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魅力课堂 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 :读与写·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54lu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结合现行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现状,通过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和历年高考真题,总结历史全国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指导高中历史教师打造有实效、有魅力的历史二轮复习课堂,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应对2019年历史高考。
  关键词:魅力;课堂;历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一0253-03
  2019年高考在即,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行将结束,二轮复习如何进行?下面谈谈我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以期对高三二轮复习有所裨益。
  1.明确高考要干什么:品读政策考纲,了解命题方向
  为什么要高考?2018年3月3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在《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文章中明确指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是高考命题的“最新定调”。这些年,高考一直扮演着课程改革指挥棒和风向标的角色,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助推中学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下面简称《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2019年《考试大纲》已经出台。比照2018年,歷史科目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上有两点变化:第一、制定依据的变化。由2018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制定”修订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制定,’;第二、考查目标的变化。在2018年考纲的基础之上,最新增加了“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9年历史高考试题将更加侧重于学生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的考查。因此,二轮复习中,密切联系社会热点,将人文主义嵌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发散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发表自身观点的权利,让学生张开嘴,迈开腿,聚焦整体发展,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
  当然,高考命题并不拘泥于课本,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认识的深度和高度。2016年新课标Ⅰ卷第29题,在学生的定式思维中,鸦片战争后,中国备受西方列强欺凌,一直被视为弱国。而试题提供的材料却是:“甲午之前西方看好中国,甚至相对日本来讲是一定胜利的强国!”这就打破定式思维,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了中国近代化的成效,有利于客观全面认识历史。所以,表面上看命题“脱离”了教材,事实上命题的承载点源于教材的主干知识,题目的答案也“依托”于教材,它通过具体针对的问题把试题和教材有机结合并尽可能地用教材的言语表达来实现,“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宽度和高度。复习迎考中,我们需要抓住一切机会,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国史、党史、民主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的梳理和解读,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凸显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2.把握高考要考什么: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找寻应考规律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处研究员刘芃在《考试文集》中写到:“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考试命题专家也曾说:“我们不要以为考过的高考试题都是应该被埋没的、已经被枪毙的、无用的僵化的横躺的“死尸”,恰恰相反,它们都是一张张可以说话的嘴,都是跳动着生命的活体,只要我们会问,它们就会什么都告诉你。……所有的答案都在历年的考卷中表示的很清楚。”历年高考试题成为“命题专家”与“一线教师”之间有效对话的“桥梁”,隐秘地传递着“考”与“教”的密切关系。因此,以高考试题为抓手,努力做到“以题联知,以练提力”。
  “题”即近五年的高考真题,全国Ⅰ、Ⅱ、Ⅲ卷,重点在全国Ⅰ卷和Ⅱ卷。研究高考试题,我们要遵循“四步走”战略(附表1),准确把握高考试题中的必考点、常考点、备考重点以及轮考点。
  高考试题命题方向的预测一般遵循“交集”和“补集”两个基本思路。其一,“交集”预测,即归纳历年考题中频繁考查的知识点、时段、地域或主题等。对高考试题有研究的老师都会发现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考点分布呈现出总体稳定、小范围调整的特点。2014年以来,全国卷选择题24-27题均为中国古代史,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模块和专题;28-30题均为中国近代史,侧重点略有变化;31题为中国当代史;32题是世界古代史;33-35题考查方向近几年一致,分别是近代世界民主政治、近代经济改革、现代世界经济。从以上分布中看出必修一的一、三、六、七单元是必考点;古希腊民主政体与罗马法是轮着出题,2017、2018年都是希腊民主政治,2019年备考中建议加大对古罗马法律的复习。必修二的一、二、三、八单元是必考点,建议考生着重复习。必修三儒学思想的演变、近现代民主思潮的兴起以及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是考察重点。41题材料题通常涉及中、西方同类型事件,整体难度不大,着重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区分和概括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42题是评析题,相当于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当然,每年的高考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变化和创新。2018年最大的创新体现在第42题,以文学作品《鲁宾逊漂流记》切入,要求考生提取情节并评价,增强了试题情境的挖掘度和设问的开放性,较好地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其二,“补集”的预测,即历年考题从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知识点、时段、地域或主题等。近五年来高考试题较少涉及汉朝、元朝、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文教,以及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日本大化革新、英国议会改革等社会改革。教师宜综合“交集”、“补集”的预测与2019年社会热点、周年纪念相切合,加强对2019年十大新闻热点的关注与分析,找准命题主题,精心选取材料,制定出“适销对路”的经典试题,提高备考效益。2019年是虎门销烟180周年、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美建交40周年、中俄建交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祖国统一和台湾问题、世界经济危机爆发90周年等周年纪念,极可能成为2019年高考的命题点,教师在复习备考时应特别注意。   “知”即为所涉及考点,还原到相关的基础知识结构及体系。仔细研习近五年高考试题,制作出《近年高考试题双向细目表》,整理专题,强化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形成以点串线,以线铺面,以面织网的立体式知识体系,将通史复习与专题复习有机融合。例如,关于“雅典民主”,通过对2013年到2018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雅典民主集中考查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的改革和民主政治的评价问题,梭伦改革更重要。而民主政治的评价,高考更偏重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尤其是有民主无自由,以及过于关注民主程序忽略法律,忽略决策科学性、效率低下等问题。依此再次构建立体式知识体系:(1)抓“点”:概念准确到位,史实陈述清楚,阶段特征牢记,重要节点突出;(2)串“线”:即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3)铺“面”:即某一时期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4)织“网”:即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全方位、无缝隙地加固学生对“雅典民主”的理解和认识。
