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出版领域相比,学术出版更需要倡导工匠精神,培养学者型、专家型编辑,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术出版担负着积累和传播人类思想创新成果的使命,学术著作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因此学术出版编辑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没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无法跟踪学术发展的动态,策划好的选题,也无法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把关,提出好的修改意见,指出书稿中的错误和不足。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对理论工作者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学术出版业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是出学术精品。只有打造出精品,才能把握住这一机遇。
当前,具有工匠精神的学者型、专家型编辑太少了。由于学术出版的数量很多,编辑为了经济利益,容易降低学术门槛。对一些作者要求比较急的书稿,缺乏认真的打磨,出版周期很短,有的两三个月速成。编辑忙着加工书稿,无暇策划周期长、社会效益好的精品书,成为低水平学术出版物的加工匠。很多有经验的高级职称的编辑,都忙于拉项目,策划选题,很少从事基本的书稿编辑工作,书稿的编辑都交给年轻的编辑来做。因此,学术出版的繁荣,亟需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打磨的专业精神,亟需编辑从大量低水平图书生产中解放出来,做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这对于培养良好的学术出版风气,提升学术出版的品质意义重大。
什么是学者型、专家型编辑
具有工匠精神的学者型、专家型编辑,应当有一种职业理想,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在具体的出版工作中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具有突出的策划能力
学术出版不能被看做一个摘果子式的活动,简单地把学者研究成果拿来进行加工出版。学者型、专家型编辑熟悉学术成果的传播规律,能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劳动,来组织、推动、引领学术研究。因此,学者型、专家型编辑首先应具有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敏锐捕捉策划新的选题的能力。这方面的选题主要包括:一是追踪学科发展,策划比较厚重的、有创新学术观点的选题;二是适应党和国家需要,创新主题出版;三是推出群众爱看、耐看、获益的优秀人文社科普及读物,丰富广大读者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质,发挥学术思想春风化雨、启迪智慧的作用。
比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针对中外文化交流中“西强我弱”的局面,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真实的中国,策划了《理解中國》丛书。自2014年推出以来,《理解中国》丛书已经出版中文版14种,英文、俄文、日文、韩文、阿文等版将陆续面世。在纽约书展、新德里书展、伦敦书展成功举办三次论坛,受到了国外读者的欢迎,成为中外文化对话的载体和桥梁。很多驻外机构表示对外交流中十分需要这样的图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把该丛书列为参与国际书展的重要图书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理解中国》丛书发布会还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优秀活动;国务院新闻办将该套丛书作为重点外宣图书推广;国内外媒体也对《理解中国》丛书给予积极报道。丛书还入选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项目。经过三年的积累,《理解中国》逐渐成长为出版社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图书品牌。
又如,我们策划“中社智库”图书,将智库成果以公开出版物的形式进行展示和传播,实现了出版形态创新。2015年以来,“中社智库”品牌中已推出国家智库报告、地方智库、智库丛书、年度报告四大系列,共计80余种图书。“中社智库”尤其是国家智库报告,针对当今读者快节奏精阅读的行为习惯,倡导一趟高铁、一趟飞机、阅读一本智库报告,同时其规范的学术论证和大量的数据信息形成的“深度传播”,与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广度传播”相结合,受到智库专家的认可和读者的欢迎。另外,智库报告也引起国外关注,还有多本智库报告被翻译成英文,向国外传播。我们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近30家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端智库以及地方智库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中社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得到提升。我们将努力把“中社智库”这一出版品牌打造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他高端智库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成为我国智库成果出版的高地。
再如,我们策划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大型系列丛书,包括《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史》《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前沿报告》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年度综述》三个系列。《学术思想史》志在追踪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演进历史。《前沿报告》每三年发布一次,内容包括三年来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最新理论观点与方法、重大理论创新与热点问题,国内外学科前沿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年度综述》按一级学科分类,每年度发布一次(内部出版),内容包含本年度国内外学科发展最新动态、重要理论观点与方法、热点问题,代表性学者及代表作;该系列丛书将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历史与当下学术前沿的有机衔接,系统展现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道路和突出成就,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准确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2.具有出色的把关能力和编辑能力
