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2年,著名犹太精神病学和神经学专家维克多·弗兰克,与父母、妻子一起被纳粹逮捕并押送至集中营。3年后,他被解救时,孕妻和家人已不在人世。1946年,僅用9天时间,他把这段经历与思考结集出书,取名《生命的意义》。
在这本百万畅销书中,弗兰克总结了生与死之间的差异,那就是生命的意义。这种顿悟来自他学生时期的迷惑。高中时,科学老师说:“生命的进程就像是燃烧,不过是一个不断氧化的过程而已。”他当时反驳,“倘若如此,生命的意义何在?”
集中营那段非人的日子让弗兰克有所感悟,就算生存环境多骇人,如果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存适应力会大大提高。“在这里,从一个人最宝贵的生命到一件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一切都可被轻易夺走。我们只被保留了人性中最后一点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已给定的环境下,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弗兰克帮助过集中营两名想要自杀的囚犯。“我必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仍被某些人所期望,仍有一个值得等待的未来。”他说:“每一个个体通过自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来对彼此进行区分。这两个特性,将每个人生存的意义同创造性的工作和人性之爱联系起来。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无可取代时,就会意识到所背负的责任,并将责任发扬光大;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需要接受他人的温情,需要完成未竟的事业,就永远不会放弃生命。他有了生存的意义,就能坦然面对前方的任何挑战。”
《生命的意义》的精华内容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苦难价值的体会,对超越自我之责任的承担。“每个人被不断催促着去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只会伴随着某些东西款款而来,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变得幸福’的理由。”
西方心理学专业教材《积极心理学》有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具有追求和充满意义的生活方式会提升个人的幸福水平和生活满意程度,并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恢复力,提升自尊,减少忧郁。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反而不幸福。
心理学家对18岁—78岁之间的400多名美国人进行了为时一个月的调查,通过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和对生命意义的看法,以及压力水平、消费习惯、是否有孩子等变量的分析后发现:幸福的生活,“得到”更多;充满意义的生活,“给予”更多。“那些不追求生命的意义,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相对浅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这种生活中,个人的各种欲望和需求总能被轻易满足,总是逃避困难和负担。”
研究者发现,幸福的生活意味着感觉良好。生活安逸,身体健康,丰衣足食。一旦囊中羞涩,幸福感就会下降。这种幸福被定义为少有压力和烦恼的生活,金钱对其影响很大。一味追求这种幸福生活的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私,他们只“得到”不“给予”。自然界中,人并不是唯一会感到幸福的物种,动物在欲望满足后,也会感到幸福。
“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只有得了好处才会幸福。但追求生命意义的人,会在给予他人时享受愉悦。”凯瑟琳·沃斯,这项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如是说。追求生命意义的人早已超越了自我,他们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人。“纯粹地追求幸福,意味着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
这项研究的领导者、佛罗里达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伊·包麦斯特认为,追求幸福并不能将人从动物中区分出来,这是生物本能而已。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就是“用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务一个超越自身的东西。”生活更有意义的人会主动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他们以自身幸福为代价,投入到高于自我的事业中。他们或许会有更多烦恼、更高压力与更多焦虑,但活得更有意义。
研究者发现,生命的意义不仅超越自我,也超越时空。幸福只存在于此时此刻,会像其他情感一般转瞬即逝。而生命的意义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持久性。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在《生命的意义》中说:“如果生命有意义,那么所经历的痛苦也一定有意义。”回顾他的生活,尤其是集中营那段,会发现强调追求意义的生活和追求幸福的生活有多么不同。
进集中营前,弗兰克在世界精神病研究领域已声名远扬。16岁时,他与弗洛伊德通信,得到对方认同。医学院就读时,他建立了青少年自杀预防中心,研究了一套“存在心理分析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独特意义,以战胜抑郁,实现幸福。
二战期间,弗兰克担任维也纳某医院神经疾病学主任医生,冒着生命危险为精神病患者伪造诊断报告,逃避纳粹对精神病患者实施的安乐死屠杀。1941年,纳粹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包围,最初目标为犹太老人,他的父母被带走只是时间问题。当时,新婚的他事业正冉冉升起,他想逃往安全的美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便成功申请了前往美国的签证。
作家安娜这样描述:弗兰克感到心烦意乱,他不断问自己:“难道就这样抛下父母吗?任由命运的安排吗?我的责任何在?”也许是天意,回家后,他发现桌上放着一块大理石。父亲告诉他,石头来自被纳粹拆毁的犹太教堂。石上刻着圣经十诫中的一戒:当孝敬父母。他当即决定,要留在这里。他选择了放弃个人追求,服务家庭。进集中营后,又服务被关押的囚犯们。
弗兰克说:“人类生存于世,总会向某个方向前进。但一个人的行动更多地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也许是为了追寻某种意义,也许是为了遇见某个人。一个人愈忘我——为了所爱之人、所爱之物燃烧自己——那个人才愈加是一个真正的人。” 【责编/吴言】
在这本百万畅销书中,弗兰克总结了生与死之间的差异,那就是生命的意义。这种顿悟来自他学生时期的迷惑。高中时,科学老师说:“生命的进程就像是燃烧,不过是一个不断氧化的过程而已。”他当时反驳,“倘若如此,生命的意义何在?”
