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尼可地尔联合肾上腺素冠脉内给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心肌灌注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_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在替罗非班、尼可地尔基础上增加肾上腺素冠脉内给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行急诊直接PCI的STEMI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术中冠脉内注射10 μg/kg的替罗非班及0.06 mg/kg的尼可地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50 μg肾上腺素冠脉内注射,然后两组以替罗非班0.1 μg/(kg·min)及尼可地尔2 mg/h分别静脉泵入,维续至术后36 h。比较两组PCI患者即刻冠脉血流情况、无复流、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峰值、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ST segment resolution,STR),心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PCI即刻TIMI 3级血流、TMPG 3级的比例和术后2 h心电图的STR均高于对照组,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CK-MB峰值和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无复流比例均远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10 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及LVEF,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出血事件、血小板计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增幅、心率加快,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观察组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在替罗非班和尼可地尔的基础上增加肾上腺素冠脉内给药,可改善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减少无复流及术中低血压发生,提高疗效,改善短期预后,安全性较好。

其他文献
期刊
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胰岛β细胞去分化是引起β细胞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去分化后的胰岛β细胞类似于胰岛内分泌祖细胞,可重新分化为胰岛β细胞,但胰岛β细胞这种去分化及重新分化的作用机制仍然不明确。慢性氧应激、内质网应激、细胞因子作用等在β细胞去分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药物治疗可诱导去分化的胰岛β细胞重新分化。进一步明确胰岛β细胞去分化及重新分化的具体机制,可为糖尿病治疗带来新思路。
目的研究芒果苷元对尿酸性肾病大鼠尿酸排泄指标的影响。方法用腺嘌呤加氧嗪酸钾诱导成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在此模型上共给药28 d,测定24 h尿量、尿尿酸、尿肌酐、血尿酸、血肌酐及体重,并计算心肝脾肾指数及尿酸排泄指标:尿酸排泄分数(FEUA)、24 h尿酸排泄量(24 h UUA)、肌酐清除率(Ccr)、尿酸清除率(Cur)、肾小球尿酸负荷率(FLur)、单位肾小球滤过尿酸排泄(EurGF)、尿尿酸/尿肌酐(UUA/Ucr)。结果芒果苷元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尿酸性
目的探讨天然活性化合物松萝胺[C18H17NO6,6-乙酰基-2-(1-氨基-亚乙基)-7,9-二羟基-8,9b-二甲基-9bH-二苯呋喃-1,3-二酮]的使用安全性。方法选用SPF级小鼠进行小鼠经口毒性试验、体内外染色体畸变试验、骨髓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及30 d喂养试验。结果研究条件下,实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最大耐受剂量(MTD)大于15 000 mg/kg;体内外染色体畸变试验均为性(P> 0.05);骨髓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P> 0.05);精子畸形试验结果为阴性(P> 0.05
目的研究岗松(Baeckeafrutescens)中黄酮类成分,并评价其细胞毒活性。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分离技术进行分离,根据MS、NMR及ORD与ECD计算等方法鉴定结构及其绝对构型;MTT法测定了对4种人类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5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并确定其绝对构型,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S)-5, 7-二羟基-6-甲基二氢黄酮(1),(±)-5-羟基-7-甲氧基-6-甲基二氢黄酮(2),(2S)-乔松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