编辑是学术成果生产的最后把关人,学者型、专家型编辑要以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对书稿进行把关,坚持质量第一。精品是要用“匠心”打造出来的,好的产品都是“磨”出来的。学者型、专家型编辑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对书稿进行政治把关;其次要对书稿内容的学术水平进行把关,包括书稿的学术观点、结构布局、论证等进行评估,提出修改建议,有的可能要反复修改。再次,对书稿内容进行认真纠错,不仅要找出语句不通、错别字等硬伤,还要对引文是否准确进行仔细核查,对语句表达是否规范、严谨进行仔细斟酌,总之,哪怕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最后是遵守出版流程,严格遵守三审三校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等,绝不偷工减料,为节省成本,缩减环节,此外,对图书的封面设计、印制等也要严格把关。
这就要求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具有一颗平常心,甘愿为作者做嫁衣,这也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奉献内涵。
如何培养学者型、专家型编辑
1.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化出版管理体制。可以按照学科调整编辑部机构设置,让编辑策划出版自己学科的图书,不能做得太杂。鼓励编辑部门打造自己的学科优势,在自己的学科内精耕细作。只有这样,编辑才能逐步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比如,我社根据学科划分成立了七大专业出版中心和重大项目出版中心根据出版新形势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年鉴分社、国际合作部、大众分社。在做好自己学科的前提下,积极倡导跨部门、跨年龄的项目合作制,鼓励编辑加强合作、干事创业。二是完善编辑岗位责任制,加强对编辑策划专业选题、重点优秀选题的指标考核,加大对优秀选题和获奖图书的奖励力度;职称评审中,加大精品图书策划情况和获奖图书情况的分值。三是加强质量管理,严把图书生产各环节的质量关。如制定和完善图书质量检查通报制度,加强对图书编校质量的及时跟踪和通报;加强校对、质检与编辑的沟通,保证把经常出现的错误及时反馈给编辑;建立编印发协调会制度,理顺图书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保障图书的印刷质量。
2.加强教育培训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教育,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其次是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编辑专注学术出版,把一辈子做好书作为人生信仰和职业理想,还包括一种坚持的态度,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种认真细致、严谨精准的精神,注重细节上的打磨;一种责任意识,对作者读者负责,对出版社负责。对自己负责;再次,鼓励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注重学术知识和素养的积累。最后,加强编校素质的培训,编辑要认真完成总局要求的继续教育课时,积极参加各种编校大赛,打好基本功。
3.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培养老老实实做事的企业文化,为编辑的成长提供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好的待遇和好的晋升通道,使编辑能够安静下来,踏踏实实干事、一点一滴成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术出版的繁荣,更需要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更需要工匠精神对产品来精雕细琢。这对于培养良好的学术出版风气、提升学术出版的品质意义重大。
当前,具有工匠精神的学者型、专家型编辑太少了。由于学术出版的数量很多,编辑为了经济利益,容易降低学术门槛。对一些作者要求比较急的书稿,缺乏认真的打磨,出版周期很短,有的两三个月速成。编辑忙着加工书稿,无暇策划周期长、社会效益好的精品书,成为低水平学术出版物的加工匠。很多有经验的高级职称的编辑,都忙于拉项目,策划选题,很少从事基本的书稿编辑工作,书稿的编辑都交给年轻的编辑来做。因此,学术出版的繁荣,亟需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打磨的专业精神,亟需编辑从大量低水平图书生产中解放出来,做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这对于培养良好的学术出版风气,提升学术出版的品质意义重大。
什么是学者型、专家型编辑
具有工匠精神的学者型、专家型编辑,应当有一种职业理想,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在具体的出版工作中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具有突出的策划能力
学术出版不能被看做一个摘果子式的活动,简单地把学者研究成果拿来进行加工出版。学者型、专家型编辑熟悉学术成果的传播规律,能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劳动,来组织、推动、引领学术研究。因此,学者型、专家型编辑首先应具有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敏锐捕捉策划新的选题的能力。这方面的选题主要包括:一是追踪学科发展,策划比较厚重的、有创新学术观点的选题;二是适应党和国家需要,创新主题出版;三是推出群众爱看、耐看、获益的优秀人文社科普及读物,丰富广大读者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质,发挥学术思想春风化雨、启迪智慧的作用。
比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针对中外文化交流中“西强我弱”的局面,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真实的中国,策划了《理解中國》丛书。自2014年推出以来,《理解中国》丛书已经出版中文版14种,英文、俄文、日文、韩文、阿文等版将陆续面世。在纽约书展、新德里书展、伦敦书展成功举办三次论坛,受到了国外读者的欢迎,成为中外文化对话的载体和桥梁。很多驻外机构表示对外交流中十分需要这样的图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把该丛书列为参与国际书展的重要图书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理解中国》丛书发布会还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优秀活动;国务院新闻办将该套丛书作为重点外宣图书推广;国内外媒体也对《理解中国》丛书给予积极报道。丛书还入选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项目。经过三年的积累,《理解中国》逐渐成长为出版社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图书品牌。
