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能力。数学的教学中却少不了学生对“数”的概念的学习,先认识数字,再熟悉数字之间的计算,教师要将数字与计算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数字是计算的基础,计算是对数字的合理运用,学生获得了“数”的概念,通过教师的引导,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组成与分解,这个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动态,使学生在计算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动作、语言、思维几部分密切结合起来。思维的力量大于知识,真正理解算法与算理比能够掌握计算方法更加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有效策略;课堂训练;心酸锻炼;检验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使得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我们始终在强调计算教学要有更多的趣味性,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堂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与检验者,所以不能再依赖以往的填鸭式方法让学生完全服从教师地思路,要尽可能地将最大限度的课堂自由还给学生,在学生踏入一种不太正确的运算途径时,要及时纠正,不能一味地任由学生去出错。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进行了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学生的数学计算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重视课堂计算训练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计算训练,既要有趣,又要有效。小学生整处在一个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的阶段,同时也是待发掘的潜力最大的时期,学生在明确教学进度的同时要制定更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课堂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课堂练习既是对创新意识的培训,也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整体性。然而,学生的计算水平不同,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目标,以达到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1~5以内的加减法”与“6~10以内的加减法”时,这两节内容是最基本的计算,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我选择借助计数棒来辅助教学。通过计数棒的减少与增加 可以间接性地更加明确的展示出计算过程,学生这样理解起来更加直观与方便。在教师的讲解部分结束之后,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用我所讲述的方法对一些习题进行计算,五分钟讨论时间后,每小组派代表来挑战,最后计算快且准确率高的小组获胜,优胜组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励。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兴趣,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来提高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关注。
二、锻炼学生心算估算
很多教师明确心算与估算的重要性,但还是对学生的笔算更加看重,导致学生也有一种只需要掌握笔算就可以的意识。这无形之间加大了计算的难度,哲学中讲到,存在即合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心算、口算、估算的重视,估算与心算并不是作用不大的可有可无的计算方法,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会简化計算过程与问题的解决。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估算比笔算的精准数据更加重要。在教材中,对于估算意识的培养是逐步的,连贯的。教师同时也要重视学生除笔算之外其他计算方法能力的培养,间接地拓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科素养。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估算相关内容的教学,很多教师将这部分内容省略甚至是跳过,这是一种并不正确的行为。在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进行中,已经出现过估算的简单概念,而随着我们所接触的数据更加复杂,我们对于估算的需要更加迫切。估算的最明确的体现就是在统计中,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组数据,引入一个实际的统计问题,比如:小明第一周收集了191个矿泉水瓶,第二周收集了219个水瓶,那他这两周一共大约收集了多少个呢?“大约”的出现,就是一个估算的信号,学生可以将191近似为190,219近似为220,这样就可以得出大约有210个水瓶。
三、培养学生检验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课后作业自我的检验意识薄弱,很多时候都是学生做作业,家长检查或者学生写作业,教师进行批改。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模式下,会弱化学生的自检意识,使学生认为自己的使命只是做完习题就可以。同时,家长与教师的时间也很宝贵,检查作业会占有家长工作与教师备课的时间。很多家长对于这种方式也持不认同的意见。所以,培养学生的检验意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学生通过“练习——检验——改进”的模式,可以逐渐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主观能动性与自我纠正意识。检验意识的形成,不止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实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一定要规范解题步骤。学生在做题时,严格按照解题步骤操作,思路的指引性使得学生在解题的同时也在自检,同时,清晰的思路也方便教师的纠错。在平时的练习中,我通常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草稿另附一张纸,要按照题号写清楚运算过程,学生在计算结束后要将结果反带回去,检验的过程也要得到体现,如果检验发现结果与条件不符,可以通过草稿纸上的计算过程判断自己的错误所在之处。学生只有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才能够对问题进行改正。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畏惧错误,要学会在错误之中发现问题。检验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了准确率,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低级错误的发生,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是一个较为基础性的学科,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科优点,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可以影响计算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与计算习惯的培养,遇到数字时要沉着、冷静,首先判断应该采用哪种计算方法,不要盲目解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能力,在生活中,小到去超市采购,达到航天事业的一些数据分析,都离不开计算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大都天马行空,每一个人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梦想,这些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小学计算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自己梦想接轨的第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感性,从而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蓝艺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6(06)
