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凝固的破碎之梦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yy1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如灯塔,置于黑暗或光明,都为指向光明。
  阎连科的短篇小说新作《纯真男孩的巴别塔》于2020年发表于《天涯》杂志。这是一个沉痛的故事。作者写了男孩全部的善,因欲而起的唯一的恶,写了他人全部赤裸在表的欲望对以男孩为代表的弱者所构建的破坏性冲击。
  一、隐于全篇的隐喻
  遵循一般的阅读顺序,从上至下卒读,发现此篇三个隐喻的顺序是:末段“Dad、Mom, I love you”;创作时间“2020年5月20日”;恍悟标题“纯真男孩的巴别塔”。
  (一)Dad、Mom, I love you——语言当选择表达美好
  由小说对生活的还原情态来看,故事背景应该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拥有或否,眼界拓宽或未,人的欲望总是恒定不变的,我们并未因漫长的文明而缺少滋生或改变哪一种欲望。主人公悲哀说出那句对父母的英文告白,是对世界单薄而决绝的反驳。掌握一种语言以丰富表达美好的手段,是主人公苍白的心愿。事实上,有人掌握了一样武器就用来宣泄恶。周围有恶,他受到了污染,他心中有恶,自伤、伤人。由语言拓宽至其他事物,科技、权力、名气,总有人正确运用,总有人造其害。
  (二)2020年5月20日——爱的节日,爱得沉重
  近年来人们乐过数字节日,数字节日也是商业节日,商家让利于民,狂欢最终各取所需。多一个消费机会,多一个表达机会。爱欲能转换为恨,“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而爱不会。爱是升华了的情感。我们在与文明携手前进时总掩藏本能,那些爱来爱去的多数情况体现的是自然吸引的动物性,很少深入灵魂,很少人自觉超脱,我们表面抗拒其实投诚于本能。这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日子,写这样一篇小说当然不是送来如酒温风,而是要冻结世人的部分麻木,好让人活着清醒。
  在这篇小说里,少男少女只相隔几岁,初入中学的主人公,高年级的哥和姐,有的已谈过恋爱,有的正渴望着。情欲萌芽时,谁分得清是爱还是欲?谁意料欲会伤人?那时候只晓得一股脑儿往里钻。外界爱的绚烂刺激到了他这份情念,像幼笋落春雨,一夜间生长。
  (三)巴别塔——欲望凝固的雕像
  别怪男孩太理想,人类也曾理想过。上帝以彩虹为承诺,人们却不能再交与信任,于是联合铸造巴别塔,正通天之际,触怒上帝,从此人类有了沟通的第一道屏障——语言。主人公不懂字条上的英语,恶念以语言为外衣包裹了自己,欲望以朦胧为诱饵左右了男孩,男孩开始筑梦。这个梦大致是历经浪漫主义的种种奇遇,最终得到现实主义的答复,他是被爱的,和其他人一样是被爱的春光抚摸到的幸运儿。恰好相反的一句话,很可能不是针对他由青春年少的自然而然混搭少许自作多情,他的意识断裂一般,犹如一个气急败坏的人摧毁不争气的作品,他毁掉了真相。
  欲望还是那么牢固地矗立着,以一种雕塑的形态。
  二、荒于真实的荒诞
  (一)动机荒诞
  不同于作者的其他作品,这篇小说的荒诞不在语言和形式,而在内容。
  别人大多有字条,优秀的他觉得自己也应该有。一张字条一个谜,一厢情愿而已,选择题都不做,直接判断题。为一个字条步行来回超过四十里路。只有欲望才能让人这么勇猛。
  没有环境人物的特性,没有层层铺垫,这个动机会缺少真实而不成立。八九十年代的乡村青少年性别意识、恋爱冲动不大能通过健康咨询室、优秀文艺作品等方式得到疏导,不疏则堵,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一场男女之情的“小灾难”便是写照。“校园墙”是一个被部分学生认可的发泄出口,调侃什么的都有,有的无伤大雅,有的过火。男孩以为校园墙的世界就是一切。他要是明白优秀不代表他会被丘比特捉弄,优秀也可以独善其身就好了。同《少年维特之烦恼》《麦田的守望者》《时生》等作品呈现出的样貌,青少年的世界激动而忧伤。他们代表最青春,也思考终极,前途清晰迷茫,自信敏感,优点缺点并存。这是人成长和多变的一个时期。恰好村里面唯一的大学生外语学的是俄语,字条之谜一时未解,遇到挫折的欲望发挥得更肆意了。
  (二)结果荒诞
  一路都是铺垫。人物形象塑造上,所有善为一个恶做铺垫。主人公是个圆形人物,他有青春期的孤单、彷徨、躁动,优生的骄傲,男生的腼腆,乡村男孩对乡村环境的熟悉,保护弱小动物的善意。他并不是反社会人格的一个例子。他是我们生活中可遇见的人,他有些方面是我们自己。邻家男孩的形象与尔后的少年罪犯形成对比,是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反跌,是小说主题表现的一锤定音。在寻找答案的路途上,经历本地遇挫,长途跋涉,辗转找人,物物交易,每一次故事按下暂停键都预示着不可遏制地滑向文末悲剧。铺垫的累积赢来了高潮的强度。荒诞那一刻距真实最近。
