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看到教师急功近利地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得出结论后,又急于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应当还给学生“慢”的权利,让学生回顾得出结论的过程,感悟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适时等候思考问题的时间;适度留有展示真实想法的时间;精心创造感受认知冲突的时机等方面,来尊重学生“慢”的权利。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定制衣服讲求立等可取,加工食品力求速成,铁路运输不断追求高速,就连教育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速成班,似乎人们最想要的就是加快速度,缩短时间,达到高效。
1.从现在教学现状来看
现在的数学课堂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像小弹簧一样一下子举手或是脱口而出报出结果,教师无不喜悦。大家都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好的,气氛是热烈的。然而,仅仅气氛活跃,而没有凝神思考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会是促进学生智慧生成的课堂。
这样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教学现象,很多年轻教师平时教学中或者公开课中常常为了追求一节课内容丰富,往往都是这样操作的。虽然现在的教学都在否定“重结论轻过程”,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是当我们急功近利地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得出结论后,往往急于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应当留给学生“慢一拍”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回顾形成结论的过程,感悟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从学生的需要来看
学生悟出一个道理,养成一个学习习惯,思维的训练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浸透的,一点一滴培养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需慢一点,给孩子们一个悟的过程,一段悟的时间!
然而,现在大多数的课堂情况是,教师们在提问后,听到学生的回答,差不多没有任何的停顿。网上调查表明,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只有少于12%的时间里他们会等待3秒钟以上。在学生回答以后,低于1%的时间里教师们大约会等待3秒钟以上。在90%的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几乎就不在等待了,通常会打断学生的回答。
二、为什么需要“慢”的权利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常常是“在探索某个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往往是从已知领域出发,利用已有的基础和条件,逐步完成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这个转化是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的,而且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内化的。学生在思考时,不仅是需要把某些储存的信息检索出来,还需要运用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综合、转化、归类等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在体验中感悟、升华。作为教师不仅仅要重视数学结论的探索过程,还需要重视给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时空,这就需要还给学生“慢一点”的权利。
美国学者罗威(Rowe)曾经做过有关提问时间的实验。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至5秒的教师的课堂上,发现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学生回答问题的平均时间延长;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學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少;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从事实推论得出的结论增加;学生的提问增加;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
可见,学生的认知是需要过程的。特别是当老师通过提问和组织学生交流,启发他们思维时,往往需要给孩子们“慢一拍”的权利。
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数学课堂中,应当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1]但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依靠老师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老师设计一些活动、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运用想象、对话、练习等手段获得。数学课堂固然需要引导学生获得结论性知识,但是教学的全部意义不在于取得满意的学习结论,而在于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发展。三维目标的实现仅仅靠“快”是行不通的。
片面追求“快”,教师仅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静态知识,那只是让学生谋求个体发展有了一些基础,并不能使学生发展可持续。关注知识习得过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一种主动创造性的教学,它能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究、理解中获得一种对数学思考的能力,获得一种创造精神的提升,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中得到一些新的体验、发现新的天地——知识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人生联系起来的。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慢”一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悟的时空,引向超乎知识、结论的视野,引向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智慧生长的历程,努力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如何尊重学生“慢”的权利
黄光荣指出:“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取决于对数学的心灵感悟,这才是接近数学、走进数学、研究数学和发现数学真理的不竭动力源泉。” [2]数学教师是数学教学的实施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知识习得的规律,关爱学生将知识的理解上升到科学认识世界的境界。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尊重学生“慢”的权利呢?
1.适时等候思考问题的时间
许多年轻老师教学时都会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马上举手,这对于资质比较好的学生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思维水平一般的学生是有困难的。一位教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提问停顿2秒,只有一两个人回答;当提问停顿5秒至少会有4到5人回答,当提问停顿12秒后就会有十几人回答了。
成人的大脑听到问题后尚且要有一个判断思考的过程,更何况孩子呢?所以教师应当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做到提出一个问题后能适时等待一会儿。
2.适度留有展示真实想法的时间
评价教学效果不在于老师教的好,而在于学生学得怎样,“以学论教”,把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放在首位才是最重要的。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在本节课有效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经历了怎样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即行为的参与程度,思维的参与程度,情感的参与程度;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即是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进步。课堂教学要做到尊重学生,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是有差异的,思考的方法也会有差别的,教师应当适度留给学生可以展示真实想法的时间。
3.精心创造感受认知冲突的时机
依据数学知识,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但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往往是“曲线”最短。有的教学内容,不要直接给学生看,而是先让学生经历一个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所要教学的内容,正如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的教学设计往往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不直接出示,看起来教学进度慢了一拍,但是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感受认识认知冲突后,原本需要反复讲解的内容就可以不必多说了。这是因为只有当学生自己遇到困难了,感受到学习的需要了,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探究和操作之中遇到的困难多了,才会增强求知的欲望,合作探究的信念,才会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这样才会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有一个再次的提高。
综上所述,追求高效的课堂需要“慢一点”的艺术。“慢”,能让学生从容适应;“慢”能使提问更加有效;“慢”,能让智慧更多生成。把“慢”的权利还给学生吧,这样的课堂会更精彩!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定制衣服讲求立等可取,加工食品力求速成,铁路运输不断追求高速,就连教育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速成班,似乎人们最想要的就是加快速度,缩短时间,达到高效。
1.从现在教学现状来看
现在的数学课堂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像小弹簧一样一下子举手或是脱口而出报出结果,教师无不喜悦。大家都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好的,气氛是热烈的。然而,仅仅气氛活跃,而没有凝神思考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会是促进学生智慧生成的课堂。
这样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教学现象,很多年轻教师平时教学中或者公开课中常常为了追求一节课内容丰富,往往都是这样操作的。虽然现在的教学都在否定“重结论轻过程”,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是当我们急功近利地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得出结论后,往往急于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应当留给学生“慢一拍”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回顾形成结论的过程,感悟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从学生的需要来看
学生悟出一个道理,养成一个学习习惯,思维的训练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浸透的,一点一滴培养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需慢一点,给孩子们一个悟的过程,一段悟的时间!