集中营那段非人的日子让弗兰克有所感悟,就算生存环境多骇人,如果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存适应力会大大提高。“在这里,从一个人最宝贵的生命到一件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一切都可被轻易夺走。我们只被保留了人性中最后一点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已给定的环境下,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弗兰克帮助过集中营两名想要自杀的囚犯。“我必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仍被某些人所期望,仍有一个值得等待的未来。”他说:“每一个个体通过自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来对彼此进行区分。这两个特性,将每个人生存的意义同创造性的工作和人性之爱联系起来。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无可取代时,就会意识到所背负的责任,并将责任发扬光大;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需要接受他人的温情,需要完成未竟的事业,就永远不会放弃生命。他有了生存的意义,就能坦然面对前方的任何挑战。”
《生命的意义》的精华内容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苦难价值的体会,对超越自我之责任的承担。“每个人被不断催促着去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只会伴随着某些东西款款而来,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变得幸福’的理由。”
对幸福的过度追求,阻挠了它的降临
西方心理学专业教材《积极心理学》有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具有追求和充满意义的生活方式会提升个人的幸福水平和生活满意程度,并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恢复力,提升自尊,减少忧郁。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反而不幸福。
心理学家对18岁—78岁之间的400多名美国人进行了为时一个月的调查,通过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和对生命意义的看法,以及压力水平、消费习惯、是否有孩子等变量的分析后发现:幸福的生活,“得到”更多;充满意义的生活,“给予”更多。“那些不追求生命的意义,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相对浅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这种生活中,个人的各种欲望和需求总能被轻易满足,总是逃避困难和负担。”
研究者发现,幸福的生活意味着感觉良好。生活安逸,身体健康,丰衣足食。一旦囊中羞涩,幸福感就会下降。这种幸福被定义为少有压力和烦恼的生活,金钱对其影响很大。一味追求这种幸福生活的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私,他们只“得到”不“给予”。自然界中,人并不是唯一会感到幸福的物种,动物在欲望满足后,也会感到幸福。
“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只有得了好处才会幸福。但追求生命意义的人,会在给予他人时享受愉悦。”凯瑟琳·沃斯,这项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如是说。追求生命意义的人早已超越了自我,他们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人。“纯粹地追求幸福,意味着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
这项研究的领导者、佛罗里达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伊·包麦斯特认为,追求幸福并不能将人从动物中区分出来,这是生物本能而已。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就是“用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务一个超越自身的东西。”生活更有意义的人会主动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他们以自身幸福为代价,投入到高于自我的事业中。他们或许会有更多烦恼、更高压力与更多焦虑,但活得更有意义。
研究者发现,生命的意义不仅超越自我,也超越时空。幸福只存在于此时此刻,会像其他情感一般转瞬即逝。而生命的意义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持久性。生命的意义
在于多“给予”少“索取”
弗兰克在《生命的意义》中说:“如果生命有意义,那么所经历的痛苦也一定有意义。”回顾他的生活,尤其是集中营那段,会发现强调追求意义的生活和追求幸福的生活有多么不同。
进集中营前,弗兰克在世界精神病研究领域已声名远扬。16岁时,他与弗洛伊德通信,得到对方认同。医学院就读时,他建立了青少年自杀预防中心,研究了一套“存在心理分析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独特意义,以战胜抑郁,实现幸福。
二战期间,弗兰克担任维也纳某医院神经疾病学主任医生,冒着生命危险为精神病患者伪造诊断报告,逃避纳粹对精神病患者实施的安乐死屠杀。1941年,纳粹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包围,最初目标为犹太老人,他的父母被带走只是时间问题。当时,新婚的他事业正冉冉升起,他想逃往安全的美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便成功申请了前往美国的签证。
作家安娜这样描述:弗兰克感到心烦意乱,他不断问自己:“难道就这样抛下父母吗?任由命运的安排吗?我的责任何在?”也许是天意,回家后,他发现桌上放着一块大理石。父亲告诉他,石头来自被纳粹拆毁的犹太教堂。石上刻着圣经十诫中的一戒:当孝敬父母。他当即决定,要留在这里。他选择了放弃个人追求,服务家庭。进集中营后,又服务被关押的囚犯们。
弗兰克说:“人类生存于世,总会向某个方向前进。但一个人的行动更多地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也许是为了追寻某种意义,也许是为了遇见某个人。一个人愈忘我——为了所爱之人、所爱之物燃烧自己——那个人才愈加是一个真正的人。” 【责编/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