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三省一市政府和海洋管理部门在我国法律法规、相关国际公约和环境保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推动辖区溢油应急管理机制、基础设施配置和应急应急力量等方面建设,显著提高了渤海湾水域溢油污染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从溢油应急现场实际处置情况上看,区域专业应急力量建设在诸多方面还亟待进一步加强。
(一)发展现状及突出问题
1.专业应急力量发展基础薄弱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责任建立专业应急队伍。从实践上来看,专业的溢油应急反应队伍应该包括:专业清污队伍、技术支持队伍、物资运输队伍、指挥决策队伍和陆基后勤队伍。但在大连新港油污事故和康菲漏油的应急处置中明显看出,专业应急队伍规模有限,专业应急装备配备不足,现代监测技术发展落后,致使管理部门对漏油实际状况把握不准确难以决策,现场处置效率低下,容易错过漏油封堵和溢油围控回收时机,致使溢油扩散严重。
2.溢油应急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溢油应急队伍专业化建设上的突出问题为:一是清污公司的专业作业人员的海上资历和专业培训不能保证;二是指挥决策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处置经验难以保证科学决策;三是溢油应急专业研发机构较少、研发队伍的人员数量和知识结构有待丰富;四是陆基后勤保障人员对专业应急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应急反应法规、计划及预案等业务内容的掌握和执行效果欠佳;五是大部分专业应急人员参与大型综合演习演练的次数较少,缺乏实战经验。
3.专业教育培训资源相对短缺
在溢油应急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培训机构数量少、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考核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再加上缺少宣传鼓励、政策支持和物质带动,溢油应急队伍的发展壮大进程缓慢。海事部门在专业溢油应急队伍的组织建立上多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和港航企业,由于绝大多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未设置相关学科,溢油应急又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进行,短期的培训难以使从业人员系统掌握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先进技术装备配备不足
由于资金投入等原因,当前大部分溢油围控、溢油回收、溢油清除等设备的科技含量低、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很多操作仍需手动完成,既不能加快溢油收集清除速度,也不能提高溢油清除效果。溢油的焚烧、吸附材料的布放回收等处置手段也缺乏自动化设备支持,在不良海況条件下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溢油应急行动推进缓慢,难以及时控制污染物扩散。此外,专业应急船舶配备少,直升机等空中应急力量参与程度较小,一方面限制了人员和物资设备投送到应急作业现场的效率,另一方面又导致人员救助、围油栏布放、溢油收集存储、喷洒消油剂等具体应急作业效率不高。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做法
1.美国设立海上污染溢油清污基金
美国在应急资金保障制度建立上,设立了国家油污基金中心并由美国海岸警备队管理,联邦政府和各州分别成立10亿美元和1亿美元的溢油清污基金,可预先支付溢油应急清污费用,之后在对责任方追偿。这一独特赔偿形式既可以保证尽快调集清污公司和资源,又可以保障专业清污公司获得报酬,从而吸引和促进清污公司按市场规律通过竞争提高装备建设和服务质量。
2.澳大利亚溢油应急力量市场化获取
在应急力量获取方式上,澳大利亚海事局完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市场化解决,包括专业应急清污、应急拖带、飞机喷洒消油剂作业、设备库管理维护以及卫星遥感等预警监测服务等。根据澳大利亚的经验,应用市场化方案解决应急力量配备和运行,是成本大大降低,可使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决策和部署上,让专业的力量去做专业的事,确保应急力量有效发挥作用。
3.上海市社会溢油应急力量建设
上海市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支持社会溢油应急力量发展,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尚未在上海建立专业溢油应急队伍的情况下,组建了社会力量为主体的溢油应急队伍。通过市场化运行手段,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加强专业溢油应急设备配置,并加强社会应急队伍专业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近年,这些较为专业的社会清污公司在已经作为主要应急力量进行了多次海上溢油污染应急处置,日渐成为各种类型海上污染应急处置的主力军。
(三)区域海上溢油应急力量发展思路
1.推动溢油应急公司的市场化运作
清污公司的市场化建设需要国家海洋主管机关制订管理机制和市场准入标准,清污公司的设立、运行和服务收益完全通过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来调节,清污公司必须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与溢油应急政府部门、港口企业、船舶或石油公司等相关单位签订清污合同,明确双方在溢油污染事故中应急处置服务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主管机关需要在应急之初增加监督检查,在应急行动之后还要进行质量评定和审核评级,指导与清污公司签订服务合同的相关单位注重对清污公司资质的评估,以保证参与应急的社会应急公司的实际处置能力。
2.设立区域油污基金保证服务报酬
