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报上看到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这位负责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偏才’‘怪才’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这个回答有一定的道理。
我不主张用“偏才”“怪才”命名有特殊禀赋的中学生。很多学生,不偏不怪,他们有些学科学习比较吃力,但某个学科则极为轻松,甚至有超常的能力(或可称之为“奇才”),可惜的是他们往往被高考制度挡在大学门外,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无论对个人前途,还是对需要创新力的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教育界应当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以一句“必须追求全面发展”推脱。
基础教育的任务的确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没有疑问。但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全面发展”?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中学教育,是追求门门考高分,是要把人培养成考试机器。北大招生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特别提到“进入21世纪,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可是不知为什么,我觉得,目前找不到所谓“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可能也是教育的一种遗憾。
不久前看罗家伦的女儿罗久芳的回忆,提到上个世纪初,罗家伦考北大,作文是胡适批的,满分;数学是鸭蛋(此事未知真假)。招生委员会和校长蔡元培同意破例录取,但他们还是告诫学生,学数学“千万莫做罗家伦”。也就是说,教授们对他的数学成绩还是有看法的。
罗家伦31岁那年当了清华大学校长,有人评价他重要的贡献是把清华改造成了“国立”。当然,他还有许多贡献,比如,他在1929年批准招收中、英文成绩特优,而数学考了15分的钱钟书,并召见勉励。现今各大名校招生,为区区“加20分”,百般挑剔为难,尽现“小儿科”本色,何曾有当年之大气?至于说罗家伦数学成绩不行,未必说明他不精于计算。“七七事变”前一年,在中央大学校长任上的罗家伦未雨绸缪,叮嘱总务处造500只木箱,箱内钉上铅皮,准备应急。一年后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西迁,重要的图书仪器全部及时装箱,顺利搬走。虑事如此周密,难道还不算“全面发展”?
应当老老实实说,目前的确没有评价“奇才”的标准,也缺乏选拔“奇才”的社会环境,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和魄力,而并非没有值得名校关注的可造就之材。
缺乏智慧,可以群策群力以弥补,但如果过高地自我估价并缺乏担当的勇气,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比之100年前,作为物质的社会教育水平肯定是发展了,然而教育观念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也是可能的。
我不主张用“偏才”“怪才”命名有特殊禀赋的中学生。很多学生,不偏不怪,他们有些学科学习比较吃力,但某个学科则极为轻松,甚至有超常的能力(或可称之为“奇才”),可惜的是他们往往被高考制度挡在大学门外,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无论对个人前途,还是对需要创新力的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教育界应当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以一句“必须追求全面发展”推脱。
基础教育的任务的确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没有疑问。但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全面发展”?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中学教育,是追求门门考高分,是要把人培养成考试机器。北大招生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特别提到“进入21世纪,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可是不知为什么,我觉得,目前找不到所谓“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可能也是教育的一种遗憾。
不久前看罗家伦的女儿罗久芳的回忆,提到上个世纪初,罗家伦考北大,作文是胡适批的,满分;数学是鸭蛋(此事未知真假)。招生委员会和校长蔡元培同意破例录取,但他们还是告诫学生,学数学“千万莫做罗家伦”。也就是说,教授们对他的数学成绩还是有看法的。
罗家伦31岁那年当了清华大学校长,有人评价他重要的贡献是把清华改造成了“国立”。当然,他还有许多贡献,比如,他在1929年批准招收中、英文成绩特优,而数学考了15分的钱钟书,并召见勉励。现今各大名校招生,为区区“加20分”,百般挑剔为难,尽现“小儿科”本色,何曾有当年之大气?至于说罗家伦数学成绩不行,未必说明他不精于计算。“七七事变”前一年,在中央大学校长任上的罗家伦未雨绸缪,叮嘱总务处造500只木箱,箱内钉上铅皮,准备应急。一年后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西迁,重要的图书仪器全部及时装箱,顺利搬走。虑事如此周密,难道还不算“全面发展”?
应当老老实实说,目前的确没有评价“奇才”的标准,也缺乏选拔“奇才”的社会环境,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和魄力,而并非没有值得名校关注的可造就之材。
缺乏智慧,可以群策群力以弥补,但如果过高地自我估价并缺乏担当的勇气,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比之100年前,作为物质的社会教育水平肯定是发展了,然而教育观念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