  “练”即埋头做题,一道一道做,一题一题啃,学习“黄牛精神”,要有韧劲。这一环节我们教师要严把习题的选择关。由于中学教师编制试题或筛选试题的水平与高考命题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以致平时教学中的习题训练和模拟考试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因此,建议运用近年高考试题进行复习和训练。当然,如果能编制出高考试题的仿真题更好。
  “力”即提升学生的审题、解读力;阅读理解力;对比、归纳、概括说服力和语言表达力。以高考真题所涉及考点为原点,还原基础、夯实基础、拓展基础、丰富基础、升华基础。同时,积累审题方法,总结解题思路和技巧,终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能力,高考增分才能有客观依据。
  3.应对高考要如何教:始终围绕培育核心素养设计课堂教学。
  依据以上的研究和分析,二轮复习课到底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
  3.1 注重建构历史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课堂,培养时空观念
  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且相互联系的,二轮复习中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成有机的知识网络,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呢?第一、以时间轴为线,力求“专中有通”。例如,中国古代史是近幾年的必考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古代中国各朝代演进“时间轴”,然后将必修三个模块中的知识点添加到时间轴上。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一幅以时间为主干,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旁支的“树干”图便呈现在学生眼中,贯穿到整个古代史专题。这样,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脉络,做到“专中有通”,将历史史实置于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与评述。第二、列表整合,上串下联。以美国史的复习为例,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列出美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其次,引导学生找关联,指出美国发展史上你认为最关键的3个年份,并说明理由;找出它与其它年份之间的关联,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最后,开动学生思维,回忆相关知识,整合不同模块,完成表格。学生围绕表格,发现不同时空的重大事件之意义,美国历史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时空变化中,螺旋式上升,由此崛起。而学生呢?一张表格将不同时空下的重大事件放在一起,“上串下联”、“左顾右盼”,这是提升学生时空观念极为有效的途径。
  3.2 注重建构史料情境课堂,成就实证意识
  时至今日,历史高考试题已然出现“无材料不命题”的现象。阅读史料是绕不过去的关卡。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历史高考I卷第28题,以学生熟悉的甲午战争为切入点,借助学生不熟悉的新材料,“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每节历史课都运用史料给学生构建一个陌生、复杂、真实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调取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高考也就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
  怎么构建史料情境课堂呢?首先,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这是学生最容易拿到的史料,是对教材知识点很好的诠释与拓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学中应该仔细挑选,合理使用;其次,依据考试内容适当补充典型史料。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这是最为基本的一个阶段。通过阅读简单理解史料的意思之后,再进行史料阅读的拓展,逐步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再次,史料运用要具有启发性,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新情境纵深推进,为教学服务;最后,史料的组合要围绕一个核心,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切忌分散、凌乱。史料教学应该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常态。
  3.3 注重建构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课堂,强化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体现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2018年新课标全国历史I卷第26、27、30、35、41、42、45、46题均考查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二轮复习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知识体系,严格遵循高考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选取文字材料、图片、地图、漫画、诗词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建构探究式课堂。从《2013年到2018年高考试题中关于宋朝的考情统计表》可知,宋朝是高考的常考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二轮复习中,教师以“在你们眼里,宋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问题为核心,引发学生总结、归纳自己所掌握的历史史实,得出观点,有学生认为宋代是一个繁盛的王朝,也有学生认为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还有学生认为是一个哲学的王朝、艺术的王朝、科学的王朝等等。无论是怎样的一个王朝,只要学生有充足的史实做支撑,都是合理的、正确的。以问代讲,以问带思,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后,大屏幕上呈现出《世界名人关于宋朝的论述》:
  中国史学家陈寅恪說:“华夏民族之历史,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赵宋之世也。”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孙中山先生说:“宋朝是民生史观”。
  中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教师再次提问:世界眼中的宋朝又是怎样的?学生对应自己的观点再次思考,视野得以拓展,思维再次延伸,学生用全球化的眼光再度审视宋朝,熟悉旧知的同时又添新知,一个繁荣灿烂、让世界仰慕的立体的宋朝新鲜出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魅力的、学生喜欢的课堂,也是高考需要的课堂。
