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倩:艺术伴我人生路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怡倩
  陈怡倩(Yichien Cooper),博士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于2004年获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艺术教育系博士、博物馆学结业证书。2008年起任教于华盛顿州立大学三镇分校教学与学习系。现任里奇兰市市政府艺术委员副主席,负责都市公共艺术规划审核设置,推广全民美术;三镇华人协会顾问,从事艺术创作。现任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学会代主席、国际事务秘书长。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学会“数据可视化”研究小组成员与2014“数据可视化”网络论坛主讲人。
  初见陈怡倩老师,是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教研科学研究院、重庆课堂内外杂志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西部基础美术教育论坛”的会场上。当时她正在给老师们分享她在美国期间的研究成果“美国核心艺术标准课纲的实践与评鉴”,指出美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陈怡倩从仅仅是对艺术的喜欢到现在能坐在这里与同行们交流和分享其观念和研究成果,这其中有选择,有经历,有积累,有不易,有满足……
  这些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在美育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给孩子最好的欣赏、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们在里面自然地接受熏陶,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而这些,自然与考试无关。
  成长故事
  艺术是成长中的亲密伙伴
  我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事事都觉得看着不够味,想去尝试。喜欢透过思考联结知识与经验,或许正因为如此,我的人生充满惊奇。
  我出生在高雄。爷爷是依附着地主,没有自己土地种菜的农夫,靠着卖菜来养家。父母是家族里受过高等教育的第一代,两位都是老师。父亲对我们三姐妹很疼爱,身为教育主管,他强调的并不是学业成绩,而是一些必备能力。比如英文,比如计算机。
  艺术一直在我的成长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小时候,父母教学繁忙,我常常一个人在家,于是总跑邻居家打转。邻居姐姐为了哄我,常常一边在纸上画一边给我讲许多公主与王子的爱情故事,我看得专心,也深为那些大眼娃娃痴迷。回家后便依葫芦画瓢,久了,想要突破,刚好爸爸也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有陶冶心性的技能来完善个性。我便开始到画室学画。学习绘画能增进洞察力的敏锐度,帮助我们把看似平常的事物以不同的方式来重新赋予意义与价值。我的外公是架设建筑钢架公司的老板,外公家就是一个工厂,小时候我常常在焊接的火花、电钻的声音中穿梭寻宝。我与表兄弟们经常就地取材,用废弃的零件组装、堆砌、排列组合,把创作出来的东西当作游戏想象的空间。也因为如此,我对艺术的形式体验广泛,对于艺术的定义也不局限在绘画上,而是伸展触角,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无处不在的艺术氛围。因为并没有打算以艺术为专业,在生命的前18年,它像是一个亲密的伙伴,在升学压力中调适我的心情。
  进了台大哲学系,我开始对西方美学着迷,对逻辑辩证、批判思维、理性与感知之间的矛盾与平衡有了不同的看法。因为对于文学仍恋恋不忘,我加修了外文系为辅系,读了许多西方古典、现代文学作品,透过哲学与文学的交融。我开始思考从多元以及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学习的过程,透过台大美术社以及社区美术成人培训机构的学习机会,我开始重新接触绘画以外的美术形式,比如版画、陶瓷、蜡染、摄影。那时诚品刚开张,每个周末我都骑着脚踏车到诚品看画,阅读原文艺术书籍,成了大学生活的习惯。
  犹如梦境的纽约生活
  我并没有遇到大学毕业即失业的情形,但是,我想我走到一个交叉口:是往哲学迈进,还是追求我对艺术领域的梦想。1994年,我提着两个皮箱来到纽约,我的人生在Pratt Art Institute 艺术史系展开了新的一页。那一个秋天,我在MoMA分部每天研习梦寐以求的名画,在英文老师的鼓励下,用不太熟练的英文投了校刊,文章流露着作为异乡人的我在秋风中想念南台湾炙夏蕴热午后雷阵雨的心情。
