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艺术不仅体现了美,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代中国移山填湖的建筑规划显然没有考虑到合理利用自然和周围环境,也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在这一方面,古人们的理念虽然很传统却远远比我们超前,研究前人们的建筑规划与布局不仅有利于我们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建筑理论的进步,因此对于前人们的建筑理念的研究就显的更为重要了。本文主要通过江西美丽的苓脚村的建筑布局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进而可以把古人的建筑理念中的精华融入到我们当代的建筑之中。
关键词:苓脚;建筑理念;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1 苓脚村的建筑概括
苓脚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地处深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可它却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观赏游玩。除了风景优美外,其规划布局也是一大亮点。
从村外看,苓脚看起来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从小路往里走,就可以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水草的清香使人在炎热的天气里感到格外地凉爽。一个拐弯,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白墙黑瓦房沿着一条小溪错落排列,同时也依地势而起,高低错落,河边的小路也是弯曲跌宕起伏,顺着水流时上时下,高处离水面约有四尺,低处几乎与水面平行,泉水清澈,水底游鱼清晰可见,看起来就像是自家小院中的小水池。小溪两旁恰到好处环抱着几棵老树,小路不长却因为树木的掩映无法一眼看完,树丛中隐约透出的远山使得原本不大的空间给人无限的延伸感。行人走在溪边就好像在园林中游玩一般,水边夹岸的老房子从两边裹住这一水景,把人们的注意力向前引导的同时隔绝了来自外界的喧哗,正如同苏州园林所追求的“清净不外泄,喧嚣不入内”。
溪水两边的古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由于早先婺源县隶属于安徽省,同时也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境内也浸染了些许文峰余韵。对于这种白墙黑瓦房,古人们似乎情有独钟,因为黑白正代表了太极的阴阳两极,这样的搭配方式符合太极阴阳学说,这也许是古人们追求清静无为的一种方式吧!
沿河边小路行至山脚又是另一派景象,这里地形更加地变化多端,小溪出现了几个瀑布,从两幢房子之间倾泻下来,简直就像是天然的喷泉景观。这里的村民在建设时也没有为了方便建造而改变水流和山川的外貌,而是直接依照地势水势而建,有的房子就直接建造在水上,水流就从底下的水渠流了出来。更有夸张者在水流两侧架起木桩,将房子建的整个悬于水上,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廊桥。由于山势地形的变化,一座座房子就好像笋衣一样层层相叠而又浑然一体。房子上布满了青苔和水痕,使它们看起来就好像是拔地而起的老树一般。当我们看到这些房子,绝不会想到破败这个词,反而好像是在看一张有韵味水墨画,古人们讲求亲近自然,利用自然之物,追求“天造”,墙上那些历史的沉淀正是起到了掩盖人工雕凿痕迹的作用,正如徐贲《剑池》所云:“苔花渍余血,石色带古矿”。这说的就是附着在外的青苔使原本的景物变得更有古韵。
苓脚村优秀的选址,精密的规划布局,悠久的人文历史都使他成为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存的典范之作。
2 “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
什么是“天人合一”,简单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融入自然,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崇高境界。就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换句话说,就是人们不去过分改变自然,不做竭泽而渔的开发。
苓脚村原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光为这里的建筑布局打下了基础,“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里的人们懂得顺应自然这一道理。首先村子的位置就会让人想到一个词———依山傍水,水是灵动的,山是沉稳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这一理论正说明山与水的关系即静与动的关系,山水相报,互相依存。中国人在从骨子里的都向往这种依山傍水的生活,这与前人们追求无极清净和谐不无关系。村中老式建筑多是古徽州时期留下的徽派建筑,早年徽商发达之时交际甚广,也出现了一批雄极一时的达官巨贾,儒学是当时的主流学派,受儒教影响,建筑时极重“礼”,受到和谐中庸思想很大的影响,建造时也不骄不躁,只是采用自然最初的黑白二色,同时为了防止火灾,屋顶修建石制的房檐,名为封火墙,因形似高昂的马头也美其名曰马头墙,利用最简约的资源,在实用的同时也寄存了古人们希望自己的村子可以像马一样充满奔腾的活力。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的农业也是比较原始的农业,油菜作为当地的主要作物,在出产的同时也为村子里提供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虽然这里生产力不高,但是却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可持续农业,当地土特产有一种红鲤鱼,村民们把它们直接放在小溪泉水中饲养,饲料也是人工种的在山里的青草,丝毫没有现代工业的介入,村民这种以山水养人的模式再一次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做到自然界的万物的生生不息与人的生生不息相互关联。
