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上尧小学节气美术课程为例,论述城中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建议课题组教师从“立足儿童视角、贴近儿童生活、抓住儿童兴趣点”等三个方面进行课程编制,以突出儿童学习主体、提升儿童实践能力、推动儿童积极探究。
【关键词】城中村小学 美术学科 校本课程 二十四节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145-02
南宁市上尧小学的生源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一直被称为城中村小学。学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且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欠佳,大部分家长迫于生活压力,每天早出晚归,没有将太多的精力放到孩子的教育上。另外,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高,这些原因导致上尧小学的发展相对缓慢。怎样才能加快学校的发展步伐?学校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后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的文化过程,也是一个民族在生存过程中不断创造的文化过程。学校可以带领学生传承、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并将此打造成学校特色,实现以特色促发展的目标。在这样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上尧小学立足实际,全体师生牢抓“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着眼点,开展校本课程建设。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物候、气象进行观测、探索的智慧结晶,是社会节气习俗、故事传说和诗词等文化的积淀,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以美术学科为例,阐述学校课题组教师利用二十四节气资源,建构具有本地节气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立足儿童视角突出学习主体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也是建构校本课程的基础。因此,学校开展美术学科的校本课程研究,需要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可用于编制教材的资源十分丰富,该如何抉择和使用呢?这就需要课题组教师进行细致的思考。
城中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假期里常常跟随父母回老家干农活,对某些时节的了解比城里的学生熟悉,开展节气课程探究,能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对大自然的未知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开展节气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也能吸引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课题组教师进行节气美术校本教材的设计时,应该立足于儿童的视角,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并且考虑儿童的长远发展。例如,在编制《绘声绘色的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时,课题组教师没有采用大量文字描述每个节气,而是使用极具童趣的插图,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介绍,这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看得轻松、容易明白。在配图阶段,课题组教师把教材配图的选择权还给学生,通过公开投票、绘画投稿等方式,收集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来编制校本教材,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儿童”。
歌曲和童谣是深受儿童喜爱的学习材料,所以在开发、设计节气美术课程时,课题组教师要尽量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节气歌谣、节气诗词、节气艺术作品等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在文学艺术的氛围中感受日常季节的变化,学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令知识。例如,在教材的第一课,编排了儿童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这首歌谣文字通俗易懂、节奏朗朗上口,学生学习后很快就能熟记于心,并且对二十四节气及其顺序有了清晰的了解。对惊蛰节气,编排了童谣:“雷敲敲,轰隆隆,敲醒睡觉小虫虫。小虫虫,乐坏了,争着抢着跑出门。又是唱,又是跳,大家见面闹哄哄。”对春分节气,编排了歌曲《二十四节气歌之春分》:“日月阴阳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春分到,蛋儿俏,竖起的鸡蛋多呀多奇妙。”对霜降节气,则编排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校本课程资源中,无论是童谣、歌曲,还是古诗,都契合了儿童趣味和儿童特点,是优秀、有效的学习材料。
二、贴近儿童生活便于实践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两个观点都把教育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强调教育要和生活融合,要寓教于生活,以推动儿童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课题组教师对儿童的生活展开调查研究,在编制节气美术教材时尽量贴合儿童的生活,并设计适宜儿童动手实践的活动。例如,在开发“立春”节气的美术课程时,课题组教师了解到:在广西境内居住的侗族人民,立春节气都会安排祭祀萨岁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祭祀萨岁活动一般有迎春牛、贺春牛、闹春牛、祭春牛等仪式,人们把这些仪式统称为“舞春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本土的民风习俗和美术文化,课题组教师在校本课程中设计了《贴春牛图》活动。在开展这个活动前,教师要先带领学生读一读“舞春牛”的来历与“舞春牛”的故事。通过丰富生动的节气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然后再通过剪纸、版画、线描等形式指导学生绘制春牛图,教学效果会更理想。又如,春分时节,编排竖蛋比赛的游戏内容,很有生活乐趣,同时易于开展;立夏时节广西南宁气温已经很高了,阿奶阿爷们喜欢摇着蒲扇在树下乘凉,编写教材时设计手绘制作立夏蒲扇的活动,让学生在纸质蒲扇面上绘图,或者把蒲叶采摘下来晒干剪成圆形,再用彩色丝带缝制漂亮的扇边,由此完成手工蒲扇的制作。这样的活动材料容易准备,操作起来也不难;秋分时节,编排踏秋、寻秋、吟秋的内容,让学生采摘各色的树叶,制作成漂亮的书签,十分实用;冬至时节,编排南北方节气不同习俗的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在这些贴近生活的美术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本土节气文化的了解,还能不断提升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自身美术学科素养形成。