  我就住在布鲁克林校本部旁边,刚到时,常常不解为什么每天晚上都有人放鞭炮。向同学提起,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是枪响。果不其然,每一次枪响过后,救护车的声音立即跟随而至。每个晚上就着这些意味着暴力的声音挑灯阅读,我开始心生恐惧。于是,在同学会的帮助下,我搬到安全的皇后区,唯一的缺点是地铁通勤的时间拉长,而且,因为上课加上图书馆找资料耽误了时间,回家时只有搭乘人很少的慢车。在准备大考的一个晚上,我因为熬夜在慢车上睡着了,醒来时,已经有两个非裔男子高头大马地站在我面前,一把刀在我前面晃着,身上值钱的东西几乎都被拿走。几天后,我鼓起勇气到学校做笔录,报遗失,补考。那一天,我到学校附近的中餐馆吃饭,看见老板娘隔着三层防弹玻璃与顾客交易,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那么的自然而然。在那个当下,我决定离开纽约,办了休学。直到今天,我还一直觉得这是梦境,因为看到了人性的丑恶、贪婪与不信任。我开始质疑留学的意义、人生的目的与价值。
  艺术人生的转折点
  一个梦碎,一个希望再起,我想起MoMA里马蒂斯的“舞”,想起艺术的力量,决定到堪萨斯大学专攻艺术教育与美术馆公共教育。
  那是一个转折点。在堪萨斯大学,因为没有人身安全的疑虑,我尽情地读书、创作,成为美术馆导览员,拿到奖学金,最后以荣誉奖双硕士毕业。也是在这个时期,我开始在美术教育年会发表演讲,在会场遇见了人生导师郭祯祥博士。之后有好几个夏天,我成为许多美国美术教育界大师的即席翻译,随着老师到欧洲访学,与各个学者学习严谨的研究精神,务实的风范,为人处世的道理。郭老师与国际学者不仅让我开启智慧,也让我感受到为人师表应有的“人本”“谦逊”“视野”。
  进入博士班之前,在一次与国际学者交流的餐会上,我很幸运地遇见林元隆先生。林先生其实是因公偶然进入校园餐馆吃饭的社会人士。他在鄰桌不经意听到我们对于艺术教育的对话,很有兴趣。郭老师在介绍我的时候,提到我虽然被佛罗里达州大学的博士班录取,但对于是否再出国就读有一些经济上的难题。两天后,我接到郭老师的电话,林先生愿意资助我第一学期的费用。我非常讶异素昧平生的他愿意赞助艺术教育专业。这对我如久旱逢甘霖,也因为他的资助,我开始在佛州大博士班攻读美术教育以及博物馆学。汤姆安德森是我的导师,他的“艺术为生活”的理念更加坚定我对人本艺术教育的落实。博物馆学必须修很多艺术史的科目,因此,在修习艺术史期间,为了找到自己英语写作以及演讲上的盲点,我开始把修习非洲艺术史课堂录制语音,回家逐字逐句打出文档。结果,考试之前电话不断,因为老师要同学找我帮忙,就着文字档开设读书小组。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我修完所有非洲、大洋洲、印第安艺术史的课程。这个经验对我从第二学期开始教授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品质帮助良多,同年在当地美术馆实习,经常导览中小学的学生,我在导览中强调个人与艺术作品的联结对话,在导览中融入音乐、律动、文学与戏剧的元素,从引导中让观众深刻体会艺术家的用心。这是我对艺术统整教学的初探。来年,我获得美术馆最佳导览员。从一口破英语到站在讲台前传授对美育的知识与热情,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   艺术是最好的沟通媒介
  通过博士资格考之后,我以博士候选人的身份被密西根大河谷州立大学美术学院聘任为教育艺术组教授以及教学组长。联结个人感知经验,艺术联结个人与社会,艺术是行为实践,是社会责任,这些都是我教学的宗旨。此外,我相信好奇心的驱使可以造就自主性的学习。知识的获取不是为了求学,不是为了其他原因,就是因为一个分享的心情,一个满足自己求知的好奇心,进而努力地咨询他人、研究、找资料,并且乐在其中。一直到今天,我仍对我热爱的领域充满好奇。这样的领悟对我影响很深,也是我教导自己的孩子以及课堂教学的理念。这些岗前老师们不仅要理解艺术的基本技巧,还必须思考艺术对于他们个人知识的获取、对于精进全人教育的意义,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唯有从事艺术教育的多角度教学,并与本土文化联结,与当地特殊儿童成人教育中心合作,与美术馆合作,才能突破课堂的藩篱与实际生活的社区联结。
  而多年前被抢的经验,也让我对族群认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有不同的体认,因为死里逃生,我开始思考外地人与当地人角色互换的想法。换一个角度思考,外地人之所以被隔阂,是不是因为没有为融进本地社会而努力?身在社区里的我,为社区做了什么?这个感触自那时候起促使我批判自省,思考让自己成为“桥梁”的可能性,如何从搭建平台中消弭彼此的成见以及误解。而艺术是最温和最有弹性的媒介,透过艺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凸显个人离不开群体,群体融合个人的境界。
