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其凤:大国导航“擎旗手”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pj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斗已成,他却走了。他是为事业拼搏的大家,倾其毕生心血探索卫星导航技术。他是挑战旧思维的斗士,醉心科研攻关不断攀登学术巅峰,他就是许其凤。
  7月2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其凤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
  许其凤,1936年1月生,天津人,1958年从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
  他曾任“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工程”专家。主持和承担了20多项国防型号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所著《GPS导航与精密定位》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论述GPS技术的专著,所著《空间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教材。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卫星导航研究领域的拓荒人


  许其凤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发了人造卫星测量仪,在当时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观测仪器,其精密程度也毫不逊色于国际标准。因为成功研发这台设备,许其凤获得了全国科技大奖。获得沉甸甸的荣誉之后,许其凤没有停下脚步,他决心再开辟事业中的另一块疆土。
  20世纪80年代卫星定位技术只是被少数发达国家掌握的高级技术,也是确定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许其凤决定将研究方向转向卫星导航领域。然而从熟悉的空间大地测量跨界到陌生的卫星定位,这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在当时全国从事卫星导航的研究人员仅有两三名,许其凤作为其中的一员。想要攻破难题,他必须在有限的资料里淘金。1985年,许其凤带着第一篇论文去美国,参加首届GPS全球定位系统研讨会。许其凤撰写的论文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许其凤说,以前美国人是不把精密的轨道告诉我们的,我们自己定,那么在我们国家地区能不能够定出精密的GPS卫星轨道。这篇论文就是研究这个问题,并且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是可以的。研讨会结束后,许其凤接到了外方的邀约,在经济条件匮乏的四十年前,面对别墅、高薪等优厚条件,许其凤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1987年,中国航天部筹划导弹发射定位、定向课题,这个任务落到了许其凤的肩上。经过三年的跋涉,许其凤解决了武器定位的难题,从理论到实践,他为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研究实现了新的跨越。
  1989年在美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尚未完全组网之时,许其凤出版了《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全面阐述卫星导航的综合性专著,也成为日后培养国内卫星导航人才的基石。

卫星勘界 寸土不失


  1991年,中苏两国通过友好协商,决定共同启动交换边界(东段)联合测量工作。许其凤受命负责此次联测我方总体方案的设计、施测指导和数据处理工作。该项工作开创了国内首次应用GPS技术开展大规模测量的先河。

  1991年5月的一天,距离中苏两国坐下来正式协商边界问题不到24小时,许其凤发现,苏方提供的一批数据始终无法与我国实测数据“吻合”。经过缜密测算后,许其凤胸有成竹地断定“对方提供的数据有误”!签字台变成了谈判桌,面对我方准确的实测数据和缜密的测算,苏方最终承认了失误并进行重新测算。我方在谈判问题上完全占据了战略主动,四千里边境线的定位无误,国家领土和主权寸土不失!
  许其凤不仅在卫星导航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还在军内开辟第一个空间大地测量学学科方向,解决了远程武器发射机动测量保障问题。