三、抓住儿童兴趣点引导探究
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可以说,教育的核心就是唤醒——唤醒儿童的兴趣,唤醒儿童探索的欲望,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对儿童来说,他们的兴趣点多在有趣好玩、容易实践、方便学习的活动。所以,教师在开发节气美术校本课程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着重选择突出当地资源特色、风俗习惯的内容和材料,紧紧抓住学生兴趣的“触点”,增强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广西的夏季比较炎热,吃西瓜是人们消暑的一个常用方式。所以,生活中学生经常能接触到西瓜,对西瓜并不陌生。课题组教师针对小暑节气,抓住学生熟悉并且爱吃的西瓜为题材,设计了一节《画西瓜》的课程,編制教材时配套了许多国画的西瓜作品,学生看到教材时,都惊叹这样浓墨重彩的西瓜好特别呀,到底是怎么画的呢。学生兴趣的“触点”被抓住了,他们跃跃欲试。这时,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国画的画法画西瓜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设计大暑节气《夏天真好玩》课程的时候,课题组教师着重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首先在教材上展示一些夏天常见的情景画作——吃西瓜、树下乘凉、捉萤火虫等,以此为引子引学生说出自己在夏天时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这一方面使教材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使课堂的容量得到扩充;另一方面,制造生活化的话题,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和探究的空间,拓展教材的内涵。
遵循以上三个方面的做法,南宁市上尧小学编制的节气美术课程教材——《绘声绘色的二十四节气》,深受全校师生的喜爱,且在教学中取得显著的效果,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同时推动了本土节气文化和艺术文化的传播,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得到提升,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作者简介:任月葵(1980— ),女,壮族,广西隆安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南宁市优秀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责编 黄健清)
【关键词】城中村小学 美术学科 校本课程 二十四节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145-02
南宁市上尧小学的生源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一直被称为城中村小学。学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且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欠佳,大部分家长迫于生活压力,每天早出晚归,没有将太多的精力放到孩子的教育上。另外,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高,这些原因导致上尧小学的发展相对缓慢。怎样才能加快学校的发展步伐?学校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后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的文化过程,也是一个民族在生存过程中不断创造的文化过程。学校可以带领学生传承、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并将此打造成学校特色,实现以特色促发展的目标。在这样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上尧小学立足实际,全体师生牢抓“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着眼点,开展校本课程建设。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物候、气象进行观测、探索的智慧结晶,是社会节气习俗、故事传说和诗词等文化的积淀,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以美术学科为例,阐述学校课题组教师利用二十四节气资源,建构具有本地节气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立足儿童视角突出学习主体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也是建构校本课程的基础。因此,学校开展美术学科的校本课程研究,需要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可用于编制教材的资源十分丰富,该如何抉择和使用呢?这就需要课题组教师进行细致的思考。
城中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假期里常常跟随父母回老家干农活,对某些时节的了解比城里的学生熟悉,开展节气课程探究,能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对大自然的未知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开展节气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也能吸引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课题组教师进行节气美术校本教材的设计时,应该立足于儿童的视角,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并且考虑儿童的长远发展。例如,在编制《绘声绘色的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时,课题组教师没有采用大量文字描述每个节气,而是使用极具童趣的插图,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介绍,这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看得轻松、容易明白。在配图阶段,课题组教师把教材配图的选择权还给学生,通过公开投票、绘画投稿等方式,收集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来编制校本教材,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儿童”。
