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路相逢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hi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们,源自火与土,凝结着中国古代工匠的
  智慧和心血。
  它们,堪称早期的全球化商品,曾经漂洋过海,远播世界每一个角落。
  它们,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激发了各国商人的海上冒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航海神话。
  它们,是最称职的文化使者,让东方古国文明的光芒在一个个新大陆闪耀。
  它们,就是中国古代遗珍——清代外销瓷。
  17世纪以来,大批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市场,与茶叶、丝绸、家具等中国外销商品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一首17世纪流行欧洲的诗歌描绘了时人对中国瓷器的迷恋:
  去找那种瓷器吧,
  它那美丽在吸引我,在诱惑我。
  它来自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不可能看到更美的东西了。
  它是多么迷人,多么精美!
  它是中国的产品。
  正在广州博物馆举办的一场名为《瓷路相逢——清代外销瓷上的中国情调 与西方艺术》的专题展览,就讲述了外销瓷贸易和瓷上绘画的有趣故事。
  有别于近些年国内举办的外销瓷展览,这次展览没有以外销瓷的类型或贸易历史作为叙述的脉络,而是独辟蹊径,重点解读外销瓷上的图像艺术,为观众呈现18、19世纪通过瓷器贸易的特殊渠道,中西方文化与艺术互相传播与交流的历史。
  16世纪,葡萄牙人最先将青花瓷输入欧洲,中国瓷器作坊开始专门为西方市场生产外销瓷器产品,而广州则是瓷器外销的重要口岸之一。通过这种独特的贸易商品,中国风物、市井风情逐渐传入欧洲,西方文化与艺术也慢慢流播中国,中西文明率先在中国瓷器上交汇。因此,外销瓷不是单纯的中国制造,而是东西方审美艺术与中国制瓷工艺结合的产物。
  口岸与广彩
  刘子芬《竹园陶说》记载:
  “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径越广州,清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埠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
  这段文字记录了清代的广州在中西海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广州本地外销瓷广彩的创烧过程。
  特殊定制
  1655年,随荷兰使节团抵达广州的画家约翰·纽荷芙(Johannes Nieuhof)曾写下这样的字句,来表达他对中国工匠的钦佩之情:
  “此间人民生性灵巧、刻苦且聪敏,对任何手艺制作一看即能学效。葡萄牙人从欧洲带来式样崭新的金银器物,他们都能勉力在短时间内仿制出来。”
  可见,当时来粤的西方人士对聚集在广州口岸的中国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博采众长的创造力留下了深刻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商人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就向中国定制面向欧洲市场、符合欧洲人饮食习惯的瓷器,也定制西方人喜爱的特殊纹样。
  中国情调
  200多年前,远在大洋彼岸的西方人如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呢?除了商人游记和使团报告的文字记载,我们从18、19世纪的外销瓷上找到了新的答案。
  随着外销瓷贸易的发展,反映中国人家庭生活及郊游、狩猎等休闲情景、中式家居及中式庭院、景德镇御窑厂、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等重要建筑、中国文学名著和神话故事人物等图像纷纷被绘制在外销瓷上。这些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图像具有浓郁的中国情调,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媒介。
  梧桐山水图案是清代外销青花瓷中最常见的纹饰,在审美情趣和绘画风格上深受当时文人画的影响,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情,深受西方人士喜爱。梧桐山水图又被称为“柳亭图”、“石桥图”,以流水小桥、行人小舟、梧桐柳树、亭台楼阁等元素为主,远景重山叠峰,一片水光山色,犹如一幅幅空灵、淡雅的中国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生动展现了中国人向往的远离烦嚣、宁静致远的生活。
  从明中后期开始,外销青花瓷中出现了许多反映中国人生活场景的绘画,如婴戏图、仕女图、狩猎图等,具有浓厚的中国生活气息。这些描绘中国人日常生活情景的图像既凸显了中国工匠的绘画技艺,更因其所具有的中国文化内涵深受西方顾客喜爱。
