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利用示范阅读增强课文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做到自主探索,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 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体,阅读能力是语文整体素质中的重要因素。要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就必须大量地阅读,从前人和今人智慧的积淀中汲取生存与发展的源泉。所谓阅读能力就是阅读活动中阅读者完成信息筛选,感悟判断而形成的心理技能,或者说“独立地完成阅读全过程所必备的个性心理技能”。它需要知识、智力和技能三者的共同参与。它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借助个体的各种思维活动的情感体验。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俗语体现了兴趣的巨大作用。兴趣产生内在动力,动力经过实践可以转化为能力。目前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少数人恐怕是言语智慧的脑细胞未被激活外,大多数受客观外在因素影响。教材内容显得过于严肃庄重,不能激发人的美好想象,缺乏优美的意境创设,语言讲究逻辑,平淡呆板,学生阅读兴趣自然不高。而研究性阅读的自主性、个别性原则却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阅读中的心理障碍,达到用“心”阅读,“快乐阅读”的境界。
激发阅读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下列几种:第一,丰富课堂阅读教学的形式。教师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互换位置,或置身学生之中,成为共同学习的一员,创设情境,对话沟通,争辩探讨,让每个学生都热情地投身其中。第二,引导课外阅读,张开阅读的另一扇翅膀。让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等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在课内学得的各种阅读方法,只有到广阔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去检验和运用,才能不断熟练巩固,为日后终身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以写促读,读写互动。阅读质量如何,收获大小,要靠说和写来体现。现在的写作普遍要求体现创新精神,观点新,材料新,感情真,语言美。要做到这几点,就必须借助有效的阅读。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个性”就是“自我”,就是自己的体验、感悟,自己的见解和风格。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心理要素。一个凡事人云亦云,盲目追随的人是谈不上个性的,也谈不上具备健全的人格,这种独立自主的个性特征也是研究性学习要着力培养的。因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形式,它强调孩子从繁复的习题操练中解脱出来,从盲目服从教师意志的阴影中走出来,自主地探讨研究,以实现身心的最大解放,形成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教育现状仍让人担忧。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总是给孩子过大的分数压力,孩子难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很难形成良性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不少教师同样视分数为珍宝,视顺从为美德,将学习好、守纪律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因此,压抑乃至扭曲孩子的个性行为是对社会发展的极大不负责。加强语文研究性阅读,探寻借助阅读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显得非常重要。第一,把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阅读而不是代替学生阅读。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在阅读中,学生由于所处外在客观条件环境的不同、内在认识水平和阅读经验的差异,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第二,把研读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同样一篇课文,由于内容及表达方式的不同,学生自然有不同的阅读兴趣。文章本身的大容量呈现给个性各异的学生,老师给他们权利,放手让他们自主选择,自主研读,协作交流,智慧共享。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人才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善于质疑。学贵有疑,疑源于思。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将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增强。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古人十分重视多思多疑的方法。可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被动地应付教师的提问,慢慢地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正有利于这种状态的改变,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激疑。教师围绕着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不失良机地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真实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阅读中自觉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知识的比较中发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提出问题。做到自觉读书,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 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体,阅读能力是语文整体素质中的重要因素。要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就必须大量地阅读,从前人和今人智慧的积淀中汲取生存与发展的源泉。所谓阅读能力就是阅读活动中阅读者完成信息筛选,感悟判断而形成的心理技能,或者说“独立地完成阅读全过程所必备的个性心理技能”。它需要知识、智力和技能三者的共同参与。它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借助个体的各种思维活动的情感体验。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俗语体现了兴趣的巨大作用。兴趣产生内在动力,动力经过实践可以转化为能力。目前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少数人恐怕是言语智慧的脑细胞未被激活外,大多数受客观外在因素影响。教材内容显得过于严肃庄重,不能激发人的美好想象,缺乏优美的意境创设,语言讲究逻辑,平淡呆板,学生阅读兴趣自然不高。而研究性阅读的自主性、个别性原则却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阅读中的心理障碍,达到用“心”阅读,“快乐阅读”的境界。
激发阅读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下列几种:第一,丰富课堂阅读教学的形式。教师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互换位置,或置身学生之中,成为共同学习的一员,创设情境,对话沟通,争辩探讨,让每个学生都热情地投身其中。第二,引导课外阅读,张开阅读的另一扇翅膀。让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等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在课内学得的各种阅读方法,只有到广阔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去检验和运用,才能不断熟练巩固,为日后终身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以写促读,读写互动。阅读质量如何,收获大小,要靠说和写来体现。现在的写作普遍要求体现创新精神,观点新,材料新,感情真,语言美。要做到这几点,就必须借助有效的阅读。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个性”就是“自我”,就是自己的体验、感悟,自己的见解和风格。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心理要素。一个凡事人云亦云,盲目追随的人是谈不上个性的,也谈不上具备健全的人格,这种独立自主的个性特征也是研究性学习要着力培养的。因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形式,它强调孩子从繁复的习题操练中解脱出来,从盲目服从教师意志的阴影中走出来,自主地探讨研究,以实现身心的最大解放,形成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教育现状仍让人担忧。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总是给孩子过大的分数压力,孩子难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很难形成良性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不少教师同样视分数为珍宝,视顺从为美德,将学习好、守纪律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因此,压抑乃至扭曲孩子的个性行为是对社会发展的极大不负责。加强语文研究性阅读,探寻借助阅读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显得非常重要。第一,把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阅读而不是代替学生阅读。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在阅读中,学生由于所处外在客观条件环境的不同、内在认识水平和阅读经验的差异,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第二,把研读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同样一篇课文,由于内容及表达方式的不同,学生自然有不同的阅读兴趣。文章本身的大容量呈现给个性各异的学生,老师给他们权利,放手让他们自主选择,自主研读,协作交流,智慧共享。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人才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善于质疑。学贵有疑,疑源于思。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将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增强。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古人十分重视多思多疑的方法。可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被动地应付教师的提问,慢慢地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正有利于这种状态的改变,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激疑。教师围绕着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不失良机地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真实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阅读中自觉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知识的比较中发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提出问题。做到自觉读书,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