3 现实意义
苓脚村的建造与规划对于现在的城市与村庄规划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点,村民在建造时为了不破坏自然原有的生态格局,任由小溪贯穿整个村落,溪景在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时构成贯穿全村的自然景观,另外房屋之间夹出的小路也别有韵味,道路四通发达却没有一成不变,体现了很好的审美情调,使居住在此的人感到非常的舒适。其次,全村依照地势水势而建,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房屋鳞次栉比,合理地利用原有的生态资源,珍惜山水,村子里也有专门负责清除水中垃圾的人。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加上后天人为的保护造就了苓脚村独具风格的韵味。
反观当下,我国很多城市的建设始终运用模板化的规划方式,平山填湖,丝毫没有考虑到对自然的利用,有些地方甚至为了统一规划而拆除了原有的古民居,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的新房,这实在是非常地可惜。建筑规划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艺术应该一脉相承,继承并创造,而不是想当然的闭门造车。古人们的和谐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冰心老人也曾经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会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古人的思想,在规划时无时无刻地考虑到环境、人、文化、历史的统一,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存。”
4 结语
《礼记.曲利》中就说过:“国君春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颬卵。”这些礼,“上下习熟,家喻户晓,其意不待说自明”。有时人们的错误行为会招致大自然的惩罚,中国历史上的黄河决口,长江水灾,沙尘暴等都是人们过度向自然索取的后果。历史上因为破坏自然而导致灭国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在科学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那些古老的理念是否就失去了意义呢?恰恰相反,我们更应该继承和谐这一思想,鉴古观今,借鉴古时候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金学智.苏园品韵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苓脚;建筑理念;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1 苓脚村的建筑概括
苓脚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地处深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可它却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观赏游玩。除了风景优美外,其规划布局也是一大亮点。
从村外看,苓脚看起来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从小路往里走,就可以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水草的清香使人在炎热的天气里感到格外地凉爽。一个拐弯,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白墙黑瓦房沿着一条小溪错落排列,同时也依地势而起,高低错落,河边的小路也是弯曲跌宕起伏,顺着水流时上时下,高处离水面约有四尺,低处几乎与水面平行,泉水清澈,水底游鱼清晰可见,看起来就像是自家小院中的小水池。小溪两旁恰到好处环抱着几棵老树,小路不长却因为树木的掩映无法一眼看完,树丛中隐约透出的远山使得原本不大的空间给人无限的延伸感。行人走在溪边就好像在园林中游玩一般,水边夹岸的老房子从两边裹住这一水景,把人们的注意力向前引导的同时隔绝了来自外界的喧哗,正如同苏州园林所追求的“清净不外泄,喧嚣不入内”。
溪水两边的古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由于早先婺源县隶属于安徽省,同时也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境内也浸染了些许文峰余韵。对于这种白墙黑瓦房,古人们似乎情有独钟,因为黑白正代表了太极的阴阳两极,这样的搭配方式符合太极阴阳学说,这也许是古人们追求清静无为的一种方式吧!