  明末清初时期是中国戏剧小说发展的高峰时期,几大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西厢记》等均在这一时期诞生。它们随着戏曲、小说的流行而广泛传播,受到新兴市民阶层的喜爱,也被大量运用在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瓷器装饰上。清初康雍乾三代,这类题材被大量运用到外销瓷的绘画装饰上,其中13世纪王实甫创作的戏剧小说《西厢记》最受欢迎,受到中国消费者和西方顾客的喜爱。这或许是中国古典文化以外销瓷为载体首次呈现在西方人面前。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纹饰出现在瓷器上始见于魏晋时期,由简至繁,到清代已趋成熟,题材广泛,绘工精湛。康雍乾时期外销欧洲的瓷器中,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的纹饰层出不穷,满足了西方消费者对东方文明的好奇心和猎奇感。
  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外销欧美的广彩瓷也出现了许多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清装人物纹饰,西方人习惯称之为“满大人”(mandarin)图案。这些图案描绘的既有清代中国人家居生活,也有野外郊游场景,生机盎然。
  “刀马人”是指以刀(兵器)、马(战马)、人(武士、战将)三者为主题描绘《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记载的战争场面的图案。清代外销瓷上的“刀马人”题材纹饰与当时欧洲社会处于战争和动乱的局势吻合,受到欧洲消费者的追捧,在国内则相对少见。
  西风东渐
  中西瓷器贸易之初,买方以各国东印度公司为主,除了批量购买中国生产的瓷器,也有一些特殊订制和来样订做的瓷器。后来出现私人贸易的订单,专为某个家族、个人或公司特殊订做质量上乘的瓷器,价格昂贵。在此过程中,西方著名的港口、城市风光、重大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流行画作、特殊设计图案等通过外销瓷订制的方式传入中国,既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是艺术史、社会史的重要材料,生动反映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有一种特殊的英国订烧瓷,在瓷器的边缘绘制了对称的两座港口或贸易城市风光,这些港口和城市都是在18世纪中英贸易关系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如伦敦、普利茅斯、马德拉斯、黄埔、广州等。这种订烧瓷成为18世纪中英贸易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成为两200年前广州、黄埔港风貌的珍贵图像资料。
  西方神话故事图案是18世纪西方订烧瓷中的另一类品种,中国工匠采用欧洲绘画技法,临摹欧洲商人带来的画稿绘制而成。通过外销瓷的订制,西方神话故事以图像形式传入中国,其中蕴含了中国工匠对西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创新,是中西方艺术、文化结合的产物。
  在订烧瓷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纹样,以欧美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许多甚至是直接以欧洲已有的反映这些历史事件的版画或油画、银币图案为摹本在瓷器上绘制的。这类订烧瓷很可能以康熙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订制的“鹿特丹起义”纪念盘为开端,在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十几年或几十年后便出现了相同主题的外销瓷,成为沟通中西的媒介。
  Fitzhugh一词源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名董事托马斯·菲茨休(Thomas Fitzhugh),他于1780年亲自设计并向中国订制了一种特别纹样的青花瓷器,这种纹样由四组花卉环绕中心,花卉上还绘有蝴蝶、蜜蜂等小动物,被称为“菲茨休”(Fitzhugh)。
  欧洲名画也是外销瓷上常见的欧洲题材之一,油画、水彩画、铜版画等画种的图像都成为外销瓷装饰图案的来源。这些名画问世以后数十年间,即以外销瓷订制的形式传入中国,成为瓷工临摹的画稿,开创了中西方绘画史、艺术史交流的一个独特渠道。
  此外,纹章瓷(Armorial Porcelain)是16世纪以后畅销欧美市场的一种外销瓷,因瓷器上绘有欧洲贵族家族、城市、社团、公司的纹章或徽章,又被称为“徽章瓷”。纹章瓷属于订烧瓷,由中国工匠按照欧洲商人提供的种类、造型、式样、纹饰、工期等彩绘烧制而成,既有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特点,又体现了精美典雅的欧洲装饰风格,更因镌刻欧洲贵族的徽章,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被视为外销瓷中的官窑产品。
其他文献
“中国好雕塑·为宅雕塑”大赛作品展不久前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拉开帷幕。大赛组委会从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135个团队中遴选了27个团队参赛。截止至展览开幕,这些团队每队至少完成了5件作品的创作,入围大赛决赛阶段的135件作品首次在公众视野中亮相。其中“接地气”成为这次作品展的关键词,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大赛希望激励雕塑创作者进行贴近大众生活的艺术创作,为寻常百姓家庭生活注入
