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创伤杂志》2016年主要刊文综述
【机 构】
:
400042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中华创伤杂志》编辑部,400042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中华创伤杂志》编辑部,400042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
【出 处】
:
中华创伤杂志
【发表日期】
:
2017年33期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KumaFix脊柱后路钉棒系统(KumaFix系统)和后路U型钉棒系统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1年7月收治的131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患者均满足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度评分(TLICS)≥5分,同时脊柱载荷分享评分(LSC)≥4分,且≤6分。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2例)采用KumaFix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伤椎经椎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胫骨平台三维形态学研究及其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计划的指导意义。方法将98例(男56例,女42例)正常成人胫骨平台(正常胫骨平台组)的多层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应用三维空间点、线、面三元素结合的测量模式对胫骨平台进行三维形态学分析,比较正常胫骨平台三维测量参数性别间差异。并以此测量方法评估30例(男15例,女15例)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组)的三维形
目的探讨早期全面手术(ETC)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5月— 2015年5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8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5.1±13.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伤7例。Tile分型:B型8例,C型1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按照ETC理论接受治疗,急诊联合多科室抢救生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病情平稳后均于24~48 h内行Ⅰ期
目的对比分析三维数字规划结合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技术与单纯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6年3月收治的19例采用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累及前柱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1~66岁,平均39.3岁。骨折按AO分型:A3型17例,B1型2例。根据术前是否应用三维数字规划分为三维数字规划结合导航组(A
目的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探讨不同弯棒角度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复位后稳定性及应力的影响。方法(1)选择30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胸腰段三维CT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对T11~L1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进行赋值,并建立T12骨折模型。加载T11~L1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根据双侧连接棒角度分为直棒模型组和预弯棒模型组(前凸15°~25°)。在T11上终板施加400 N的压力模拟上身重力,同时施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