首创自主卫星导航星座方案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许其凤密切关注着这场“一边倒”的战争,他清醒地认识到,靠我国现有的“北斗一号”将不能满足今后战争中精确打击目标的需要,必须发展我国新一代导航系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他寝食难安。那时,我国第一代导航系统刚刚投入使用,新一代导航系统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如何建都是个未知数,而他也步入了花甲之年,就是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能不能取得成果,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尽管如此,他还是下定决心去攻克这个难题。
  1997年许其凤承担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设计工作。1996年在国外设立监测站因为政局的变化而搁浅时,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许其凤。他认为,作为军事应用来讲,靠国外的监测站不一定靠得住。
  从上世纪后半段开始,美国、俄罗斯、欧盟开始占领太空领域的轨道与频谱资源,并且联手对中国玩起卫星导航领域的“丛林法则”:允许花钱买服务,但绝对不允许涉足核心技术领域。然而,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独立的一个重要象征,也是国家大国地位的一个重要支撑。许其凤深谙此严重形势,对他而言,建立起一套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在仔细分析判断国家发展需求与国际态势情况后,许其凤否定了我国参考GPS的卫星星座方案进行布设的建议,并强调必须“另起炉灶”。这条建议被采纳后,为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据悉,发展卫星导航系统,面临着政治、经济和战略机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种种困境限制下,许其凤苦苦地寻求“最优解”。
  經过严密计算推演,许其凤提出了由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相结合的区域星座设计方案,实现了立足我国本土设站即可实现对全系统的监控,同时使区域组网卫星使用数量与GPS方案比减少4颗,可减少投入22亿元。考虑到卫星的设计寿命,平均每8年须依次补发全部卫星,即运行期间每8年还将减少投入22亿元。同时,许其凤还提出准实时校正运行方案,保障了系统的高精度导航性能和稳定性,并拥有独特的短报文功能。最终,该方案被国家选定。许其凤打破西方神话,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从0到1的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可控卫星导航定位能力的国家。

