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参政党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加强参政党建设有利于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性和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也有利于畅通多元利益的表达渠道。当前民主党派新成员的认同意识有待增加,参政议政整体素质也有待提升。
【关键词】参政党建设 协商民主 紧迫性
2007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主要领导人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团结合作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必须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这既显示了执政党对加强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高度自觉,也体现了我国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发展中国式民主政治的迫切需要
协商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重要构成部分。当今,西方代议制民主被视为民主的标准公式,甚至被看成是人类政治体制发展和进步的终点。在西方学界和政界都以这样的标准来分析和要求中国民主政治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①。这等于是向世界宣告了我国民主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性。我国的选举民主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而协商民主则是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为主要途径,这两者相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加强参政党建设是完善中国式协商民主的题中之义。目前,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选举民主并不完善,还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而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为主要途径的协商民主独具中国特色,不仅具有传统的政治文化底蕴和多年的实践基础,同时也有稳定的制度平台作保障。因此,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而作为协商民主主体之一的参政党,其自身素质、履职状况和外在的政治生态环境又直接决定我国协商民主的运行状况和政治民主化的总体水平,甚至是检验中国式协商民主独特性和真实性的验金石。如果参政党的政治地位只是有名无实的摆设,其履职效能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不仅不能焕发协商民主为社会注入的活力和生机,反而会引发社会成员的政治冷漠心理,甚至还会成为人们攻击“假民主”的口实,因此,参政党建设实质上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独特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图通过协商民主制度来调动社会成员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体现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迫切需要
进一步发挥“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显著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样的政党格局是对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创造性吸收和借鉴。从理论上讲,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的价值和功能”②。由于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与执政党致力于共同事业的亲密友党,因此对执政党而言,民主党派是支持而不是反对,是补台而不是拆台,是帮忙而不是添乱,能够帮助执政党完善决策、改进工作、减少和避免失误,齐心协力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这与西方多党竞争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照。但是,合作型政党制度如何避免政治上的“主辅关系”演化为实质上的“一党独裁”,如何解决一党主导体制下难以实现的“问责民主”,甚至起着辅助作用的参政党的动力来源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加强参政党建设能有效克服合作型政党制度的先天不足。我国的政党制度在提高行政效率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确实比西方国家政党制度更具优势,但在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方面并不理想。在加强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预防腐败等方面更是不尽如人意,以至于腐败成为政权合法性的最大腐蚀剂。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扭转,必将危及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必然是加强处于辅助地位的参政党建设,提高参政党“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政治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制度存在的缺陷,发挥多党合作制的优势,从而真正实现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
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政党的存在能有效拓宽利益表达的渠道。政党是因具有沟通民众和政府的功能而存在。正如意大利政治学家萨托利说:“政党是表达的渠道。这就是说,政党首先且最主要的是表达的手段:它们是工具,是代理机构,通过表达人民的要求而代表他们。”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出现多元化趋势。尽管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并不表示社会群体和成员的各方面利益都能被照顾。再加上现在部分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已大不如前,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先满足自己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各民主党派联系着各自所联系的群众,能够有效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但是,目前参政党的利益代表和表达方面还存在问题:一是参政党成员素质和代表性令人堪忧,二是与所代表的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三是党派之间的趋同化影响了参政党的代表性,四是利益代表和表达的机制尚不健全。所以,提高参政党利益表达的效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参政党建设。
参政党为新的社会阶层提供参与政治的平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的基本阶级阶层出现分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产生,整个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多元化。据统计,我国社会新阶层的人数已超过1.5亿,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④新的社会阶层为了表达自身利益,需要畅通的政治参与平台。虽然执政党在面临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也适时调整了自身的政策,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社会阶层加入政党以实现整合,但由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某些方面贯彻不力,再加上党内民主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民主党派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些不足,为新的社会阶层提供参与政治的渠道。但事实上,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规范化、程序化不够,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参政议政水平与新时期政治参与的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也缺乏一个有效的参与机制,因此,还需加强参政党的建设以满足这一社会要求。
参政党自身情况变化的现实需要
民主党派新成员的认同意识有待增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主党派的队伍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成员队伍和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己经基本完成,90%以上的成员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入的新成员。同时,组织状况和组织结构也有新的发展。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由职业者等占了一定比例。这些新的党派成员缺少同中共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经历和体验,对多党合作的历史传统和经验缺乏系统了解,对基本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再加上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是中高级知识分子,思想既活跃又具有独立性,受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又亲身经历了某些社会阴暗面,深切感受到现有体制下权力缺乏监督的危害。如何让他们理解“一个政党要接受另一个政党的领导”、“被领导的政党也算是一个政党”等问题,并认同多党合作制的价值,就必须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
参政党的人才优势和整体素质有待提升。首先,人才优势需要加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党派成员相对于共产党来说,具有人才优势,可谓是“人才荟萃、智力密集”。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及党员干部“四化”建设的推行,民主党派不再具有这样的独特优势。尽管民主党派成员中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但大多集中在院校与科研机构,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研究,缺少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经验,所以,参政议政的能力需要提升。其次,民主党派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有待提升。各民主党派在过去的历史中,不少人既是专业领域造诣很深的专家学者,也是享有名望的社会活动家,他们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扩大了民主党派的影响。当时,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优势与参政议政能力,往往是依靠这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旗帜性人物。随着历史的推移,民主党派的这种个人魅力型政治日益退化。如何依靠民主党派的整体智力水平来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发挥参政党的影响力,就成了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青年基金项目《协商民主视野下的地方政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SB032)
注释
①②《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年11月,北京。
③ [意]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6、102页。
