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境教学走进初中政治课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创设从前期教材内容的导入,延续到课堂情绪全过程的感知体验,一直发展到学生主体性知识体系意义的构建,情境的创设贯穿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始终,它的运用给思想政治课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政治课机械而单调,学生基本上处于满堂灌的被动学习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无法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一个好方法。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成陶冶情感、情通理达、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形象直观,潜移默化,感染力强,目的和手段辨证统一。
  “情境”的运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达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那么,怎样在政治课中运用情景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对于一节课而言,巧妙的导入设计,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在进入初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这一课的教学之前,我设置了一个小游戏“猜猜他是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张名人的雕塑、剪纸和漫画的图片,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进入抢答的热烈气氛中,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肖像中,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提炼生活,模拟情境,增加课堂趣味性
  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性、传染性是情感的重要特征。中学生的道德感正处于形象性道德感向伦理性道德发展的过渡阶段,其道德感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情境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引起学习欲望和相应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初二“隐私和隐私权”一课里,我设置了一个“是爱?还是侵权?”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父母和子女的角色,就“未经同意,父母拆看子女的日记,查看QQ聊天记录、手机短信和信件”这一现象进行表演,然后通过学生的表演,把父母和子女不同的想法说出来,观看的学生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还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有人认为我们的隐私权是第一位的,父母没有理由看。也有人认为父母是出于关爱子女才看的,所以没关系。围绕这两种观点,学生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在大家激烈的争论中,认识开始逐步清晰。最后达成共识:从情感角度讲,信件、短信是我们的隐私,已经长大的我们可以自己处理,父母不应干涉。从道德角度讲,父母出于爱护,查看聊天记录和信件,保护我们,让我们远离伤害。从法律角度讲,我们是未成年人,拥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现在必须接受父母的监护,有将部分隐私告知父母的义务。把这一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通过情境模拟和辩论的方式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隐私权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设疑导思,构建情境,碰撞思维火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所以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 学会客观、全面地解析问题。通过交流讨论, 增强学生的自信,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增长知识,解决存在于学生当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残疾女孩小丹的动画,提出问题:假如你失去双手,请用嘴写下“我”字,你有什么体会?小丹面对挫折采取了什么态度?小丹的态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因为这是一个和学生同年龄的女孩的故事,所以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先有切身体验用嘴写字,再有问题的讨论,很容易得出人生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我们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这一观点。这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并激励学生从容面对挫折,正视挫折的两面性,变挫折为动力,勇往直前。
  总之,情境创设的运用,给思想政治课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如何设置有效的情境是情境教学的关键,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创设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贴近生活的情境,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就能得到进一步激发,思想政治课就能在学生心中真正的“活”起来!
其他文献
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也不能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需要发展自身,要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生命飞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因为自己的成长而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认可,从而感到价值实现之后的一种特别幸福感。况且,教师的发展,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教师,不但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会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从而让学生也有了一种自我成长的追求。那么,如何引导教师架设自己
期刊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教学是一种真实展开的教学,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是有其规律的,教师只有认识到这
期刊
有人说,数学老师有三项基本功:会做题、会上课、会写文章。教数学多年,我一直努力地做好这三点。数学老师应该养成常做题的好习惯,毕竟“老铁还需自身硬”。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历,聊一下数学老师为什么要做题?做怎样的题?怎样做题。  数学老师的手上有很多的练习题或试卷,而且都有答案。怎么使用答案呢?有不少老师的做法是把答案“发下去”或“照案所讲”。个人觉得,若没到“逼得非常难受”的地步,千万别忙着看答案。 
期刊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在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起着促进者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促进者的作用,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  一、多样化的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
期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初中阶段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具体问题,已经阻碍了英语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积极研究与探讨。其具体表现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阅读量和深度、广度不够,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概念比较陈旧,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并
期刊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心理学家赫伯特杰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自主学习的人。”这一说法符合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可见,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着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
期刊
孔子在《论语·述而》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构建语文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学习正是基于学生自身不完全相同的知识积累经验、不完全相同的思维方式、不完全相同的能力,通过相互学习,相互探究,从而达到课堂学习目标。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体验过程,所以,效果高效,经验持久,知识与能力固化持续。所以,这种学习方式值得推荐。下面就语文小组探究学习方式作一个简单介绍。 
期刊
语文作为技工学校基础课的主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知识,承担着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和为专业课程服务等多重任务,是培养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字、词、句的分析讲解的比重较大,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要保证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其职业发展平衡,语文教学中必须增加学生角色体验意识,丰富其体验的经历,使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更具情境性、更为多样化,促
期刊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这种“渔”在语文自读课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自读课的地位及作用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很多标有*号的自读课文,教师可以用一课时完成。这些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读课文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