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与部分哲理视角下的《春之歌》分析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史上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运用的体裁都与该时期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从宏观角度而言,时代背景与音乐作品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从中观角度而言,音乐体裁与音乐要素也反应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关键词]节奏;旋律;和声;织体
  一切事物都是部分或者是要素构成的整体。整体不是由诸多部分和要素叠加之和,整体构成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部分的东西。部分的性质是整体赋予的,所以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部分是相对独立的部分个体,但是这些个体全都是在整体体系中的个体,即有个性的个体建立在共性整体的基础上。所以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非常的复杂,而且整体和部分的作用都是不可取代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实就是森林与树木、身体和手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曾说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这个似乎神秘而又有着辩证主义的命题反映了历史学家卡莱尔“唯有在整体中,部分才能得到真正的确认”的论证。下面笔者以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春之歌》为例进行阐述。
  一、宏观——背景介绍
  (一)时代背景
  政治上,19世纪战争几乎遍布了欧洲所有国家。法国大革命战争拉开了欧洲革命的序幕,社会结构面临着转型。贵族特权被取消,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权力,中产阶级崛起,无产阶级不断壮大。
  经济上,19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所有的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都为19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化上,面对18世纪启蒙运动追求民主自由思潮的幻灭以及19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诞生。19世纪时一个追求自由和个性的时代,所以文学思潮风起云涌。
  (二)作者的成长背景
  门德尔松于180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具有文化修养和钢琴造诣的教师。门德尔松在这样一个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的家庭中成长。
  门德尔松3岁就随父母搬迁至德国柏林生活,5岁开始接受正规和系统的教育。9岁开始登台进行钢琴演奏,10岁进行音乐创作。在文学泰斗歌德的帮助和影响下,他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20岁开始了他的旅行演出生涯,他的足迹遍布了欧洲许多城市,当然丰富的旅行生活也为优秀作品的构思提供了基础。
  二、中观——体裁选择
  (一)钢琴小品的选择
  19世纪欧洲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现状只能在内心深处寻找到一份心灵的净土。恩格斯曾说只有在用恰当的方式把精神内容表现于声音及其复杂组合这种感性因素时,音乐才能把自己提升为真正的艺术。他们不想借助文字的魅力而依赖音乐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所以必须寻找一种短小而且细腻的音乐体裁。 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改进了钢琴制造技术。这无疑为钢琴的演奏以及创作提供了基础。所以,钢琴小品无疑成为了大家思想和内心情感的承载体。
  (二)无词歌的选择
  无词歌是按照歌曲体裁和形式特点写成的一种小型器乐曲,常具有一个歌唱性的旋律,然后配以抒情歌唱性的伴奏音型。无词歌的首创者门德尔松从20岁开始了旅行演出的生涯。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写书信回家,而书信的内容是通过乐谱的形式展现各地区不同的景色或情感。门德尔松认为音乐的情感不需要用文字来表述,而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所以门德尔松创作的很多无词歌作品都是没有标题的。“音乐日记” 正是门德尔松情感表达的最好载体。
  三、微观——音乐要素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该曲是一首单三部曲式,共有90个小节。
  (二)旋律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乐句(1-8)采用级进和跳进结合进行展开。动力性的节奏推动音乐向前发展给人一种清新温和的感觉,仿佛在春天里伴随着和煦的阳光和缕缕清风,看到了万物生机勃勃、生气盎然的景象。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变化模仿,第一乐节相同,后面开始发生变化。音乐结束在主和弦上,非常的清新自然,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乐句采用下行旋律线条和级进、跳进结合的方式展开,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25小节至30小节感觉像一丝清风吹过身旁,但是31小节至35小节紧接着又迎来了一股清风。然而音乐并没有停止,36至39小节又连绵不断地展开, 40至43小节又展开一次。音乐就在这样连续不断中牵动着听者的心,感受到了春天清风拂面神清气爽的味道。中间通过四十六分音符连续不断地发展使音乐链接到了第三部分的反复。最终的结束部分也是采用主题材料展开,结束的前四小节跳进音阶式的进行携人进入美好的画卷,主和弦上结束全曲。
  (三)织体分析
  该曲织体比较单一,全曲基本上保持同一个织体形态。主要织体为一个八度音和连续三个音组成的前倚音进入到基本音(一个单音)组成的织体形态。第二部分除48和49小节的休止以及最后结尾部分采用的几个和弦基本都是统一的织体形态。中间声部一直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感觉如涓涓细流般连绵不断。
  (四)调性和声分析
  该曲的主调为A大调,第一部分在主调A大调上展开。第二部分27小节处开始转到主调的属调E大调, 35小节时由于#e的出现而游离至#f调,但是很快又转入到大调。刚到主和弦上又由于#a的出现进入到b小调,接着又转至关系大调D大调,最后才回到主调A大调上的。第三部分回归主调。
  第一部分特色和声是第七小节处通过一个重属三四和弦进入到属和弦然后连接到主和弦进入到第二乐句,最后第一部分在主和弦上结束。第二部分21小节的时候出现了属四六和弦,当然这是为音乐的下行进行做的铺垫。从23小节开始不断地出现重属和复属和弦的离调进行,并且不断出现大小调的交替发展。第三部分在58小节处出现重属五六和弦最后解决到属并结束于主和弦。
  整体和部分相辅相成互不可缺,部分的作用和影响就算再大也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的作用也不能得到彰显。音乐是社会中的音乐,必然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如果西方音乐史上各个时期都是西方音乐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子集。那么该时期中出现的作曲家、作品、体裁……都是这个时期内的一个部分。如果作曲家是一个整体,那么作曲家创作的体裁和作品必然是他的一部分。作品中出现的任何一个音乐要素,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主题、旋律、节奏、织体等等都属于作品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虽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非常复杂和微妙,但是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只有在整体中部分才能得到更好的确认。
  参考文献
  [1]林康义.系统中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J].哲学研究.1982,(02).
  [2]阳作华.“整体”与“部分”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现中的地位[J]. 哲学研究.1984,(1).
  [3]钱至美.论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与演奏特色及其教学意义[D].上海音乐学院,2009.
  [4]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蓝光喜
其他文献
通过聚焦在“集客”视角下我国电视台营销角色变化带来的营销思维创新,将“集客”营销的方法融入到媒体使用微信公众号进行营销的过程中,有助于传统媒体转变视角,进行更精准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和为学生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语感仅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当范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创设情境,读悟结合;读书实践,内外促进,从而形成良好语感。  [关键词]语感;诵读;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充分考虑汉语言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学生的思维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
<正>一、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是野生鸟类受困的常见情况之一。由于各种农药的毒性、摄入量、中毒途径及野鸟机体健康状况不同,因此中毒的表现及发病机理各异。多为
探讨郑州市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错畸形的相关性。对156例就诊的错畸形患儿采用视诊、问诊与口腔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患儿有无口腔不良习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口腔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和写作条件,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条件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学习。要利用网络条件去创设作文学习情景;用网络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制订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通过初读、精读、拓展练习等促进
期刊
随着新课堂的实施,小组学习方式也成为语文教学中最流行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小组学习中要注意:规则要健全,目标要明确,内容可自主选择,时间要充足,要全面评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