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创设从前期教材内容的导入,延续到课堂情绪全过程的感知体验,一直发展到学生主体性知识体系意义的构建,情境的创设贯穿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始终,它的运用给思想政治课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政治课机械而单调,学生基本上处于满堂灌的被动学习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无法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一个好方法。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成陶冶情感、情通理达、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形象直观,潜移默化,感染力强,目的和手段辨证统一。
“情境”的运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达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那么,怎样在政治课中运用情景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对于一节课而言,巧妙的导入设计,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在进入初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这一课的教学之前,我设置了一个小游戏“猜猜他是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张名人的雕塑、剪纸和漫画的图片,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进入抢答的热烈气氛中,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肖像中,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提炼生活,模拟情境,增加课堂趣味性
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性、传染性是情感的重要特征。中学生的道德感正处于形象性道德感向伦理性道德发展的过渡阶段,其道德感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情境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引起学习欲望和相应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初二“隐私和隐私权”一课里,我设置了一个“是爱?还是侵权?”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父母和子女的角色,就“未经同意,父母拆看子女的日记,查看QQ聊天记录、手机短信和信件”这一现象进行表演,然后通过学生的表演,把父母和子女不同的想法说出来,观看的学生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还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有人认为我们的隐私权是第一位的,父母没有理由看。也有人认为父母是出于关爱子女才看的,所以没关系。围绕这两种观点,学生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在大家激烈的争论中,认识开始逐步清晰。最后达成共识:从情感角度讲,信件、短信是我们的隐私,已经长大的我们可以自己处理,父母不应干涉。从道德角度讲,父母出于爱护,查看聊天记录和信件,保护我们,让我们远离伤害。从法律角度讲,我们是未成年人,拥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现在必须接受父母的监护,有将部分隐私告知父母的义务。把这一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通过情境模拟和辩论的方式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隐私权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设疑导思,构建情境,碰撞思维火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所以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 学会客观、全面地解析问题。通过交流讨论, 增强学生的自信,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增长知识,解决存在于学生当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残疾女孩小丹的动画,提出问题:假如你失去双手,请用嘴写下“我”字,你有什么体会?小丹面对挫折采取了什么态度?小丹的态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因为这是一个和学生同年龄的女孩的故事,所以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先有切身体验用嘴写字,再有问题的讨论,很容易得出人生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我们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这一观点。这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并激励学生从容面对挫折,正视挫折的两面性,变挫折为动力,勇往直前。
总之,情境创设的运用,给思想政治课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如何设置有效的情境是情境教学的关键,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创设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贴近生活的情境,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就能得到进一步激发,思想政治课就能在学生心中真正的“活”起来!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政治课机械而单调,学生基本上处于满堂灌的被动学习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无法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一个好方法。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成陶冶情感、情通理达、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形象直观,潜移默化,感染力强,目的和手段辨证统一。
“情境”的运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达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那么,怎样在政治课中运用情景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对于一节课而言,巧妙的导入设计,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在进入初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这一课的教学之前,我设置了一个小游戏“猜猜他是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张名人的雕塑、剪纸和漫画的图片,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进入抢答的热烈气氛中,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肖像中,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提炼生活,模拟情境,增加课堂趣味性
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性、传染性是情感的重要特征。中学生的道德感正处于形象性道德感向伦理性道德发展的过渡阶段,其道德感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情境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引起学习欲望和相应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初二“隐私和隐私权”一课里,我设置了一个“是爱?还是侵权?”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父母和子女的角色,就“未经同意,父母拆看子女的日记,查看QQ聊天记录、手机短信和信件”这一现象进行表演,然后通过学生的表演,把父母和子女不同的想法说出来,观看的学生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还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有人认为我们的隐私权是第一位的,父母没有理由看。也有人认为父母是出于关爱子女才看的,所以没关系。围绕这两种观点,学生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在大家激烈的争论中,认识开始逐步清晰。最后达成共识:从情感角度讲,信件、短信是我们的隐私,已经长大的我们可以自己处理,父母不应干涉。从道德角度讲,父母出于爱护,查看聊天记录和信件,保护我们,让我们远离伤害。从法律角度讲,我们是未成年人,拥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现在必须接受父母的监护,有将部分隐私告知父母的义务。把这一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通过情境模拟和辩论的方式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隐私权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设疑导思,构建情境,碰撞思维火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所以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 学会客观、全面地解析问题。通过交流讨论, 增强学生的自信,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增长知识,解决存在于学生当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残疾女孩小丹的动画,提出问题:假如你失去双手,请用嘴写下“我”字,你有什么体会?小丹面对挫折采取了什么态度?小丹的态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因为这是一个和学生同年龄的女孩的故事,所以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先有切身体验用嘴写字,再有问题的讨论,很容易得出人生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我们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这一观点。这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并激励学生从容面对挫折,正视挫折的两面性,变挫折为动力,勇往直前。
总之,情境创设的运用,给思想政治课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如何设置有效的情境是情境教学的关键,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创设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贴近生活的情境,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就能得到进一步激发,思想政治课就能在学生心中真正的“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