在服务报酬的保证方面,区域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出面在法制范围内多方面制定保障措施,例如设立油污基金、海上防污保证金等形式,确保清污公司的服务报酬及时足额支付,以保持清污公司积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参与海上溢油应急的动力。另外,由于清污公司投入大、应急类业务量小,海洋主管部门应从扶持应急力量建设的角度,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为清污公司保持市场存在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多角度的支持。
3.提升溢油应急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首先,鼓励国内清污应急设备生产厂家加大新型应急装备的研发力度,为其提供政策支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研发专家团队,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设计,针对溢油源识别、回收、清污、处置等应急环节,推出更加高效实用的新设备;第二,升级海上溢油应急监视监测系统,更新部分老旧装备,加快光电检测、油膜扩散模型等现代应用技术的整合应用;第三,推动大型现代化专业溢油应急船舶的设计改进和推广使用,注重其恶劣海况适应能力和复合型功能开发,并制定船载专业应急装备的配备标准和维保标准。
4.完善应急监测监视信息系统建设
一是建设能够覆盖渤海湾近岸海域及重点海域的24小时海上溢油监视预警系统,要设置溢油监视雷达、配备卫星遥感海面溢油信息提取技术平台、机载溢油监视等设备,利用卫星和飞机开展海面溢油应急监视和预警,并监控分析油污扩散形势;二是推进海上溢油防治立体监视监测网络系统建设。构筑“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的海上溢油监视监测网络系统,提升辖区重点船舶、重要时段、重点区域的可视化监控,开展无人机夜间飞行工作,实现对溢油现场监控画面的实时回传。
5.依托决策辅助平台提升应急指挥决策水平
溢油应急现场情况往往复杂、紧急、多变,影响决策的信息量较大,再加上指挥部门人员不可避免的专业、状态、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溢油应急辅助决策指挥平台建设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此类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海上溢油应急预案和相关要求为行动规范,通过现代网络、通信、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多功能的,集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和处置实施为一体的综合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实现溢油应急决策的科学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实现应急资源和应急力量的科学调度。
海洋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从加强溢油应急力量建设的角度,根据当前渤海湾水域情况,思考进一步提高本区域专业应急力量建设的途径和方案,进一步加强区域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燕:《突发性海洋溢油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年,第6期。
[2]郑克芳,田天等:《中美溢油应急管理对比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张英杰(1979-),男,天津人,汉族;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行政管理.
(一)发展现状及突出问题
1.专业应急力量发展基础薄弱
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责任建立专业应急队伍。从实践上来看,专业的溢油应急反应队伍应该包括:专业清污队伍、技术支持队伍、物资运输队伍、指挥决策队伍和陆基后勤队伍。但在大连新港油污事故和康菲漏油的应急处置中明显看出,专业应急队伍规模有限,专业应急装备配备不足,现代监测技术发展落后,致使管理部门对漏油实际状况把握不准确难以决策,现场处置效率低下,容易错过漏油封堵和溢油围控回收时机,致使溢油扩散严重。
2.溢油应急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溢油应急队伍专业化建设上的突出问题为:一是清污公司的专业作业人员的海上资历和专业培训不能保证;二是指挥决策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处置经验难以保证科学决策;三是溢油应急专业研发机构较少、研发队伍的人员数量和知识结构有待丰富;四是陆基后勤保障人员对专业应急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应急反应法规、计划及预案等业务内容的掌握和执行效果欠佳;五是大部分专业应急人员参与大型综合演习演练的次数较少,缺乏实战经验。
3.专业教育培训资源相对短缺
在溢油应急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培训机构数量少、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考核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再加上缺少宣传鼓励、政策支持和物质带动,溢油应急队伍的发展壮大进程缓慢。海事部门在专业溢油应急队伍的组织建立上多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和港航企业,由于绝大多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未设置相关学科,溢油应急又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进行,短期的培训难以使从业人员系统掌握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先进技术装备配备不足
由于资金投入等原因,当前大部分溢油围控、溢油回收、溢油清除等设备的科技含量低、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很多操作仍需手动完成,既不能加快溢油收集清除速度,也不能提高溢油清除效果。溢油的焚烧、吸附材料的布放回收等处置手段也缺乏自动化设备支持,在不良海況条件下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溢油应急行动推进缓慢,难以及时控制污染物扩散。此外,专业应急船舶配备少,直升机等空中应急力量参与程度较小,一方面限制了人员和物资设备投送到应急作业现场的效率,另一方面又导致人员救助、围油栏布放、溢油收集存储、喷洒消油剂等具体应急作业效率不高。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做法
