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8日马航MH370的突然失联,犹如惊雷牵动各界心脉。由于失联时间过长,失联的“神秘”和家属对乘客和机组人员信息的强烈诉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径直暴露了马航近乎“失范”的应急处理机制以及跨国安全协调机制等问题。
面对人们对亲朋事关生死的焦灼等待,马航在事发5个小时后才报告飞机失联信息,13个小时后才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且多次新闻发布会都未能有效尽责安抚家属就草草收场等,无疑使家属有理由对马航在危机应急处理中的失态进行强烈的抱怨甚至愤慨。毕竟,尽管这次飞机失联以令人匪夷所思的信息全无呈现,使失联飞机被巨大的不确定性所笼罩,在无法为家属透露哪怕一丁点的确定性信息时,至少马航应以最大的诚意抚慰家属对亲朋生死未卜的焦虑,帮助家属提高应对最坏可能结果的心理承受能力。
飞机在雷达上彻底失联,其测高度、定轨道方位等所有电子发送信号全失,是极其罕见的。据专业人士认为,除非飞机在高空受外力等因素突然解体等极端事件,否则若是遭遇劫机及机械故障等突发事件被迫关掉通讯设备,飞机上自动发出以确定方位的电子信号不会停止运作,雷达能锁定飞机位置和轨道。若如此,马航确实需在飞机从雷达上消失的时候,就应启动应急机制,向飞机所在区域的监控部门发出求救信号,并发布公告,而不应迟延5个小时。
与此同时,马航事件也暴露出目前南中国海跨境飞行安全的协调机制问题,即由于该航班为跨国飞行,飞机途经多个国家,在缺乏系统而具有较强执行力的安全协调机制的条件下,国家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协调所带来的或显或隐的断点和盲点,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使事态变得复杂,令各方在飞机失联的分析上都难以获其全貌,使马航飞机失联面临信息盲区。如飞机在途经多国领海领空时,这些国家的雷达、塔台等监控是否做到了有效的互联互通,并构建了相互间事态跟踪报告机制,至少目前看很多信息是呈端点特征,这是马航难以为事态定性的重要原因。
目前,就区域而言,中国与睦邻国家在南中国海构建了多层次合作机制,如有东盟10+3机制、亚太经合组织和东亚峰会等框架,且东盟于2004年11月通过了《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纲领》,2009年2月签署了《东盟政治与安全共同体蓝图》,以及中国与东盟等签署了《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等。但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后,截至3月10日救援船只才行驶至相关海域,反映出这些有关地域安全的协调机制尚有待加强。
同样值得反思和疑虑的是,马航存在失范的危机应急机制,与其近年来在经营方面的“失控”不无关系。相关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马航尽管营业收入增加,但却出现3.42亿林吉特的净亏损,高于2012年全年1.65亿林吉特的净亏损,而这种亏损一则源自燃油价格的上涨,一则源自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的持续贬值,同时还与低成本航空公司亚航与其竞争导致市场营销成本上升,以及老旧客机淘汰和维护等有关。显然,经营上的成本失控等压力,是否影响了航运服务方面的安全投入——这些问题无疑是未来值得探究的。
唯有各国在航运等安全方面的合作和应急机制能达到无缝对接,才能尽可能避免信息盲点,降低飞机失联等罕见事件的发生概率。要真正有效构建全流程式航运安全保障机制,客观上需南中国海各方在有关公共安全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护卫争议海域和公海上的航运安全。如东盟等可在东盟+3峰会上,进一步细化《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纲领》和《东盟政治与安全共同体蓝图》,并在亚太经合组织、博螯论坛等多个地区多边组织中,探寻在南中国海构建多层次的跨境安全合作机制,避免公地悲剧和跨境信息不畅。
此外,就安全问题而言,马航飞机失联事件暴露的假护照等安全隐患,如假护照为何能买到机票,又如何能登上飞机等,同样值得各方伐毛洗髓地查漏补缺。毕竟,各大航空公司的代码共享,并不应仅仅是一种营销的延伸,更应是责任的担当。因此,今后各大航空公司应充分利用国际刑警组织等的数据库,缓解甚至遏制假身份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来源:2014年3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冯立梅)