又如,我们策划“中社智库”图书,将智库成果以公开出版物的形式进行展示和传播,实现了出版形态创新。2015年以来,“中社智库”品牌中已推出国家智库报告、地方智库、智库丛书、年度报告四大系列,共计80余种图书。“中社智库”尤其是国家智库报告,针对当今读者快节奏精阅读的行为习惯,倡导一趟高铁、一趟飞机、阅读一本智库报告,同时其规范的学术论证和大量的数据信息形成的“深度传播”,与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广度传播”相结合,受到智库专家的认可和读者的欢迎。另外,智库报告也引起国外关注,还有多本智库报告被翻译成英文,向国外传播。我们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近30家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端智库以及地方智库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中社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得到提升。我们将努力把“中社智库”这一出版品牌打造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他高端智库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成为我国智库成果出版的高地。
再如,我们策划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大型系列丛书,包括《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史》《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前沿报告》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年度综述》三个系列。《学术思想史》志在追踪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演进历史。《前沿报告》每三年发布一次,内容包括三年来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最新理论观点与方法、重大理论创新与热点问题,国内外学科前沿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年度综述》按一级学科分类,每年度发布一次(内部出版),内容包含本年度国内外学科发展最新动态、重要理论观点与方法、热点问题,代表性学者及代表作;该系列丛书将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历史与当下学术前沿的有机衔接,系统展现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道路和突出成就,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准确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2.具有出色的把关能力和编辑能力
编辑是学术成果生产的最后把关人,学者型、专家型编辑要以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对书稿进行把关,坚持质量第一。精品是要用“匠心”打造出来的,好的产品都是“磨”出来的。学者型、专家型编辑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对书稿进行政治把关;其次要对书稿内容的学术水平进行把关,包括书稿的学术观点、结构布局、论证等进行评估,提出修改建议,有的可能要反复修改。再次,对书稿内容进行认真纠错,不仅要找出语句不通、错别字等硬伤,还要对引文是否准确进行仔细核查,对语句表达是否规范、严谨进行仔细斟酌,总之,哪怕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最后是遵守出版流程,严格遵守三审三校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等,绝不偷工减料,为节省成本,缩减环节,此外,对图书的封面设计、印制等也要严格把关。
这就要求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具有一颗平常心,甘愿为作者做嫁衣,这也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奉献内涵。
如何培养学者型、专家型编辑
1.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化出版管理体制。可以按照学科调整编辑部机构设置,让编辑策划出版自己学科的图书,不能做得太杂。鼓励编辑部门打造自己的学科优势,在自己的学科内精耕细作。只有这样,编辑才能逐步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比如,我社根据学科划分成立了七大专业出版中心和重大项目出版中心根据出版新形势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年鉴分社、国际合作部、大众分社。在做好自己学科的前提下,积极倡导跨部门、跨年龄的项目合作制,鼓励编辑加强合作、干事创业。二是完善编辑岗位责任制,加强对编辑策划专业选题、重点优秀选题的指标考核,加大对优秀选题和获奖图书的奖励力度;职称评审中,加大精品图书策划情况和获奖图书情况的分值。三是加强质量管理,严把图书生产各环节的质量关。如制定和完善图书质量检查通报制度,加强对图书编校质量的及时跟踪和通报;加强校对、质检与编辑的沟通,保证把经常出现的错误及时反馈给编辑;建立编印发协调会制度,理顺图书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保障图书的印刷质量。
2.加强教育培训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教育,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其次是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编辑专注学术出版,把一辈子做好书作为人生信仰和职业理想,还包括一种坚持的态度,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种认真细致、严谨精准的精神,注重细节上的打磨;一种责任意识,对作者读者负责,对出版社负责。对自己负责;再次,鼓励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注重学术知识和素养的积累。最后,加强编校素质的培训,编辑要认真完成总局要求的继续教育课时,积极参加各种编校大赛,打好基本功。
3.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培养老老实实做事的企业文化,为编辑的成长提供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好的待遇和好的晋升通道,使编辑能够安静下来,踏踏实实干事、一点一滴成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术出版的繁荣,更需要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更需要工匠精神对产品来精雕细琢。这对于培养良好的学术出版风气、提升学术出版的品质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