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新一代的高技术人员的责任,还要承担培养新一代有文化、具有世界眼光、视野开阔及着眼世界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还要引导学生在接受、学习一门外语的同时,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使学生在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大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更有效地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新一代的大学生应当站在文化的前沿, 站在时代的前沿, 时刻保持其对文化的先觉性;“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当代大学生应勇于并主动承担起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之糟粕。而使新一代的大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对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当代高校教师的肩上。高校英语教师要深入思考如何在英语教学上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提高其文化自觉与自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第一,阐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第二,阐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第三,阐述在外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含义
对于“文化自觉”的诠释纵说纷纭, 而大多都偏重于从学理的层面解释,把“文化自觉”限于“大学之道”, 而对其实践的层面有失重视, 这就容易导致忽视其本身具有的提升全社会文化自觉精神内涵的功能, 也就是说“文化自觉”所追求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止于至善”, 而要更加深入, 更加具体的“明明德”、“新民”。而“新民”则是“文化自觉”的目的所在。在此所要强调的是个人的文化自觉,对于整个文化建设的意义。个人的“文化自觉”, 从其自身来说是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的所觉所感, 从民族的角度来说则是对其民族文化的深切关怀和科学把握。正如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所指:文化也是有层次的。最外围的,是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是制度文化;处在中心的, 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格。
所以,对文化的自觉从某一层面来讲其目的就是塑造人格,是人格的一种自觉。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则是一国精神之所在。由上所述,“文化自觉”可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 “文化自觉”是个人的一种自知之明,如费孝通所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其二,“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的过程及其发展的特质和趋势的理性把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除此之外, 它也是以本民族为基点对多民族文化关系的一种理性的把握;其三,文化自觉的目的是要形成人格自觉,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自觉”所形成的民族灵魂正是一个民族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文化自信”各家阐述基本相同。“文化自信”是对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的高度认同, 不盲目屈从其他民族文化。本文强调的是“文化自信”,并不是鼓吹唯我独尊的“一元文化”,是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在进行合理的对比和比较之后, 得出理性的结论,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 对本族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从而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最终达到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我国外语教学已经开始注意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外语教师特别是高校外语教师对文化教学更加关注, 这无一不是因为语言与文化是一种全息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对于大多说学生而言,特别是对理论基础不强的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语言还只是停留在其工具性上。
语言学家所定义的文化是:文化包括行为模式和指导行为的模式。模式不论外现或内含,皆由后天学习而得,学习则通过人工构造的符号系统。 可见:语言皆是所谓“人工构造的符号系统”,换句话说,文化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学习的, 语言是文化的必然产物, 对于语言的理解受限于对于文化的认识, 而对于文化的理解也受语言的限制,即语言和文化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是互为结果的。语言是一把人类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是一种文化模型。从对语言的分析中,得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真谛是可能的;反过来,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不同是合理的, 而这一观点正是英语教师们得以在英语教学中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文化, 更深入地通过语言的学习去探索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气质和灵魂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在以上理论的支持下, 有意识地将所感所得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 在做翻译时,遵循两个语言系统的不同,使学生更加注重英语的“形合为基”和中文的“形散而神聚”,即重“意合为上”。注重对学生地道的英文表达的积累而不是单纯的单词积累, 重点解说英文的习惯搭配和词句应用范围而不是简单的词对词的机械翻译。在语法讲解中不再以英语语法为主, 努力使学生找出英文和中文异同,而是使学生认识到中英两种语言是分属于两套系统, 不断提醒学生不要企图在中文的结构中找出英文的影子, 更不要拿英语的语法系统来解释中文。
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皆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觉醒不够,自信不足。外语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学会区分两种语言,发现两种文化的不同。只有认识到不同,才可以进一步谈对自己文化理性的觉醒和认同, 才有能力对他国文化进行鉴别和汲取。
【参考文献】