歌曲和童谣是深受儿童喜爱的学习材料,所以在开发、设计节气美术课程时,课题组教师要尽量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节气歌谣、节气诗词、节气艺术作品等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在文学艺术的氛围中感受日常季节的变化,学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令知识。例如,在教材的第一课,编排了儿童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这首歌谣文字通俗易懂、节奏朗朗上口,学生学习后很快就能熟记于心,并且对二十四节气及其顺序有了清晰的了解。对惊蛰节气,编排了童谣:“雷敲敲,轰隆隆,敲醒睡觉小虫虫。小虫虫,乐坏了,争着抢着跑出门。又是唱,又是跳,大家见面闹哄哄。”对春分节气,编排了歌曲《二十四节气歌之春分》:“日月阴阳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春分到,蛋儿俏,竖起的鸡蛋多呀多奇妙。”对霜降节气,则编排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校本课程资源中,无论是童谣、歌曲,还是古诗,都契合了儿童趣味和儿童特点,是优秀、有效的学习材料。
二、贴近儿童生活便于实践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两个观点都把教育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强调教育要和生活融合,要寓教于生活,以推动儿童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课题组教师对儿童的生活展开调查研究,在编制节气美术教材时尽量贴合儿童的生活,并设计适宜儿童动手实践的活动。例如,在开发“立春”节气的美术课程时,课题组教师了解到:在广西境内居住的侗族人民,立春节气都会安排祭祀萨岁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祭祀萨岁活动一般有迎春牛、贺春牛、闹春牛、祭春牛等仪式,人们把这些仪式统称为“舞春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本土的民风习俗和美术文化,课题组教师在校本课程中设计了《贴春牛图》活动。在开展这个活动前,教师要先带领学生读一读“舞春牛”的来历与“舞春牛”的故事。通过丰富生动的节气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然后再通过剪纸、版画、线描等形式指导学生绘制春牛图,教学效果会更理想。又如,春分时节,编排竖蛋比赛的游戏内容,很有生活乐趣,同时易于开展;立夏时节广西南宁气温已经很高了,阿奶阿爷们喜欢摇着蒲扇在树下乘凉,编写教材时设计手绘制作立夏蒲扇的活动,让学生在纸质蒲扇面上绘图,或者把蒲叶采摘下来晒干剪成圆形,再用彩色丝带缝制漂亮的扇边,由此完成手工蒲扇的制作。这样的活动材料容易准备,操作起来也不难;秋分时节,编排踏秋、寻秋、吟秋的内容,让学生采摘各色的树叶,制作成漂亮的书签,十分实用;冬至时节,编排南北方节气不同习俗的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在这些贴近生活的美术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本土节气文化的了解,还能不断提升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自身美术学科素养形成。
三、抓住儿童兴趣点引导探究
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可以说,教育的核心就是唤醒——唤醒儿童的兴趣,唤醒儿童探索的欲望,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对儿童来说,他们的兴趣点多在有趣好玩、容易实践、方便学习的活动。所以,教师在开发节气美术校本课程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着重选择突出当地资源特色、风俗习惯的内容和材料,紧紧抓住学生兴趣的“触点”,增强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广西的夏季比较炎热,吃西瓜是人们消暑的一个常用方式。所以,生活中学生经常能接触到西瓜,对西瓜并不陌生。课题组教师针对小暑节气,抓住学生熟悉并且爱吃的西瓜为题材,设计了一节《画西瓜》的课程,編制教材时配套了许多国画的西瓜作品,学生看到教材时,都惊叹这样浓墨重彩的西瓜好特别呀,到底是怎么画的呢。学生兴趣的“触点”被抓住了,他们跃跃欲试。这时,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国画的画法画西瓜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设计大暑节气《夏天真好玩》课程的时候,课题组教师着重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首先在教材上展示一些夏天常见的情景画作——吃西瓜、树下乘凉、捉萤火虫等,以此为引子引学生说出自己在夏天时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这一方面使教材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使课堂的容量得到扩充;另一方面,制造生活化的话题,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和探究的空间,拓展教材的内涵。
遵循以上三个方面的做法,南宁市上尧小学编制的节气美术课程教材——《绘声绘色的二十四节气》,深受全校师生的喜爱,且在教学中取得显著的效果,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同时推动了本土节气文化和艺术文化的传播,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得到提升,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作者简介:任月葵(1980— ),女,壮族,广西隆安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南宁市优秀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