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弓不被拉弯,箭便无法射出;稻秸不被压弯,它便不会饱满。同样,人不会弯腰,便无法体会弯腰的哲学。(小作者起笔用了“兴”的手法,各位小看官,你知道“兴”吗?——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如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中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先写羊羔跪着吃奶是懂得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长大了的孩子更不要忘了父母养育恩情。仅此一句,可见小作者的文学功底)
在一个阴暗潮湿的房间里,我们看到了越王勾践,在那个冰冷、漆黑的角落里,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昔日的越王勾践。他在房间里蹒跚着,在那暗无天日的地方蹒跚着,他尝了一口苦胆,同时也品尝了他一天的苦日子。每当夜晚来临,阵阵寒风吹进自己的身体,他只能用一些稻草来取暖。他蜷缩着,在那个角落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夜晚。(依据史实,大胆想象,好)
我想,他一定告诉自己:终有一天我会站起来。是的,弯曲的身子终究会直起来,而且会挺得更直!在国家危难之时,越王勾践选择了弯腰,他忍辱负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弯腰。(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值得肯定——不人云亦云,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之一呀)
弯腰,不是妥协,不是退让,更不代表懦弱。(对个人的理解表述得通俗易懂)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越来越受到赵王的重用,而廉颇的忌妒之心也日益显露。廉颇自恃高人一等,处处为难蔺相如。一日,蔺相如远远地看到廉颇坐着马车从远处而来,便躲开了。廉颇自以为蔺相如怕他,却不知,蔺相如在向他弯腰的同时,展现出了何等的宽容与大度。也正是弯腰中显露出的美德,让廉颇深深地折服。(先说春秋时的例子,再说战国时的例子。看来小作者历史很稔熟。文史不分家,是对的)
弯腰,是谦虚,是不张扬,亦是宽容;具有美德的人,是会弯腰的。(再次用简洁的话来表明自己的认识)
乌江边上秋风瑟瑟,寒风袭来,吹进了项羽的心房。他站在乌江边上,面对刘邦大军的旗帜飘扬,他抬头长啸,眼前浮现出了昔日的威武,不禁哽咽起来。一切都结束了,随着项羽的自刭,所有的辉煌、荣耀随着冰冷的乌江水一去再也不回了,而昔日的项大将军也将在这翻滚的乌江水里长眠不醒了。倘若项羽也能像勾践那样弯下自己的身子,渡过江去,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那么历史,是不是就有可能被改写了呢?项羽的悲哀在于他视弯腰为耻辱,殊不知,不会弯腰的身体是僵硬的。(是不是可以把“想象适当压缩”,多写写自己想要的“弯腰”呢?)
越王勾践选择弯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蔺相如选择弯腰,赢得了别人的尊重;项羽没有选择弯腰,其结局让人感到悲哀。(排比句为几个例子作了小结)
慢慢地体会弯腰的哲学吧!(发出邀请,是不是可以加“让我们一起”字样,让语句变得流畅而委婉些?)
【评委点评】
小作者对本次命题的理解是深入的、是有认识宽度的——就这一点来说,我看到本文眼前一亮:与前几次的来稿相比,更贴近命题意图、更理解征文活动的初衷了。
再说说“弯腰”。这是个很口语化的词汇,选用了这样几位“历史名人”,选用了这样的“事实高度”,起笔又是那般的文学味道,是不是换为“折腰”更好呢?
还想提提“用例”。详细说了三个例子,当然不错。从详略得当的角度看,是不是可以再“略加几例”?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梅兰芳储须拒演、毛泽东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等国内的佳例,当然国外的也有很多很多。略提及几个古今中外的“折腰”例子,我觉得会更好一些。
在一个阴暗潮湿的房间里,我们看到了越王勾践,在那个冰冷、漆黑的角落里,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昔日的越王勾践。他在房间里蹒跚着,在那暗无天日的地方蹒跚着,他尝了一口苦胆,同时也品尝了他一天的苦日子。每当夜晚来临,阵阵寒风吹进自己的身体,他只能用一些稻草来取暖。他蜷缩着,在那个角落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夜晚。(依据史实,大胆想象,好)
我想,他一定告诉自己:终有一天我会站起来。是的,弯曲的身子终究会直起来,而且会挺得更直!在国家危难之时,越王勾践选择了弯腰,他忍辱负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弯腰。(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值得肯定——不人云亦云,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之一呀)
弯腰,不是妥协,不是退让,更不代表懦弱。(对个人的理解表述得通俗易懂)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越来越受到赵王的重用,而廉颇的忌妒之心也日益显露。廉颇自恃高人一等,处处为难蔺相如。一日,蔺相如远远地看到廉颇坐着马车从远处而来,便躲开了。廉颇自以为蔺相如怕他,却不知,蔺相如在向他弯腰的同时,展现出了何等的宽容与大度。也正是弯腰中显露出的美德,让廉颇深深地折服。(先说春秋时的例子,再说战国时的例子。看来小作者历史很稔熟。文史不分家,是对的)
弯腰,是谦虚,是不张扬,亦是宽容;具有美德的人,是会弯腰的。(再次用简洁的话来表明自己的认识)
乌江边上秋风瑟瑟,寒风袭来,吹进了项羽的心房。他站在乌江边上,面对刘邦大军的旗帜飘扬,他抬头长啸,眼前浮现出了昔日的威武,不禁哽咽起来。一切都结束了,随着项羽的自刭,所有的辉煌、荣耀随着冰冷的乌江水一去再也不回了,而昔日的项大将军也将在这翻滚的乌江水里长眠不醒了。倘若项羽也能像勾践那样弯下自己的身子,渡过江去,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那么历史,是不是就有可能被改写了呢?项羽的悲哀在于他视弯腰为耻辱,殊不知,不会弯腰的身体是僵硬的。(是不是可以把“想象适当压缩”,多写写自己想要的“弯腰”呢?)
越王勾践选择弯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蔺相如选择弯腰,赢得了别人的尊重;项羽没有选择弯腰,其结局让人感到悲哀。(排比句为几个例子作了小结)
慢慢地体会弯腰的哲学吧!(发出邀请,是不是可以加“让我们一起”字样,让语句变得流畅而委婉些?)
【评委点评】
小作者对本次命题的理解是深入的、是有认识宽度的——就这一点来说,我看到本文眼前一亮:与前几次的来稿相比,更贴近命题意图、更理解征文活动的初衷了。
再说说“弯腰”。这是个很口语化的词汇,选用了这样几位“历史名人”,选用了这样的“事实高度”,起笔又是那般的文学味道,是不是换为“折腰”更好呢?
还想提提“用例”。详细说了三个例子,当然不错。从详略得当的角度看,是不是可以再“略加几例”?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梅兰芳储须拒演、毛泽东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等国内的佳例,当然国外的也有很多很多。略提及几个古今中外的“折腰”例子,我觉得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