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推行“新课改”方案后,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整体上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将体育教学明确定位到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方面。另一方面,结合现代体育中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学需求,扩增了体育教学资源,对传统武术运动项目进行了资源开发,科学、合理的将其对接到了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从当前传统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应用经验与效果看,有利于改变中小学生的精气神。同时,通过对传统武术运动项目的实践,中小学生也炼就了铮铮铁骨。
1 传统武术概述
1.1 内涵
传统武术理论中以阴阳互动、五行循环为基本原理,杂糅了精、气、神等诸多传统文化理念。其内涵丰富、博大精神,至今仍是未被深入開掘的传统文化宝库之一。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角度看,传统武术中的哲学、美学、养生学等理论知识和拳理腿法,已经被移植、转化、改造成了具有“健身”、“教育”、“竞技”、“观赏”、“经济”、“文化”等多元价值的武术运动项目。目前,传统武术借助学术化研究、产业化运作、大众化实践,正在向校园体育、职业体育与全民体育的方向转型发展。
1.2 特征
传统武术具有传统文化固有的复杂性、综合性特征。从当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看,认为传统武术的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在身体方面,传统武术注重“外炼筋骨皮”,旨在强身健体。在心理方面,传统武术强调“内炼一口气”,十分重视“正气”、“浩然之气”之类的武术精神。简单讲,传统武术突显了身体运动与精神训练两大特点。
1.3 优势
传统武术在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武术理论齐全、武术种类丰富、武术传承者仍在、武术实践者数量较大。另一方面,传统武术作为现代体育教育中的重要资源与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体育院校必修技术课程,师资力量相对雄厚。而且,近年来学校体育、民间体育、职业体育运动中,对于传统武术的实践、传播力度较大,在社会公共空间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为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传统武术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2.1 传统武术对中小学生身体的发展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于骨骼快速发育时期,骨骼发育快、弹性大、关节灵活、柔韧性好。但是,在身体快速变化的过程中,其骨骼硬度相对较小、关节牢固性相对较差。为了发展中小学生身体骨骼筋肉优势,克服其劣势,可以借助传统武术中的“伸、拉、回环、平衡”等动作,强化中小学生肌肉力量,进而在促进其身体反应性、速度性、耐力性、力量性的同时,化解其劣势。
比如,现阶段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通过对“八段锦”的教学实践,借助拉筋、伸腰、炼津、马步、射箭、打拳、踢腿等系统性的配套动作,既发挥了中小学生的生理优势,也对中小学生骨骼、关节等,进行了有效保护,增强了其身体机能。而且,一些学校将武术动作与舞蹈动作进行了合理的资源整合,创造了多元形式的“武术操”。既促进了中小学生运动系统的完善,也为其有氧运动和趣味化运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2.2 传统武术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作用
与可见性较强的身体影响相比,传统武术对于中小学生心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而言,一方面,传统武术套路动作中,具有很多可重复训练的动作。比如,中小学生在蹲马步、炼津(八段锦中的口部动作,通过舌头与口腔之间的互动,生成津液)、打拳、踢腿等动作的重复训练中,可以锻炼其意志力,使其形成努力、坚持等品质。同时,通过点到为止的武术竞技、武术表演,能够舒缓学习时产生的压力,缓解学习中形成的心理疲劳。
另一方面,当代中小学生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处于同步时期,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与互联网,已经产生了精神价值方面“无根化”、“虚无化”倾向,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虚无小生”这样的奇怪现象。既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对其人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阻碍。因此,利用武术健身、武术竞技、武术表演等,在充分调动中小学生肌肉力量的前提下,可以间接通过肌肉训练、动作牵引、拳法与腿法之间的配合,逐渐促进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进而化解各种悲观情绪与消极情感,并将其导向健全的心理发展方向,为其个体化人格和社会化人格的塑造提供心理动力支持(包括意志、品质、精神、情感支持等)。
3 结束语
