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匠精神既是当下实现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中职院校必须明确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意义,廓清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多举措提升中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及传承。
关键词:中职院校;工匠精神;途径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由此进入大众视野。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当下大力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既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各行各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题中之义,而由此对以培养技术人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则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一、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意义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在开展工匠精神的具体培养和践行工作之前,首先要厘清职业精神塑造与职业专业技能培育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把握工匠精神,进而推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工匠精神隶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与专业技能相比具有标准的相对模糊性、素质提高的不明显性以及作用发挥的隐藏性等特性。这些性质的存在导致部分教师及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往往忽视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育,认为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因此注意力很多放在了能够立竿见影的专业技能的传授与提高上。对于此种认识误区首先必须从认识上加以整改,无论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实现、职业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还是学生谋得一技之长以求立足于社会,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注入。
第一,发扬工匠精神能够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从过去的“数量优先”转变成现在的“质量优先”,这就导致了一边是企业的用工荒,另一边是大量职业院校的技能人才找不到工作。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就需要职业院校找准市场需求,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培养大量具有优秀职业态度、职业奉献精神以及具备较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转一行、精一行,肩负起工匠精神培养的责任,唯如此才能彻底解决当下这种供需不对称的现象。
第二,弘扬工匠精神能够促进职业院校改进教学理念。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弘扬工匠精神,目的之一就在于打造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百年老店、民族品牌,这既需要企业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课程设计乃至学生的精神面貌、价值理念中。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影响,这些年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偏离,中职向高职转、高职向本科转,没有把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背离了职业院校设立的初衷。而在当下工匠精神的提出,就是要求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统一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层面上来,紧跟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对于扭转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发挥其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具有指向性的作用。
因此,中职院校只有首先正确把握好工匠精神和技能提升的关系,深刻认识这一精神对国家发展、学校育人以及学生于社会中安身立命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从实践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使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工匠精神得以巩固、提升。
二、中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分析
中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需要学校探索科学合理的举措持续发力,也需要社会环境给予支持协助。
社会层面:第一,提高中职院校的社会地位。中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既需要自主探索,但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的关心与扶持。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很多家长和学生之所以选择职业院校纯属无奈之举。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扭转认识误区,使中职院校教育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力,促进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进行制度设计,为坚守和传承工匠精神的匠人和企业提供保障。离开制度保障,仅从精神文化层面鼓励和提倡工匠精神,这一过程注定难以持续,只有进行制度设计,用制度加以规范和引导,工匠精神的传承才能得以保障。具体来讲,一是提高工资收入。匠人持之以恒的钻研与付出,既耗费个人精力和时间,也不利于家庭整体收入的提升,只有当研究成果公之于世,才能获得名利与声望,过程的漫长往往会导致有志于钻研的技术人才望而却步。因此,應该改变现行工资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地提高项目申报者的福利待遇,工资收入的提高通常能够带动社会地位的提升,这有利于吸引科技人才投身于技术研究,进而推动大批匠人的涌现。二是进行荣誉设置。合理的荣誉颁发对于撬动技术团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在荣誉设置方面可以分割成若干小项目,比如以研究进程为参考坐标,进行阶段性的奖励,又或者以某一领域的突破与进步为考量标准,进行专业领域内的奖励。
学校层面:第一,加强校企合作。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之一是为企业提供大量所需人才,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参考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无论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还是德国的“双元制”,亦或是奥地利有特色的“模拟公司”,他们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加强了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的交流与互动。企业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需求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指明了方向,而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注入又为学生提高了在求职过程中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第二,对在校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目前对在校学生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和专业技能,而对于学生的品德、诚信、责任心、敬业精神等缺少考核标准。应该认识到,考核欠缺的部分恰恰是打造大国工匠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中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之一就是要重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和工作态度,只有硬标准和软要求结合起来才能让工匠精神所包含的精神实质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王琳,《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职协201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学校二等奖)》,2016年.
(作者单位: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中职院校;工匠精神;途径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由此进入大众视野。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当下大力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既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各行各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题中之义,而由此对以培养技术人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则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一、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意义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在开展工匠精神的具体培养和践行工作之前,首先要厘清职业精神塑造与职业专业技能培育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把握工匠精神,进而推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工匠精神隶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与专业技能相比具有标准的相对模糊性、素质提高的不明显性以及作用发挥的隐藏性等特性。这些性质的存在导致部分教师及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往往忽视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育,认为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因此注意力很多放在了能够立竿见影的专业技能的传授与提高上。对于此种认识误区首先必须从认识上加以整改,无论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实现、职业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还是学生谋得一技之长以求立足于社会,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注入。
第一,发扬工匠精神能够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从过去的“数量优先”转变成现在的“质量优先”,这就导致了一边是企业的用工荒,另一边是大量职业院校的技能人才找不到工作。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就需要职业院校找准市场需求,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培养大量具有优秀职业态度、职业奉献精神以及具备较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转一行、精一行,肩负起工匠精神培养的责任,唯如此才能彻底解决当下这种供需不对称的现象。
第二,弘扬工匠精神能够促进职业院校改进教学理念。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弘扬工匠精神,目的之一就在于打造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百年老店、民族品牌,这既需要企业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课程设计乃至学生的精神面貌、价值理念中。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影响,这些年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偏离,中职向高职转、高职向本科转,没有把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背离了职业院校设立的初衷。而在当下工匠精神的提出,就是要求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统一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层面上来,紧跟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对于扭转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发挥其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具有指向性的作用。
因此,中职院校只有首先正确把握好工匠精神和技能提升的关系,深刻认识这一精神对国家发展、学校育人以及学生于社会中安身立命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从实践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使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工匠精神得以巩固、提升。
二、中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分析
中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需要学校探索科学合理的举措持续发力,也需要社会环境给予支持协助。
社会层面:第一,提高中职院校的社会地位。中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既需要自主探索,但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的关心与扶持。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很多家长和学生之所以选择职业院校纯属无奈之举。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扭转认识误区,使中职院校教育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力,促进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进行制度设计,为坚守和传承工匠精神的匠人和企业提供保障。离开制度保障,仅从精神文化层面鼓励和提倡工匠精神,这一过程注定难以持续,只有进行制度设计,用制度加以规范和引导,工匠精神的传承才能得以保障。具体来讲,一是提高工资收入。匠人持之以恒的钻研与付出,既耗费个人精力和时间,也不利于家庭整体收入的提升,只有当研究成果公之于世,才能获得名利与声望,过程的漫长往往会导致有志于钻研的技术人才望而却步。因此,應该改变现行工资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地提高项目申报者的福利待遇,工资收入的提高通常能够带动社会地位的提升,这有利于吸引科技人才投身于技术研究,进而推动大批匠人的涌现。二是进行荣誉设置。合理的荣誉颁发对于撬动技术团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在荣誉设置方面可以分割成若干小项目,比如以研究进程为参考坐标,进行阶段性的奖励,又或者以某一领域的突破与进步为考量标准,进行专业领域内的奖励。
学校层面:第一,加强校企合作。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之一是为企业提供大量所需人才,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参考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无论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还是德国的“双元制”,亦或是奥地利有特色的“模拟公司”,他们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加强了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的交流与互动。企业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需求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指明了方向,而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注入又为学生提高了在求职过程中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第二,对在校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目前对在校学生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和专业技能,而对于学生的品德、诚信、责任心、敬业精神等缺少考核标准。应该认识到,考核欠缺的部分恰恰是打造大国工匠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中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之一就是要重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和工作态度,只有硬标准和软要求结合起来才能让工匠精神所包含的精神实质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王琳,《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职协201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学校二等奖)》,2016年.
(作者单位: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