  3.4 注重建构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深度学习课堂,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考纲中,对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表述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2017年考纲表述变化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并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家国情怀则是价值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历史教育功能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基本核心素养的培育都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形成对历史与现实的全面、客观的正确认识,认清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考中,唯物史观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也即是理解层次和论述层次。前一层次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主要在选择题中体现出来;后一层次则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来阐释或论证历史问题,主要在非选择题中体现出来。如2016年全国Ⅱ卷第40题、2017年全国I卷第29题、Ⅱ卷第26题、2018年全国Ⅰ卷第29题、Ⅱ卷第34、47题、Ⅲ卷第31题等连年出题,考察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那么,二轮复习如何建构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深度学习课堂呢?
  首先,与政治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横向整合,正确解读和把握中学历史教材。
  唯物史观是政治学科高考的重要考点,偏重于掌握唯物史观的理论和解释,而历史学科重点在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脉络,这样才能对于古今中外的发展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培养出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才能体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了解都比较浅显,借助政治学科进行知识互补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构建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体系。高中历史三个必修模块总共25个学习专题,上下五千年涉及的历史事件无数。就每一个专题而言,是相对集中而独立的,彼此看似缺乏相应的关联,很有点像商店柜台上的分割鸡肉,鸡腿是鸡腿,鸡翅是鸡翅。学生乍一接触,总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感。然而,唯物史观帮我们将原本分散杂乱的三个必修模块25个专题,连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分割鸡变成了完整的肉鸡。比如宋以后,政治制度日益腐败;商品经济发展,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中国文学艺术无论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绘画,逐渐向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方向发展。这三点分别在必修一、二、三中讲过,我们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就可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由于宋朝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明中后期则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文化的消费群体扩大。因而,建立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日益腐朽,文学艺术日渐呈现出商品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特点。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的历史复习有深度、广度,而且还能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运用唯物史观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把历史学习的广度、深度以及高度有机统一起来,有助于提高高三学生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唯物史观是我们解释历史现象难题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方法和工具。
  最后,精选试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深度反思。强化训练,及时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度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学习内容,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强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历史学科一轮复习是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帮助学生解决考什么的问题,我们是做“加法”。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突出主干知识,思考在更高层面运作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怎么考的问题,侧重做“减法”,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出发点,明确复习的主攻方向,找准薄弱环节,建构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的魅力课堂,真正实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生长,沉着应对即将来临的2019年历史高考。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2]《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姜刚刘桔原文刊载于《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3日第5版.
  作者简介:盛燕莉,黄山市屯溪二中历史教师,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曾经荣获安徽省历史高、初中历史优质课大奖赛一等奖、安徽省“教坛新星”、黄山市“名教师”和安徽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曾有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丰富。
其他文献
1996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将“学会学习”置于21世纪教育的核心。学习策略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界
Shulman在1986年最早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成功的教师不仅需要对某一概念、原则或原理有直觉的、个人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他
本文主要研究敦煌壁画中的装饰性语境,重点研究其平面式的构图;强烈的色彩装饰;年代的自然斑驳美。敦煌艺术尽管经历了一千多年但它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审美。装饰可以应
产品评论挖掘用来对用户发表到网络上的众多评论内容进行信息提取,从而获得用户对产品的部件或功能的褒贬评价。现有的产品评论挖掘研究中没有对上下位的特征、同一特征的不
鉴于实时系统分析对信号处理研究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较高的硬件运算和软件处理能力的要求,采用DSP硬件和MATLAB软件联合建立一套仿真系统,演示、验证DSP信号处理器中模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国家对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学政治教学改革再次成为热点问题。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是一体两翼,一体,即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