面对人们对亲朋事关生死的焦灼等待,马航在事发5个小时后才报告飞机失联信息,13个小时后才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且多次新闻发布会都未能有效尽责安抚家属就草草收场等,无疑使家属有理由对马航在危机应急处理中的失态进行强烈的抱怨甚至愤慨。毕竟,尽管这次飞机失联以令人匪夷所思的信息全无呈现,使失联飞机被巨大的不确定性所笼罩,在无法为家属透露哪怕一丁点的确定性信息时,至少马航应以最大的诚意抚慰家属对亲朋生死未卜的焦虑,帮助家属提高应对最坏可能结果的心理承受能力。
飞机在雷达上彻底失联,其测高度、定轨道方位等所有电子发送信号全失,是极其罕见的。据专业人士认为,除非飞机在高空受外力等因素突然解体等极端事件,否则若是遭遇劫机及机械故障等突发事件被迫关掉通讯设备,飞机上自动发出以确定方位的电子信号不会停止运作,雷达能锁定飞机位置和轨道。若如此,马航确实需在飞机从雷达上消失的时候,就应启动应急机制,向飞机所在区域的监控部门发出求救信号,并发布公告,而不应迟延5个小时。
与此同时,马航事件也暴露出目前南中国海跨境飞行安全的协调机制问题,即由于该航班为跨国飞行,飞机途经多个国家,在缺乏系统而具有较强执行力的安全协调机制的条件下,国家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协调所带来的或显或隐的断点和盲点,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使事态变得复杂,令各方在飞机失联的分析上都难以获其全貌,使马航飞机失联面临信息盲区。如飞机在途经多国领海领空时,这些国家的雷达、塔台等监控是否做到了有效的互联互通,并构建了相互间事态跟踪报告机制,至少目前看很多信息是呈端点特征,这是马航难以为事态定性的重要原因。
目前,就区域而言,中国与睦邻国家在南中国海构建了多层次合作机制,如有东盟10+3机制、亚太经合组织和东亚峰会等框架,且东盟于2004年11月通过了《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纲领》,2009年2月签署了《东盟政治与安全共同体蓝图》,以及中国与东盟等签署了《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等。但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后,截至3月10日救援船只才行驶至相关海域,反映出这些有关地域安全的协调机制尚有待加强。
同样值得反思和疑虑的是,马航存在失范的危机应急机制,与其近年来在经营方面的“失控”不无关系。相关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马航尽管营业收入增加,但却出现3.42亿林吉特的净亏损,高于2012年全年1.65亿林吉特的净亏损,而这种亏损一则源自燃油价格的上涨,一则源自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的持续贬值,同时还与低成本航空公司亚航与其竞争导致市场营销成本上升,以及老旧客机淘汰和维护等有关。显然,经营上的成本失控等压力,是否影响了航运服务方面的安全投入——这些问题无疑是未来值得探究的。
唯有各国在航运等安全方面的合作和应急机制能达到无缝对接,才能尽可能避免信息盲点,降低飞机失联等罕见事件的发生概率。要真正有效构建全流程式航运安全保障机制,客观上需南中国海各方在有关公共安全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护卫争议海域和公海上的航运安全。如东盟等可在东盟+3峰会上,进一步细化《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纲领》和《东盟政治与安全共同体蓝图》,并在亚太经合组织、博螯论坛等多个地区多边组织中,探寻在南中国海构建多层次的跨境安全合作机制,避免公地悲剧和跨境信息不畅。
此外,就安全问题而言,马航飞机失联事件暴露的假护照等安全隐患,如假护照为何能买到机票,又如何能登上飞机等,同样值得各方伐毛洗髓地查漏补缺。毕竟,各大航空公司的代码共享,并不应仅仅是一种营销的延伸,更应是责任的担当。因此,今后各大航空公司应充分利用国际刑警组织等的数据库,缓解甚至遏制假身份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来源:2014年3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冯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