沿河边小路行至山脚又是另一派景象,这里地形更加地变化多端,小溪出现了几个瀑布,从两幢房子之间倾泻下来,简直就像是天然的喷泉景观。这里的村民在建设时也没有为了方便建造而改变水流和山川的外貌,而是直接依照地势水势而建,有的房子就直接建造在水上,水流就从底下的水渠流了出来。更有夸张者在水流两侧架起木桩,将房子建的整个悬于水上,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廊桥。由于山势地形的变化,一座座房子就好像笋衣一样层层相叠而又浑然一体。房子上布满了青苔和水痕,使它们看起来就好像是拔地而起的老树一般。当我们看到这些房子,绝不会想到破败这个词,反而好像是在看一张有韵味水墨画,古人们讲求亲近自然,利用自然之物,追求“天造”,墙上那些历史的沉淀正是起到了掩盖人工雕凿痕迹的作用,正如徐贲《剑池》所云:“苔花渍余血,石色带古矿”。这说的就是附着在外的青苔使原本的景物变得更有古韵。
苓脚村优秀的选址,精密的规划布局,悠久的人文历史都使他成为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存的典范之作。
2 “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
什么是“天人合一”,简单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融入自然,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崇高境界。就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换句话说,就是人们不去过分改变自然,不做竭泽而渔的开发。
苓脚村原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光为这里的建筑布局打下了基础,“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里的人们懂得顺应自然这一道理。首先村子的位置就会让人想到一个词———依山傍水,水是灵动的,山是沉稳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这一理论正说明山与水的关系即静与动的关系,山水相报,互相依存。中国人在从骨子里的都向往这种依山傍水的生活,这与前人们追求无极清净和谐不无关系。村中老式建筑多是古徽州时期留下的徽派建筑,早年徽商发达之时交际甚广,也出现了一批雄极一时的达官巨贾,儒学是当时的主流学派,受儒教影响,建筑时极重“礼”,受到和谐中庸思想很大的影响,建造时也不骄不躁,只是采用自然最初的黑白二色,同时为了防止火灾,屋顶修建石制的房檐,名为封火墙,因形似高昂的马头也美其名曰马头墙,利用最简约的资源,在实用的同时也寄存了古人们希望自己的村子可以像马一样充满奔腾的活力。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的农业也是比较原始的农业,油菜作为当地的主要作物,在出产的同时也为村子里提供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虽然这里生产力不高,但是却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可持续农业,当地土特产有一种红鲤鱼,村民们把它们直接放在小溪泉水中饲养,饲料也是人工种的在山里的青草,丝毫没有现代工业的介入,村民这种以山水养人的模式再一次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做到自然界的万物的生生不息与人的生生不息相互关联。
3 现实意义
苓脚村的建造与规划对于现在的城市与村庄规划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点,村民在建造时为了不破坏自然原有的生态格局,任由小溪贯穿整个村落,溪景在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时构成贯穿全村的自然景观,另外房屋之间夹出的小路也别有韵味,道路四通发达却没有一成不变,体现了很好的审美情调,使居住在此的人感到非常的舒适。其次,全村依照地势水势而建,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房屋鳞次栉比,合理地利用原有的生态资源,珍惜山水,村子里也有专门负责清除水中垃圾的人。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加上后天人为的保护造就了苓脚村独具风格的韵味。
反观当下,我国很多城市的建设始终运用模板化的规划方式,平山填湖,丝毫没有考虑到对自然的利用,有些地方甚至为了统一规划而拆除了原有的古民居,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的新房,这实在是非常地可惜。建筑规划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艺术应该一脉相承,继承并创造,而不是想当然的闭门造车。古人们的和谐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冰心老人也曾经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会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古人的思想,在规划时无时无刻地考虑到环境、人、文化、历史的统一,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存。”
4 结语
《礼记.曲利》中就说过:“国君春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颬卵。”这些礼,“上下习熟,家喻户晓,其意不待说自明”。有时人们的错误行为会招致大自然的惩罚,中国历史上的黄河决口,长江水灾,沙尘暴等都是人们过度向自然索取的后果。历史上因为破坏自然而导致灭国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在科学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那些古老的理念是否就失去了意义呢?恰恰相反,我们更应该继承和谐这一思想,鉴古观今,借鉴古时候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金学智.苏园品韵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