期刊
艺术的评价问题最终都会涉及到其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玉石行业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部分,更需要确立与建设自身系统的评论体系与相应的标准。  现在的行业评论与市场走得太近了,缺乏真正前瞻性的评论,在各种公共媒体或传媒介质上发的评论,很多声音是不纯粹的。专业评论,不仅是对某件作品或某个人的艺术风格及其作品的评论,还有在行业发展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的评论,更有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状态、发展方向及路径
期刊
2014年11月30日,在北京保利首次开辟的“中国新绘画夜场”上,各路买家摩拳擦掌,拍卖一开始就引起了激烈争夺,亮相的第3件作品——仇晓飞于2003年创作的《大摩天轮》就拍出了143.75万元的好成绩,也成为全场成交价的魁首。最终,“中国新绘画夜场”总成交额1481.77万元,成交率100%,成功斩获专场“白手套”。  是什么让买家们这么心动?这个由40件拍品组成的专场,均是当代青年艺术家所创作的
期刊
作为“风向标”之一,拍场的表现自然会引发人们对于整体市场的关注。而“二级市场强于一级市场”素来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种怪现象。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在一级市场中又表现如何?  藏家群体见清新之风  刚从海外留学回来的林中小路是位“80”后。  这位福建男孩出生于收藏世家,父亲很喜爱国画,他本人虽然也喜欢传统艺术,但是对当代艺术更有兴趣。虽然回国不久,但林中小路已经收藏了多位70、80后艺术家的作品。前不
期刊
这是一个与砚结缘的故事。  尽管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  但严谨、细致同样是难得的执着。  不觉一年将尽,回想一年中所忙之事,大多与收藏有关,其中又以对出产于河南南阳方城境内方城石砚的探访与研究所耗精力最多,历时周期最长,收获与意义也较大。  因长期从事砚文化的研究,我对方城石砚早有耳闻,也零星见过一些,但未引起多大重视。今年夏季砚缘所致,方城石砚的朋友找到寒舍,谈砚论道,问计发展之策。感于其诚恳态
期刊
收藏,有两件顶要紧的事情是离不了的,一是钱,二是商贾。本文不谈钱,挣得来大钱你就搞大收藏,没本事挣大钱你就小打小闹玩小收藏,各得其乐也。商贾说白了就是“买卖人”。一买一卖,一进一出,乐趣无限。他们朝出上家,有“得手”之乐,夕入下家,有“出手”之乐。杜甫有两句诗“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商贾生活庶几近之。杜甫还有后两句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用来形容做买卖的不容易,也算贴切。  不是我不理
期刊
故事看到这里,  放松下双眼吧。  都说绿色能给人带来清醒,  你认为呢?  岁末之时,沪上的风俗是家家户户在春节来临前,都要置办上一两盆水仙作为时鲜物。说起养水仙这等浮生雅事,按老派人物的观点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否则一旦唐突了凌波仙姝,是件颇扫年味的败兴之事。  偶遇  养水仙,除却对花球的精挑细选之外,涵养它的花盆也是需要用心置办的。花盆的形制、釉色、纹样须素洁雅致,以便衬托出水仙自身之清丽。假
期刊
收藏虽是玩,  却往往『一不小心』  就玩出了习惯、玩出了积累、玩出艺术……  2014年我收集的小物品不少,几件鼻烟盒具有别样的趣味。  最初收集鼻烟盒是为打算完成多年经营的烟草稿件,其中涉及到鼻烟部分,对鼻烟作了一个小小的探索,鼻烟盒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的。本着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原则,于是寻找了几件鼻烟盒作为样本。  礼仪的象征  我们认识鼻烟可以从一首有名的诗开始:  Give me w
期刊
4月16日,苏富比与上海龙美术馆将携手推出“伦勃朗的时代——重要十七世纪荷兰巨匠绘画私人收藏”。  综观同期各种画作,当属素描最能完整捕捉17世纪荷兰的民生与文化。这次展出的84幅珍贵作品来自于一个非凡收藏的17世纪荷兰画作,历近40年的精心挑选及购藏,尽显个中博闻宏览及品位独具。作品汇聚了当时最举足轻重的画家的重要画作,包括伦勃朗、雅各布伯·凡·雷斯达尔、亨德里克·亚维康普及杨·凡·霍延等名家,
期刊
其实收藏的眼界并不只在传统,  收藏的多元化,  无疑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印证。  在世界众多英杰当中,我对拿破仑情有独钟。第一次接触“拿破仑”这个名词还是在小学一年级,那时我手中有一套科普连环画,其中就有一篇未经史书证实的“拿破仑在厄尔巴岛破案”。年幼的我当时自然不晓得拿破仑有什么好,只觉得“拿破仑”这个名字实在有个性,于是便有了印象。进入初中以后,我拜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对他笔下那个被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