总之,传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沉淀了中华文明之精华,也体现了古人在传统时期,对于人体运动规律的理解与把握。其中,既有科学成分,也存在不合理之处。近年来,通过运用现代体育视角,对其进行资源开发与专门化研究,初步实现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目标。并且,将传统武术成功运用到了课间操、体育课、文娱活动中,为中小学生的身体锻炼、情感调节、情绪疏导、心理调整、意志训练、品格培育,提供了有效支持。结合以上分析,建议在当前阶段加强对传统武术套路与动作的深入研发设计,推进传统武术在中小学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多元化发展,完成习武健身,强身健体,强我中华,健我国体的伟大复兴梦。
(作者单位:泰安六中博阳中学)
1 传统武术概述
1.1 内涵
传统武术理论中以阴阳互动、五行循环为基本原理,杂糅了精、气、神等诸多传统文化理念。其内涵丰富、博大精神,至今仍是未被深入開掘的传统文化宝库之一。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角度看,传统武术中的哲学、美学、养生学等理论知识和拳理腿法,已经被移植、转化、改造成了具有“健身”、“教育”、“竞技”、“观赏”、“经济”、“文化”等多元价值的武术运动项目。目前,传统武术借助学术化研究、产业化运作、大众化实践,正在向校园体育、职业体育与全民体育的方向转型发展。
1.2 特征
传统武术具有传统文化固有的复杂性、综合性特征。从当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看,认为传统武术的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在身体方面,传统武术注重“外炼筋骨皮”,旨在强身健体。在心理方面,传统武术强调“内炼一口气”,十分重视“正气”、“浩然之气”之类的武术精神。简单讲,传统武术突显了身体运动与精神训练两大特点。
1.3 优势
传统武术在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武术理论齐全、武术种类丰富、武术传承者仍在、武术实践者数量较大。另一方面,传统武术作为现代体育教育中的重要资源与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体育院校必修技术课程,师资力量相对雄厚。而且,近年来学校体育、民间体育、职业体育运动中,对于传统武术的实践、传播力度较大,在社会公共空间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为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传统武术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2.1 传统武术对中小学生身体的发展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于骨骼快速发育时期,骨骼发育快、弹性大、关节灵活、柔韧性好。但是,在身体快速变化的过程中,其骨骼硬度相对较小、关节牢固性相对较差。为了发展中小学生身体骨骼筋肉优势,克服其劣势,可以借助传统武术中的“伸、拉、回环、平衡”等动作,强化中小学生肌肉力量,进而在促进其身体反应性、速度性、耐力性、力量性的同时,化解其劣势。
比如,现阶段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通过对“八段锦”的教学实践,借助拉筋、伸腰、炼津、马步、射箭、打拳、踢腿等系统性的配套动作,既发挥了中小学生的生理优势,也对中小学生骨骼、关节等,进行了有效保护,增强了其身体机能。而且,一些学校将武术动作与舞蹈动作进行了合理的资源整合,创造了多元形式的“武术操”。既促进了中小学生运动系统的完善,也为其有氧运动和趣味化运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2.2 传统武术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作用
与可见性较强的身体影响相比,传统武术对于中小学生心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而言,一方面,传统武术套路动作中,具有很多可重复训练的动作。比如,中小学生在蹲马步、炼津(八段锦中的口部动作,通过舌头与口腔之间的互动,生成津液)、打拳、踢腿等动作的重复训练中,可以锻炼其意志力,使其形成努力、坚持等品质。同时,通过点到为止的武术竞技、武术表演,能够舒缓学习时产生的压力,缓解学习中形成的心理疲劳。
另一方面,当代中小学生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处于同步时期,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与互联网,已经产生了精神价值方面“无根化”、“虚无化”倾向,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虚无小生”这样的奇怪现象。既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对其人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阻碍。因此,利用武术健身、武术竞技、武术表演等,在充分调动中小学生肌肉力量的前提下,可以间接通过肌肉训练、动作牵引、拳法与腿法之间的配合,逐渐促进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进而化解各种悲观情绪与消极情感,并将其导向健全的心理发展方向,为其个体化人格和社会化人格的塑造提供心理动力支持(包括意志、品质、精神、情感支持等)。
3 结束语
总之,传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沉淀了中华文明之精华,也体现了古人在传统时期,对于人体运动规律的理解与把握。其中,既有科学成分,也存在不合理之处。近年来,通过运用现代体育视角,对其进行资源开发与专门化研究,初步实现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目标。并且,将传统武术成功运用到了课间操、体育课、文娱活动中,为中小学生的身体锻炼、情感调节、情绪疏导、心理调整、意志训练、品格培育,提供了有效支持。结合以上分析,建议在当前阶段加强对传统武术套路与动作的深入研发设计,推进传统武术在中小学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多元化发展,完成习武健身,强身健体,强我中华,健我国体的伟大复兴梦。
(作者单位:泰安六中博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