的中医文献,其中关于护理已经进行了相对系统的论述,囊括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多个方面。当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中医的理论作为基础,在不断的加以完善,逐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模式,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中医特色护理模式指导思想
在中医看来,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脏腑作为中心,由经络将各部分联系在一起,整体结构不可分割,人体各项功能会相互作用,同理,在病理方面也会互相影响。简单来说,就是中医护理是将人体看做一个整体,并注重患者与外界其他因素的联系,在护理过程中从心理、生理、环境、气候等多个方面综合护理。整体观作为中医护理的指导思想,其相较于西医的护理更加全面,可以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可以解决患者已存在或者是潜在的问题。
2中医特色护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中医特色护理的基本理论是辩证施护,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辩证和施护,辩证主要说的是要辩证的看待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分析患者的疾病属性,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施护的方法和原则。辩证是施护的主要参考依据,决定了具体如何进行护理,总的来说,中医特色护理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看待问题更加全面。一般来说,中医特色护理模式需要遵循三大原则:
其一是因人制宜原则,也就是说要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以及个人素养等方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如在用药方面,小孩相较于成年人药量要酌情减小;阴虚体质要处于通风条件良好的环境中,并给予滋阴补品,同时要注意不能进食热补食品。阳虚体质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适当给予滋补温热的食品或者药物,苦寒类药物要慎用。
其二是因时制宜原则,也就是说在护理期间要注意气候变化对患者病情的影响。中医认为气候变化对于人体生理以及病理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异常气候变化,极可能诱发疾病。因此,在护理上要注意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给予患者用药、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指导。比如一些慢性疾病往往会随气候的变化加重或者缓解,如中风、哮喘之类的疾病;夏季人体腠理比较疏松,患者服用了辛温解表类药物之后,要注意观察发汗的情况,避免开泄太过反致伤津。
其三是因地制宜原则,也就是说要根据患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习惯决定护理的方式。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对于病理变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护理时也要注意这方面。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地高气寒,在护理时要注意避风寒,寒凉类药物要慎用。南方地区的气候比较潮湿,在护理上应当以化湿、清凉为主,温热助湿类的药物要慎用。
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中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护理技术,可以满足不同情况患者护理的需求,包括按摩、熏洗、贴药、拔罐、太极拳、耳穴压豆、刮痧等诸多方法,并且难度相对较低,易于掌握,应用在患者护理当中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保障患者的生存質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也开始利用当前各项先进的技术,发明了离子导入术以及保留灌肠术等一系列新型护理技术,进一步完善了中医特色护理体系,使中医护理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按摩、空位注射以及耳穴压豆等方式对于解决患者尿潴留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气功、推拿按摩可以缓解患者失眠的症状。总的来说,中医护理技术不仅操作便捷,而且适用范围较广,护理成本较低,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在临床实践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4中医特色护理模式的内容
其一,心理护理
中医认为“七情”反映了人体的精神活动,是人体对于外界的事物或者现象所产生的精神变化,同时也是人体脏腑功能外在的表现。要保持身体健康需要一定的精神活动,而不良的精神活动或者精神活动过度则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病情发展以及恢复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情绪变化判断患者的精神状态,尽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情绪起伏变化过大。采用移情、相制以及疏导的方法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其二,饮食护理
食物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进食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因此,良好的饮食护理对于促进患者恢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护理过程中,选择患者的饮食时要根据中医四气理论,即温、热、寒、凉,升降沉浮理论以及药物归经理论等选择合理的饮食。比如在夏季,可以选择清热的食物,以求达到热者寒之的效果;升降沉浮理论主要是根据患者患病的部位选择食物,若患者的疾病在表,则适宜进食升浮的食物,比如姜、胡椒等,若患者的疾病在里,则适宜进食沉降的食物,如卷心菜、萝卜等。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确保患者获得所需的营养或者能量,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极大帮助。
其三,合理用药
中医用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系统,传统的中医按照中药作用于人体之后的反应将中药分为温、热、寒、凉四大类;根据药材的味道将其分为辛、甘、苦、酸、咸五大类;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的趋向不同,又将药物分为升、降、沉、浮四大类。因此,在用药上需要格外注意,不仅要注意服药的时间、给药方式,同时还要注意中医药理论中的“十八反”、“十九畏”,确保合理用药。在给药时间上要注意与人体的时间节律保持协调一致,滋补药物适宜在饭后服用;健胃药物或者对肠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适宜在饭后服用;催吐药物适宜在清晨可复用;发汗药物适宜在每日上午服用。不同的药物在服药时间上略有差异,要严格注意服药时间,否则可能对药效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医在服药方法上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药物剂型不同,服药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治疗寒症的药物适宜温服或者热服;治疗热症疾病的药物适宜凉服;解表发汗药物适宜热服,有助于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