  因此,到了华盛顿州立大学三镇分校之后,我很自然地在教学研究中以“桥梁”为意象,架构了一套统整课程的体系,专注于艺术跨科整合的议题,成为统整艺术课程老师以及实习生导师。身为老师的老师,能不能把理论落实在教育的第一现场是我的责任。能不能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学者是否以学习者为本。我相信,“老师也是学习者”,因为,即使身为教学者,我们仍可以从学生身上发掘到许多获取知识的宝藏。为了能够持续地创新,我在家里有一个小小的画室,把教育理论融合在原创的课程中,把全科教育的精神与创造力、想象力、创新力相结合。在大学的教育专业科目中,这些作品成为提醒岗前老师们和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在于找到适合他们的挑战。美术教育必须包涵“挑战个人潜力”的可能,因此,主题式的教学框架是必然的取向,而模仿与临摹式的教学必须淘汰。
  协同合作才能洞见未来
  实践跨科统整艺术教育多年,我认为全科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将是把美国实用主义向前推进的一大助力。思维导图是我常用的教学方式,也因为思维导图的研究,让我有机会自2013年加入美国美术教育协会的《数据可视化》研究小组,从2014起协助成员们在年度大会上交流合作,并在课堂上具体落实STEAM教育,鼓励学生运用系统性思维、可视化的能力,用不同的创作方式来一一展现基础电力学、基础力学、光、平衡、数学、科学、历史人文的理解与应用。12月初,我已经正式受到里奇兰教育局的委托,将为即将成立的初中担任STEAM课程的编委,与各个领域的专家们共商适合里奇兰市学生的STEAM学习内容。
  2010年起,受郭祯祥主席之托,我开始协助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国际交流的事务,并陆续完成了与联合国国际教科文组织国际美术教育协会的接轨,把华人美术教育推到国际美术教育界,用多元的方式扩展交流平台。也是秉持这样的想法,我认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应该以联结为主,延伸到其他与艺术相关的领域。身为旅美的华侨,总想寻找机会为华人创建一个文化艺术的平台,不仅可以让市民有机会认识华人文化,也可以让在美国长大的新一代的孩子们用艺术的形式来感受华人文化之美。于是,我在2010年创建亚裔美展,每年五月结合三镇华美协会以不同的主题来推广亚裔美术,并在展期中安排文化日。亚裔美展今年已经迈入第七年。2014年由市府推举我成为创市以来第一位华人艺术委员,2015年起成为里奇兰市的艺术副主席,持续推动公共艺术与永续城市规划。身为团队的一员,我十分明白,在以科学为重的社区,如果要讓艺术文化永续扎根,必须加入更多艺术交流的机会,在2016年为华盛顿州立大学建立艺术教师夏令营,第一年以“融合”为主题,多方面地探讨艺术在社区的功能,并与当地的少年诗人协会合办“和平壁画”,安德森导师以及我在加拿大的毕业生范森老师远道而来,我们三代同堂,共同以艺术的力量来凝集社区族群。同年,我为华盛顿州立大学三镇分校建立艺术人文类国际访问学者交流的管道。艺术于我,亦师亦友,我秉着艺术乌托邦的理念,在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不断运用艺术来建立不同的平台,透过交流彼此学习成长。2017年,我将有一系列美术教育丛书陆续出版,每一本都有许多国际学者来分享智慧。我深深以为,在国际洪流中,我们如何洞见未来?靠的就是协同合作。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找到一个管道来反思并呈现人性关怀。我可以毫不迟疑地说,艺术,就是这样的一个管道。
其他文献
如今,大家经常对着屏幕,云端相聚,熬夜嗨聊,如此高强度的用眼,眼睛只能感叹一句“我好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眼科医院副院长林晓峰教授提醒大家,护眼要注意劳逸结合、预防为主,莫让眼睛过劳。他还为大家提供了9个护眼锦囊妙计:  1.重视眼部体检。  2.沉迷电子屏幕时,提醒自己多眨眼,正常情况下,每分钟眨眼在8~20次。  3.与电脑屏幕保持合適角度和距离。具体要求为:眼睛距离屏幕50~70
晨哥,赤峰人,近一米八的大高个,近180斤的身材,高大魁梧的北方汉子,眼神冷峻。  他有一个常用技能,背靠黑板,一氣呵成就是一个地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易产生台风等强对流天气,伴随而来的还有强降水,‘小范围受灾,大面积受益’……”王晨,中学地理教师,长我们十来岁,大家觉得称“老师”显得疏离,所以都叫他“晨哥”。  “五大三粗”“糙老爷们儿”“剽悍”这些词来形容这个来自草原上的汉子的外
我这两天发现自己大便带血,但痔疮和直肠癌都可能出现便血的情况,请问该如何鉴别?  湖南 鲁先生  魯先生:  的确,痔疮和直肠癌都可能出现便血的症状。临床上也有不少直肠癌患者在初期发现便血时,以为是痔疮便没加以重视,直到症状严重才到医院就诊。但痔疮和直肠癌的预后是不一样的,早期和晚期直肠癌的预后也不一样。因此,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应尽早鉴别疾病,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出现便血,可按照以下几点,简单