[1]钱冠连.语言:最后的家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钱冠连.语言全息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费孝通.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新一代的高技术人员的责任,还要承担培养新一代有文化、具有世界眼光、视野开阔及着眼世界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还要引导学生在接受、学习一门外语的同时,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使学生在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大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更有效地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新一代的大学生应当站在文化的前沿, 站在时代的前沿, 时刻保持其对文化的先觉性;“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当代大学生应勇于并主动承担起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之糟粕。而使新一代的大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对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当代高校教师的肩上。高校英语教师要深入思考如何在英语教学上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提高其文化自觉与自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第一,阐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第二,阐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第三,阐述在外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含义
对于“文化自觉”的诠释纵说纷纭, 而大多都偏重于从学理的层面解释,把“文化自觉”限于“大学之道”, 而对其实践的层面有失重视, 这就容易导致忽视其本身具有的提升全社会文化自觉精神内涵的功能, 也就是说“文化自觉”所追求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止于至善”, 而要更加深入, 更加具体的“明明德”、“新民”。而“新民”则是“文化自觉”的目的所在。在此所要强调的是个人的文化自觉,对于整个文化建设的意义。个人的“文化自觉”, 从其自身来说是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的所觉所感, 从民族的角度来说则是对其民族文化的深切关怀和科学把握。正如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所指:文化也是有层次的。最外围的,是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是制度文化;处在中心的, 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格。
所以,对文化的自觉从某一层面来讲其目的就是塑造人格,是人格的一种自觉。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则是一国精神之所在。由上所述,“文化自觉”可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 “文化自觉”是个人的一种自知之明,如费孝通所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其二,“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的过程及其发展的特质和趋势的理性把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除此之外, 它也是以本民族为基点对多民族文化关系的一种理性的把握;其三,文化自觉的目的是要形成人格自觉,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自觉”所形成的民族灵魂正是一个民族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文化自信”各家阐述基本相同。“文化自信”是对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的高度认同, 不盲目屈从其他民族文化。本文强调的是“文化自信”,并不是鼓吹唯我独尊的“一元文化”,是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在进行合理的对比和比较之后, 得出理性的结论,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 对本族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从而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最终达到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我国外语教学已经开始注意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外语教师特别是高校外语教师对文化教学更加关注, 这无一不是因为语言与文化是一种全息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对于大多说学生而言,特别是对理论基础不强的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语言还只是停留在其工具性上。
语言学家所定义的文化是:文化包括行为模式和指导行为的模式。模式不论外现或内含,皆由后天学习而得,学习则通过人工构造的符号系统。 可见:语言皆是所谓“人工构造的符号系统”,换句话说,文化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学习的, 语言是文化的必然产物, 对于语言的理解受限于对于文化的认识, 而对于文化的理解也受语言的限制,即语言和文化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是互为结果的。语言是一把人类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是一种文化模型。从对语言的分析中,得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真谛是可能的;反过来,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不同是合理的, 而这一观点正是英语教师们得以在英语教学中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文化, 更深入地通过语言的学习去探索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气质和灵魂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在以上理论的支持下, 有意识地将所感所得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 在做翻译时,遵循两个语言系统的不同,使学生更加注重英语的“形合为基”和中文的“形散而神聚”,即重“意合为上”。注重对学生地道的英文表达的积累而不是单纯的单词积累, 重点解说英文的习惯搭配和词句应用范围而不是简单的词对词的机械翻译。在语法讲解中不再以英语语法为主, 努力使学生找出英文和中文异同,而是使学生认识到中英两种语言是分属于两套系统, 不断提醒学生不要企图在中文的结构中找出英文的影子, 更不要拿英语的语法系统来解释中文。
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皆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觉醒不够,自信不足。外语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学会区分两种语言,发现两种文化的不同。只有认识到不同,才可以进一步谈对自己文化理性的觉醒和认同, 才有能力对他国文化进行鉴别和汲取。
【参考文献】
[1]钱冠连.语言:最后的家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钱冠连.语言全息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费孝通.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