  欲望形成了动机和结果,二者又昭示了欲望的强烈和失控。这既是个体的悲哀,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悲哀。
  三、风于世界的风格
  (一)神实主义的提纯做法
  作品的意义对读者在于启发,对历史在于丰富,对创作者而言在借鉴。阎连科作品呈现的风格被称为“神实主义”。据解释,其包含非真实与真实。那么“神”的部分对应的是“非真实”,“实”对应的是“真实”。用非真实写真实,是对现实主义的推进。这种做法可叫作“提纯”。
  用非真实去展现真实,真实于是刻骨。浪漫主义也可以用非理想去展现理想,从而让理想更崇高。前者让人思:我一定不可以做得那么过。后者讓人决定稍微多做。恶得到收敛,善得到发扬。
  (二)传承与创作
  阎连科作品本质是扎实的现实主义,兼收各种古典现代技巧,未将自己归于任何一个现代流派,同时独创了一种风格。面对传统和新潮,怎样选取内化,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关键是眼光。
  他从传统中拿了什么?传承古典小说中对语言锤炼的重视,能三言两语勾勒出描摹对象,基本功过关且出色。如此篇小说中的这段描述,动词、量词的准确使用再现了生活场景。
  “告示墙下的同学渐少后,在星点秒刻间,只有他孤丁一人时,纵身一跃跳,把那张红纸急速揭下来,对折两下装进书包。”
  正如他自己所说,地域性特色是一种复古。他的小说是从家乡生长出的一种风情。仅举语言一例。词汇方面,从河南方言里吸收不少有表现力的词,体现由地方孕育且能获公认的审美发现,如“红浆浆一场亮丽着”中的“红浆浆”,又如“青剌冷冷的尖叫声”中的“青剌”,句式较短,音韵铿锵,婉转而粗犷,可能和他喜欢的豫剧有关。
  他的现实主义符合中国文学传统对现实的重视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创作主流。他的关怀比寻常前行了多步。不管是大胆写边缘题材,还是在非真实的部分对真实做逼真的揣测都是对现实极高的一种关注。
  同他在《阎连科的文学讲堂·十九世纪卷》中所说,19世纪小说重写什么,“写我,取悦我,思我所思”是创作准绳,中国古典小说重情节,以及会讲故事这些特点他也继承了。《纯真男孩的巴别塔》一文,基本是按照起承转合来行文的,也可以说是按照矛盾冲突的形成,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四步走行文的,区别于意识流小说、运用蒙太奇技巧的小说,也不同于人物形象稍显单薄、象征性的沈从文小说以及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它具备传统小说结构明晰、趣味性强的特点。
  当一切喧嚣浮华都冷却,世上只有雌雄两种性别,文学只有浪漫、现实两个分支,一个指向主观,一个指向客观,其他一切都是变化的形态,沉淀下来都是技巧。流行什么就运用什么,叫追逐;流行什么,视而不见,叫盲目;已有什么而不承袭,是浪费。
  神实主义是一种流派吗?如果别人追随他,那就是流派。如果别人只是从他那里得到启示,那就是一种风格。现在没有,以后有人追随,那么遥相呼应,也是一种流派。受到启示的人,开创另一种风格,研究者把他们合起来,又是流派。
  这话说得像寓言。
其他文献
在村子里走走  不小心就會被一滴眼泪砸伤  我拾起眼泪碎片  一片一片细细研读  或慢慢品味  背后的陈年故事  里面的人生百味  会使铁石变软  使金刚变柔  一颗常人之心  在演绎冰与火的淬炼  在这里 眼泪教会我  善良 正直 公平  和善待人生
摘 要:人性的超越与升华是通过自我救赎实现的,本文通过分析影片《七磅》中的蒂姆与《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探寻他们从平民到英雄之路上,灵魂得以救赎人性得以超越的非凡之力。  关键词:救赎;人性;超越  作者简介:赵莹(1981.7-),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西安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