[2] 赵春玲.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有效策略;课堂训练;心酸锻炼;检验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使得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我们始终在强调计算教学要有更多的趣味性,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堂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与检验者,所以不能再依赖以往的填鸭式方法让学生完全服从教师地思路,要尽可能地将最大限度的课堂自由还给学生,在学生踏入一种不太正确的运算途径时,要及时纠正,不能一味地任由学生去出错。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进行了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学生的数学计算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重视课堂计算训练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计算训练,既要有趣,又要有效。小学生整处在一个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的阶段,同时也是待发掘的潜力最大的时期,学生在明确教学进度的同时要制定更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课堂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课堂练习既是对创新意识的培训,也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整体性。然而,学生的计算水平不同,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目标,以达到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1~5以内的加减法”与“6~10以内的加减法”时,这两节内容是最基本的计算,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我选择借助计数棒来辅助教学。通过计数棒的减少与增加 可以间接性地更加明确的展示出计算过程,学生这样理解起来更加直观与方便。在教师的讲解部分结束之后,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用我所讲述的方法对一些习题进行计算,五分钟讨论时间后,每小组派代表来挑战,最后计算快且准确率高的小组获胜,优胜组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励。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兴趣,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来提高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关注。
二、锻炼学生心算估算
很多教师明确心算与估算的重要性,但还是对学生的笔算更加看重,导致学生也有一种只需要掌握笔算就可以的意识。这无形之间加大了计算的难度,哲学中讲到,存在即合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心算、口算、估算的重视,估算与心算并不是作用不大的可有可无的计算方法,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会简化計算过程与问题的解决。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估算比笔算的精准数据更加重要。在教材中,对于估算意识的培养是逐步的,连贯的。教师同时也要重视学生除笔算之外其他计算方法能力的培养,间接地拓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科素养。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估算相关内容的教学,很多教师将这部分内容省略甚至是跳过,这是一种并不正确的行为。在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进行中,已经出现过估算的简单概念,而随着我们所接触的数据更加复杂,我们对于估算的需要更加迫切。估算的最明确的体现就是在统计中,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组数据,引入一个实际的统计问题,比如:小明第一周收集了191个矿泉水瓶,第二周收集了219个水瓶,那他这两周一共大约收集了多少个呢?“大约”的出现,就是一个估算的信号,学生可以将191近似为190,219近似为220,这样就可以得出大约有210个水瓶。
三、培养学生检验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课后作业自我的检验意识薄弱,很多时候都是学生做作业,家长检查或者学生写作业,教师进行批改。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模式下,会弱化学生的自检意识,使学生认为自己的使命只是做完习题就可以。同时,家长与教师的时间也很宝贵,检查作业会占有家长工作与教师备课的时间。很多家长对于这种方式也持不认同的意见。所以,培养学生的检验意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学生通过“练习——检验——改进”的模式,可以逐渐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主观能动性与自我纠正意识。检验意识的形成,不止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实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一定要规范解题步骤。学生在做题时,严格按照解题步骤操作,思路的指引性使得学生在解题的同时也在自检,同时,清晰的思路也方便教师的纠错。在平时的练习中,我通常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草稿另附一张纸,要按照题号写清楚运算过程,学生在计算结束后要将结果反带回去,检验的过程也要得到体现,如果检验发现结果与条件不符,可以通过草稿纸上的计算过程判断自己的错误所在之处。学生只有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才能够对问题进行改正。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畏惧错误,要学会在错误之中发现问题。检验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了准确率,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低级错误的发生,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是一个较为基础性的学科,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科优点,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可以影响计算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与计算习惯的培养,遇到数字时要沉着、冷静,首先判断应该采用哪种计算方法,不要盲目解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能力,在生活中,小到去超市采购,达到航天事业的一些数据分析,都离不开计算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大都天马行空,每一个人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梦想,这些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小学计算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自己梦想接轨的第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感性,从而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蓝艺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6(06)
[2] 赵春玲.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