然而,现在大多数的课堂情况是,教师们在提问后,听到学生的回答,差不多没有任何的停顿。网上调查表明,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只有少于12%的时间里他们会等待3秒钟以上。在学生回答以后,低于1%的时间里教师们大约会等待3秒钟以上。在90%的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几乎就不在等待了,通常会打断学生的回答。
二、为什么需要“慢”的权利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常常是“在探索某个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往往是从已知领域出发,利用已有的基础和条件,逐步完成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这个转化是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的,而且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内化的。学生在思考时,不仅是需要把某些储存的信息检索出来,还需要运用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综合、转化、归类等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在体验中感悟、升华。作为教师不仅仅要重视数学结论的探索过程,还需要重视给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时空,这就需要还给学生“慢一点”的权利。
美国学者罗威(Rowe)曾经做过有关提问时间的实验。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至5秒的教师的课堂上,发现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学生回答问题的平均时间延长;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學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少;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从事实推论得出的结论增加;学生的提问增加;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
可见,学生的认知是需要过程的。特别是当老师通过提问和组织学生交流,启发他们思维时,往往需要给孩子们“慢一拍”的权利。
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数学课堂中,应当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1]但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依靠老师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老师设计一些活动、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运用想象、对话、练习等手段获得。数学课堂固然需要引导学生获得结论性知识,但是教学的全部意义不在于取得满意的学习结论,而在于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发展。三维目标的实现仅仅靠“快”是行不通的。
片面追求“快”,教师仅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静态知识,那只是让学生谋求个体发展有了一些基础,并不能使学生发展可持续。关注知识习得过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一种主动创造性的教学,它能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究、理解中获得一种对数学思考的能力,获得一种创造精神的提升,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中得到一些新的体验、发现新的天地——知识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人生联系起来的。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慢”一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悟的时空,引向超乎知识、结论的视野,引向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智慧生长的历程,努力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如何尊重学生“慢”的权利
黄光荣指出:“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取决于对数学的心灵感悟,这才是接近数学、走进数学、研究数学和发现数学真理的不竭动力源泉。” [2]数学教师是数学教学的实施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知识习得的规律,关爱学生将知识的理解上升到科学认识世界的境界。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尊重学生“慢”的权利呢?
1.适时等候思考问题的时间
许多年轻老师教学时都会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马上举手,这对于资质比较好的学生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思维水平一般的学生是有困难的。一位教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提问停顿2秒,只有一两个人回答;当提问停顿5秒至少会有4到5人回答,当提问停顿12秒后就会有十几人回答了。
成人的大脑听到问题后尚且要有一个判断思考的过程,更何况孩子呢?所以教师应当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做到提出一个问题后能适时等待一会儿。
2.适度留有展示真实想法的时间
评价教学效果不在于老师教的好,而在于学生学得怎样,“以学论教”,把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放在首位才是最重要的。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在本节课有效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经历了怎样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即行为的参与程度,思维的参与程度,情感的参与程度;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即是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进步。课堂教学要做到尊重学生,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是有差异的,思考的方法也会有差别的,教师应当适度留给学生可以展示真实想法的时间。
3.精心创造感受认知冲突的时机
依据数学知识,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但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往往是“曲线”最短。有的教学内容,不要直接给学生看,而是先让学生经历一个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所要教学的内容,正如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的教学设计往往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不直接出示,看起来教学进度慢了一拍,但是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感受认识认知冲突后,原本需要反复讲解的内容就可以不必多说了。这是因为只有当学生自己遇到困难了,感受到学习的需要了,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探究和操作之中遇到的困难多了,才会增强求知的欲望,合作探究的信念,才会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这样才会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有一个再次的提高。
综上所述,追求高效的课堂需要“慢一点”的艺术。“慢”,能让学生从容适应;“慢”能使提问更加有效;“慢”,能让智慧更多生成。把“慢”的权利还给学生吧,这样的课堂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