1.美国设立海上污染溢油清污基金
美国在应急资金保障制度建立上,设立了国家油污基金中心并由美国海岸警备队管理,联邦政府和各州分别成立10亿美元和1亿美元的溢油清污基金,可预先支付溢油应急清污费用,之后在对责任方追偿。这一独特赔偿形式既可以保证尽快调集清污公司和资源,又可以保障专业清污公司获得报酬,从而吸引和促进清污公司按市场规律通过竞争提高装备建设和服务质量。
2.澳大利亚溢油应急力量市场化获取
在应急力量获取方式上,澳大利亚海事局完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市场化解决,包括专业应急清污、应急拖带、飞机喷洒消油剂作业、设备库管理维护以及卫星遥感等预警监测服务等。根据澳大利亚的经验,应用市场化方案解决应急力量配备和运行,是成本大大降低,可使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决策和部署上,让专业的力量去做专业的事,确保应急力量有效发挥作用。
3.上海市社会溢油应急力量建设
上海市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支持社会溢油应急力量发展,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尚未在上海建立专业溢油应急队伍的情况下,组建了社会力量为主体的溢油应急队伍。通过市场化运行手段,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加强专业溢油应急设备配置,并加强社会应急队伍专业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近年,这些较为专业的社会清污公司在已经作为主要应急力量进行了多次海上溢油污染应急处置,日渐成为各种类型海上污染应急处置的主力军。
(三)区域海上溢油应急力量发展思路
1.推动溢油应急公司的市场化运作
清污公司的市场化建设需要国家海洋主管机关制订管理机制和市场准入标准,清污公司的设立、运行和服务收益完全通过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来调节,清污公司必须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与溢油应急政府部门、港口企业、船舶或石油公司等相关单位签订清污合同,明确双方在溢油污染事故中应急处置服务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主管机关需要在应急之初增加监督检查,在应急行动之后还要进行质量评定和审核评级,指导与清污公司签订服务合同的相关单位注重对清污公司资质的评估,以保证参与应急的社会应急公司的实际处置能力。
2.设立区域油污基金保证服务报酬
在服务报酬的保证方面,区域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出面在法制范围内多方面制定保障措施,例如设立油污基金、海上防污保证金等形式,确保清污公司的服务报酬及时足额支付,以保持清污公司积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参与海上溢油应急的动力。另外,由于清污公司投入大、应急类业务量小,海洋主管部门应从扶持应急力量建设的角度,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为清污公司保持市场存在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多角度的支持。
3.提升溢油应急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首先,鼓励国内清污应急设备生产厂家加大新型应急装备的研发力度,为其提供政策支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研发专家团队,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设计,针对溢油源识别、回收、清污、处置等应急环节,推出更加高效实用的新设备;第二,升级海上溢油应急监视监测系统,更新部分老旧装备,加快光电检测、油膜扩散模型等现代应用技术的整合应用;第三,推动大型现代化专业溢油应急船舶的设计改进和推广使用,注重其恶劣海况适应能力和复合型功能开发,并制定船载专业应急装备的配备标准和维保标准。
4.完善应急监测监视信息系统建设
一是建设能够覆盖渤海湾近岸海域及重点海域的24小时海上溢油监视预警系统,要设置溢油监视雷达、配备卫星遥感海面溢油信息提取技术平台、机载溢油监视等设备,利用卫星和飞机开展海面溢油应急监视和预警,并监控分析油污扩散形势;二是推进海上溢油防治立体监视监测网络系统建设。构筑“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的海上溢油监视监测网络系统,提升辖区重点船舶、重要时段、重点区域的可视化监控,开展无人机夜间飞行工作,实现对溢油现场监控画面的实时回传。
5.依托决策辅助平台提升应急指挥决策水平
溢油应急现场情况往往复杂、紧急、多变,影响决策的信息量较大,再加上指挥部门人员不可避免的专业、状态、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溢油应急辅助决策指挥平台建设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此类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海上溢油应急预案和相关要求为行动规范,通过现代网络、通信、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多功能的,集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和处置实施为一体的综合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实现溢油应急决策的科学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实现应急资源和应急力量的科学调度。
海洋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从加强溢油应急力量建设的角度,根据当前渤海湾水域情况,思考进一步提高本区域专业应急力量建设的途径和方案,进一步加强区域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燕:《突发性海洋溢油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年,第6期。
[2]郑克芳,田天等:《中美溢油应急管理对比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张英杰(1979-),男,天津人,汉族;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