人类的三大营养物质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但是我们平时从饮食中摄入的这些营养物质,并不能直接被人体细胞利用,必须先经过消化、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再经过生物转化,才能转变成人体细胞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生物转化过程,被称为“三羧酸循环”。人体细胞需要通过三羧酸循环来获得能量,而催化三羧酸循环的关键生物酶是丙酮酸氧化酶系。  肌苷可以活化人体中的丙酮酸氧化酶系,使三羧酸循环更加高效地进行,让人
5月11日,由重庆世界儿童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幸福阅”大型亲子阅读主题教育公益活动,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举行啟动仪式暨阅读教育教学专家研讨会。来自多所高校的学前教育专家,上百所幼儿园的园长、教师、幼儿家长及知名亲子育儿KOL等数百人参加本次公益活动。  启动仪式上,上百所幼儿园代表共同推广儿童早期阅读,呼吁更多家庭重视亲子阅读,养成阅读陪伴习惯。世界儿童杂志社还为百年世家幼儿园、鼎秀枫林幼儿园、东和春
研学旅行是什么?  研学旅行,指的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就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以研究性学习为主,通常有特定的主题、特定的设计,与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相结合,在身临其境的实践中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课本知识。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旅游和学习方式。  研学旅行去哪儿?  《意见》强调,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各地要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
2016年12月29日,浙江省温岭市某小学举办了“道德文明我先行”的校园亲子美食节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制作各种美食,进行校内售卖。其中一名家长带了一台能对话聊天,还会拍照、唱歌跳舞的智能机器人前来助兴,引起许多学生和家长好奇圍观。
教育的有些结果其实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控制和得到的,它常常是一个难以预测的未知数与不定数,追逐这个,往往容易让我们陷在迷失方向的焦虑中,只有过程,只有我们和学生“接触”和“碰撞”的每一个“当下”,才是最应该被我们能动地去把握的。  A  这节思想品德课,上第十课《自尊自爱》。我在黑板上写好课题之后,就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这时候,我发现杨遥的桌面上还是空空的,他缩着身子,在对同桌叽里咕噜地说
继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之后,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全新的学校交流项目纪录片《學校互换:韩式教育》。来自英国威尔士南部彭布罗克郡圣戴维斯中学的3名顶尖学生——莎拉·詹金斯(Sarah Jenkins)、汤米·雷纳德(Tommy Reynolds)和伊万·米尔斯(Ewan Miles)赴韩国首尔江南区的两所顶级中学体验3天校园生活,并为英国教育工作者带回了解东方教育体系的第
本刊记者:您认为研学旅行的开展对学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刘信中:哈佛大学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我非常认同。她每年要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她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对她来说,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已成为一种传统,而它的意义在于自己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当然,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我认为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