倾情三尺讲台 桃李芬芳


  2005年评为院士后,许其凤不仅不搞特殊,连一些正常按规定可以享受的待遇也不在乎。每当受邀外出讲学或开会,即使是对方负责行程安排,他也总是给秘书交代,如果坐飞机坐经济舱就可以了,做商务舱浪费国家的钱,坐高铁也是要求只要有座就行,没有更多要求。
  2015年,许其凤被诊断为肺癌,临近手术前他还惦记着一件未完成的工作——为测绘局的人员讲课,那是他之前许下的承诺。他说:“对卫星导航这个新生事物我觉得应该向他们做一点宣传工作,但是我就不知道我做了手术以后,还能不能讲课,心理没数,所以我就在做手术之前把这课讲了。”
  对许其凤而言,他并不怕死亡,他放不下数十年来辛苦耕耘的事业,放不下正在成长的学子,那是他一辈子的希望,也是国家卫星导航领域的希望。有多少次忍受着身体的不适,投入到一轮又一轮的工作中,用热情和忙碌对抗着病痛,那是他治愈疾病的最好方式。
  从军67年,从教62年,许其凤是中国卫星导航研究领域的拓荒人,也是诲人不倦的学科带头人,对他而言讲台是他科研梦想的起点。最喜欢的就是他的学生喊他“许教员”。
  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师于志坚、北斗二号地面运控系统总师周建华,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许其凤的学生。许其凤说,科研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更培养出更多为国效力的栋梁,那是他晚年最欣慰的事情。
  许其凤说,卫星需要定位,人生更需要定位。将事业与人生融入民族复兴的征程,我们会走得更远。(资料来源:央视、河南省科协、科学网、《科学时报》)
其他文献
6月28日凌晨,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逝世,享年91岁。  农民出身的申纪兰很平凡,她是中国千千万万妇女中的普通一员,也是黄土地上生养的亿万农民之一;她也很不平凡,连续13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从1954年至今超过60年的时间里,一直努力为自己代表的妇女和农民争取权益。这么多年过去,申纪兰获得的功勋奖章越来越多,但她一直保持农民的本色,作为老党员,将一生全部献给党的事业。“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
期刊
7月24日下午,为期两天的2020年度贵阳市委老干部局第一期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委员、骨干)线上培训班圆满结束。本期线上培训是贵阳市委老干部局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争取省老干部党校运用省老年大学教学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成果,以开设线上教学课程的形式举办的,来自全市10个区市县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党员骨干共计68人参加了培训。  此次培训邀请到省委组织部组织人事干部学院教研部主任、
期刊
“上”字加一竖为“止”,“止”上加一横为“正”。遇到困难时,唯有上,才能摆脱困境;遇到烦恼时,懂得止,才能走得更远。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不是在于聪慧愚笨、富贵贫贱,而是在于是否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人这一辈子最好的活法,也就藏在这三个字里。  第一个字,上,即积极向上。  不知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他们老是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抱怨自己没有机会。可真的出现机会的时候,又
期刊
我们面前摆着一台仪器,绛红色的,很精致,上面有两个锥形筒,筒上各有一个瓦亮的钢球。这仪器,就是浮球式标准压力发生器。00二二九部队技术员任正非研制的这台仪器,填补了我国仪表工业的一项空白,消除了过去压力的汞害,为国争了光,中国计量科学院已向全国推广。  在辽阳化纤总厂建厂施工的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全是引进的设备。那时候,外国专家看到我们只有五十年代的苏式活塞力计,便说:“我们用精密仪表测过,全合格,
期刊
2010年12月,为了帮助昆明市某区农民解决耕地被毁坏、强征的问题,88岁的杨维骏带着农民代表,坐上政府配给他的黑色奥迪A6专车,驶进省政协大院。随着这起著名的“公车上访”事件引发舆论热议,作为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的杨维骏走到台前。  三五年后,他致力举报的白恩培、仇和等一干在云南任职的官员先后落马。盛名之下,杨维骏创造了中纪委实名举报人中年龄最大、职务最高的纪录。“快一百岁了”  2019年10月
期刊
实行“呼声革命”“无血革命”  1920年初,毛泽东身处北京,正忙于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张敬尧是皖系军阀,1918年3月就任湖南督军,主政期间,作恶多端,民怨沸腾。毛泽东与湖南驱张代表团在北京进行了7次请愿活动,终于获得成功,张敬尧被赶出湖南。  在领导驱张运动的过程中,毛泽东一直在思考改造湖南和改造中国的问题。此时的毛泽东,对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抱有很大的热情。毛泽东甚至设想,自己邀上一
期刊
有人临阵退缩 更多的人在坚定信仰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全新阶段。在一众传播者中,戴季陶赢得了陈独秀等人的赞赏。然而,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之际,戴季陶临阵退缩了。  戴季陶退出中共建党工作的关键原因是,他反对阶级斗争和工人运动。这种对马克思主义既赞赏又排斥的矛盾态度,使得他与人民渐行渐远。其后,他发表的《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小册子,为国民党反共奠定了理论基础,最终沦为“反共最
期刊
王维:差一点儿就凭唱歌出道了  王维在成为诗人之前,其实是一位唱作俱佳的音乐人。当年,他经人引荐,参加了一场皇家举办的名流盛宴,在场的都是当朝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王维自弹自唱了一曲自己作词的琵琶曲,独特的嗓音、文艺的气质,立马让现场的来宾为之折服,在场的玉真公主当即就为他“爆灯”!  公主决定力捧这个新人,马不停蹄地带着王维去参加各种名流局,而王维也没有让她失望。有一次有人出题让大家写一首跟酒有关的
期刊
触犯几条纪律,必须给予开除  中共成立之时,全党仅有50多名党员,分散在多个省份。这时,党对组织纪律的规定较为简略,要求各级党组织保持党员的秘密性、纯洁性,并不得参加其他政党。  1922年中期,中共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革命斗争形势趋于紧张,在此情形下,中共二大对党的组织纪律制度作了进一步规定。  中共二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员如果触犯以下纪律,地方执行委员会必须给予开除
期刊
母亲从来不向我们子女提任何要求,唯独在她的生日这件事情上她有硬性要求,不准请客,不准送礼,不准邀请亲朋好友为她过生日。从母亲65岁生日的那一年起,都只是我们兄妹及家人来陪母亲进行家庭小聚会,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参与。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为她老人家准备的特殊礼物,就是为她写一些文章为她祝寿与纪念。  母亲因为脑梗瘫痪在床两年多了,生活不能自理,智商相当于四五岁小孩,她的意识一时清醒一时糊涂,一步都离不开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