④黄海霞:“把握利益诉求 新阶层成为统战新着力点”,《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7期,第30页。
【关键词】参政党建设 协商民主 紧迫性
2007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主要领导人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团结合作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必须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这既显示了执政党对加强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高度自觉,也体现了我国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发展中国式民主政治的迫切需要
协商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重要构成部分。当今,西方代议制民主被视为民主的标准公式,甚至被看成是人类政治体制发展和进步的终点。在西方学界和政界都以这样的标准来分析和要求中国民主政治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①。这等于是向世界宣告了我国民主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性。我国的选举民主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而协商民主则是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为主要途径,这两者相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加强参政党建设是完善中国式协商民主的题中之义。目前,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选举民主并不完善,还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而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为主要途径的协商民主独具中国特色,不仅具有传统的政治文化底蕴和多年的实践基础,同时也有稳定的制度平台作保障。因此,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而作为协商民主主体之一的参政党,其自身素质、履职状况和外在的政治生态环境又直接决定我国协商民主的运行状况和政治民主化的总体水平,甚至是检验中国式协商民主独特性和真实性的验金石。如果参政党的政治地位只是有名无实的摆设,其履职效能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不仅不能焕发协商民主为社会注入的活力和生机,反而会引发社会成员的政治冷漠心理,甚至还会成为人们攻击“假民主”的口实,因此,参政党建设实质上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独特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图通过协商民主制度来调动社会成员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体现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迫切需要
进一步发挥“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显著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样的政党格局是对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创造性吸收和借鉴。从理论上讲,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的价值和功能”②。由于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与执政党致力于共同事业的亲密友党,因此对执政党而言,民主党派是支持而不是反对,是补台而不是拆台,是帮忙而不是添乱,能够帮助执政党完善决策、改进工作、减少和避免失误,齐心协力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这与西方多党竞争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形成鲜明的对照。但是,合作型政党制度如何避免政治上的“主辅关系”演化为实质上的“一党独裁”,如何解决一党主导体制下难以实现的“问责民主”,甚至起着辅助作用的参政党的动力来源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加强参政党建设能有效克服合作型政党制度的先天不足。我国的政党制度在提高行政效率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确实比西方国家政党制度更具优势,但在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方面并不理想。在加强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预防腐败等方面更是不尽如人意,以至于腐败成为政权合法性的最大腐蚀剂。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扭转,必将危及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必然是加强处于辅助地位的参政党建设,提高参政党“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政治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制度存在的缺陷,发挥多党合作制的优势,从而真正实现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
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政党的存在能有效拓宽利益表达的渠道。政党是因具有沟通民众和政府的功能而存在。正如意大利政治学家萨托利说:“政党是表达的渠道。这就是说,政党首先且最主要的是表达的手段:它们是工具,是代理机构,通过表达人民的要求而代表他们。”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出现多元化趋势。尽管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并不表示社会群体和成员的各方面利益都能被照顾。再加上现在部分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已大不如前,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先满足自己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各民主党派联系着各自所联系的群众,能够有效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但是,目前参政党的利益代表和表达方面还存在问题:一是参政党成员素质和代表性令人堪忧,二是与所代表的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三是党派之间的趋同化影响了参政党的代表性,四是利益代表和表达的机制尚不健全。所以,提高参政党利益表达的效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参政党建设。
参政党为新的社会阶层提供参与政治的平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的基本阶级阶层出现分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产生,整个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多元化。据统计,我国社会新阶层的人数已超过1.5亿,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④新的社会阶层为了表达自身利益,需要畅通的政治参与平台。虽然执政党在面临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也适时调整了自身的政策,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社会阶层加入政党以实现整合,但由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某些方面贯彻不力,再加上党内民主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民主党派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些不足,为新的社会阶层提供参与政治的渠道。但事实上,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规范化、程序化不够,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参政议政水平与新时期政治参与的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也缺乏一个有效的参与机制,因此,还需加强参政党的建设以满足这一社会要求。
参政党自身情况变化的现实需要
民主党派新成员的认同意识有待增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主党派的队伍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成员队伍和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己经基本完成,90%以上的成员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入的新成员。同时,组织状况和组织结构也有新的发展。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由职业者等占了一定比例。这些新的党派成员缺少同中共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经历和体验,对多党合作的历史传统和经验缺乏系统了解,对基本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再加上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是中高级知识分子,思想既活跃又具有独立性,受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又亲身经历了某些社会阴暗面,深切感受到现有体制下权力缺乏监督的危害。如何让他们理解“一个政党要接受另一个政党的领导”、“被领导的政党也算是一个政党”等问题,并认同多党合作制的价值,就必须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
参政党的人才优势和整体素质有待提升。首先,人才优势需要加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党派成员相对于共产党来说,具有人才优势,可谓是“人才荟萃、智力密集”。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及党员干部“四化”建设的推行,民主党派不再具有这样的独特优势。尽管民主党派成员中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但大多集中在院校与科研机构,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研究,缺少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经验,所以,参政议政的能力需要提升。其次,民主党派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有待提升。各民主党派在过去的历史中,不少人既是专业领域造诣很深的专家学者,也是享有名望的社会活动家,他们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扩大了民主党派的影响。当时,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优势与参政议政能力,往往是依靠这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旗帜性人物。随着历史的推移,民主党派的这种个人魅力型政治日益退化。如何依靠民主党派的整体智力水平来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发挥参政党的影响力,就成了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青年基金项目《协商民主视野下的地方政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SB032)
注释
①②《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年11月,北京。
③ [意]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6、102页。
④黄海霞:“把握利益诉求 新阶层成为统战新着力点”,《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7期,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