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的影响是终身难忘的”。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把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观念及把我们民族的各种美德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地传授给子女,促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都能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和对人民有用的人。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可对我们偏僻的农村小学来说,这一切竟然成了一种奢望。因为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常年外出打工,监护人基本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班上三分之二竟都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经常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我们知道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很大影响,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
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我们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
一、用爱心和耐心唤醒孩子们的心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我们作为教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
二、从内心真心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
对留守儿童要“高看一眼”,在教学中多以鼓励式教学为主,默默地关爱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使老师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要求科任教师要了解清楚其父母的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经常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信件或短信等方式向其父母反映,让其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学校在门卫处安装一部电话,学生免费拨打,让学生和父母经常进行联系沟通,使学生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定期和管护人进行联系沟通,不断督促临时管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孩子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使老师、管护人能及时相互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使双方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使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
让班主任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设置个别心理辅导。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贯穿在留守儿童中间,注重发挥教师在心理咨询活動中的人格魅力,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和留守儿童之间进行沟通,留守儿童中也有一部分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如果让他们之间进行沟通效果也会比较理想。因为他们之间有相同的经历,教师可以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给他们,让留守儿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也可以结对子进行。同时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家校管理双管齐下,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四、定期上门进行家访,和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共同教育好孩子。
老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通过面对面交换意见,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教师、家长、学生之间迅速达成共识,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最直接的桥梁。子女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是其教育和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总之,作为责任重大的老师,既要做孩子们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他们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可对我们偏僻的农村小学来说,这一切竟然成了一种奢望。因为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常年外出打工,监护人基本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班上三分之二竟都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经常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我们知道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很大影响,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
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我们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
一、用爱心和耐心唤醒孩子们的心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我们作为教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
二、从内心真心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
对留守儿童要“高看一眼”,在教学中多以鼓励式教学为主,默默地关爱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使老师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要求科任教师要了解清楚其父母的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经常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信件或短信等方式向其父母反映,让其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学校在门卫处安装一部电话,学生免费拨打,让学生和父母经常进行联系沟通,使学生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定期和管护人进行联系沟通,不断督促临时管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孩子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使老师、管护人能及时相互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使双方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使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
让班主任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设置个别心理辅导。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贯穿在留守儿童中间,注重发挥教师在心理咨询活動中的人格魅力,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和留守儿童之间进行沟通,留守儿童中也有一部分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如果让他们之间进行沟通效果也会比较理想。因为他们之间有相同的经历,教师可以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给他们,让留守儿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也可以结对子进行。同时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家校管理双管齐下,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四、定期上门进行家访,和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共同教育好孩子。
老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通过面对面交换意见,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教师、家长、学生之间迅速达成共识,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最直接的桥梁。子女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是其教育和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总之,作为责任重大的老师,既要做孩子们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他们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