摘 要:隐喻是诗歌中一种必不可少的一种修辞手段,诗人使用隐喻,往往可以把一首看起来很普通的诗句,化腐朽为神奇。诗人一方面将内心的感受图像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诗歌变得清晰、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内在涵义;另一方面,使诗变得意义深刻,更具可读性。本文尝试运用George,Lakoff 等学者的认知理论,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与概念隐喻的关系,进而说明隐喻在
摘 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海外华文文学已走过了近四十个年头,从海外华人表达个人、群体在异乡“流动性”心理状态和感情的一种文字载体逐步发展成一门新兴学科。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双重属性是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切入点,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应是该学科的价值所在。本文以虹影为例,通过对《饥饿的女儿》叙事艺术的解析,探讨海外华人作家怎么实现作品文学本位上的艺术价值和社会
摘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用百年的历史变迁记录一个民族的变化的小说。通过小说我们深刻的感受这个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他们在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走进现代文明社会,同时看到作者在表现鄂温克族人的百年历程与生命体验中, 带给人们的仍是对生活与生命的清醇滋味,体现了作者对这个民族的深深眷恋之情。迟子建是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编制历史的舞台,小说中充满着对自然,对国家对民族,对亲人的深深爱恋。  关键词:中国长
摘 要:威廉·狄恩·豪威尔斯的代表作《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通过对有闲阶级炫耀性休闲与炫耀性消费的描写,隐含了有闲阶级对小中产阶级的支配。在炫耀性休闲与炫耀性消费中,有闲阶级虽然成功地维持了自身的社会地位,但是失去了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有闲阶级;炫耀性休闲;炫耀性消费  作者简介:杜伊,女,湖南湘乡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摘 要:小说《绿山墙的安妮》问世后,不仅在儿童甚至在成人中也颇受追捧,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语言简单朴实,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另一方面是因为作家蒙哥马利在她的创作中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我们很熟悉的一些场景,这使得我们可以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对《绿山墙的安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找出它与早期小说之间的联系,为日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绿山墙的安妮》;神话原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
登高寻秀色,峭壁探長空。  古院题青史,幽林泻玉虹。  斟来丹露酒,抚过紫云桐。  饮醉山中客,临屏步李公。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婆婆”和“媳妇”作为两个独立名词,只有“家”才能将其联结起来。进入二十世纪,随着“人”的发现以及独立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婆媳关系逐渐成为现代作家关注的焦点,《屋顶下》的本德婆婆和阿芝嫂因经济观念不同引发婆媳矛盾,阿芝嫂出门打工;《寒夜》中汪母和曾树生因两者价值观念不同引发婆媳矛盾,曾树生外调工作;阿芝嫂和曾树生的“离家”都是女性意识的不断
莲舟藕塘,叶动蛙藏。  鸳鸯相对浴红装,醉游人寸肠。  池光岸柳长凝望,旧游亭榭添惆悵。  别来烟雨几昏黄。又何时共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