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我并没有按照原本的教案上课,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临时改变了方法,效果竟然出乎意料地好,其中片段摘录如下:
板书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两棵樟树。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你从这段话里读懂什么了?
生:这段话主要写了樟树的外型。
师:你很会读书,那樟树的外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吗?
生:我觉得第四段也是描写樟树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描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呢?
生:不招虫。
生: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把你的收获读给大家听听。
师:听了同学们的分析,老师觉得你们说得挺有道理,那我们何不把题目改成《樟树》?(顺势把课题的前几个字擦去)
生: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说的是宋庆龄。
旁边有小声的附和声。
师:好,说说你的理由,看看能不能说服大家?
生:课文的第一段就指出了,这两棵树是宋庆龄故居的,意义就和其他的樟树不同了。
生:我觉得第三段中:枝叶向外延伸,伸得很远很远这句应该是在说宋庆龄的精神吧。
师:看来你对宋庆龄比较了解,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愿意,她是孙中山的夫人,是个民主战士……
师:真是了不起,能结合课外知识来加深理解。
生:还有最后一段也是写宋庆龄的。
师:先给大家读一读,再说你的看法,好吗?
生有感情地诵读。
生:人们都非常敬佩她,来瞻仰她的故居。
生纷纷点头。
师:那看来,又得把题目改啦?
(板书改为《宋庆龄》)
起初学生还很兴奋,一会儿变沉默了,窃窃私语起来,我顺势让其讨论:看来大家似乎还有疑惑,讨论讨论,等会一起交流。
生:我觉得这样改好象不好。
生:我觉得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个题目好。
生:我也觉得原来的题目好。
师:口说无凭,用事实说话。
生:我觉得宋庆龄和樟树是相辅相成的。
生:樟树正是因为种在宋庆龄的故居才有名。
生:宋庆龄拥有和樟树一样的特质。
生:我觉得他们很像……(略有迟疑)
师追问:怎么个像法?
生:樟树不招虫就像宋庆龄对待敌人一样,嗯,还有它的香气永远保持,就像宋庆龄的精神永流传一样。
师:说得真好,你和作者真是心有灵犀,所以他运用了“象征”的写法。
在这堂课中,我不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教学方案,当学生有想法时,鼓励其进行大胆的讨论,并参与其交流的过程,接触到学生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奇思妙想时,我也因欣喜而激动不已,在倾听中收集“意外”,运用“意外”,享受“意外”。
我们需要预设,但真正让人期待的却是出人意料的生成。“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因此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动态的,正是许许多多的非预设性的因素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教育价值,我想如果能够好好利用,会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材只是个例子,只有灵活地运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自我,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期待的享受。真正的驾驭课堂并不是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指挥棒前进,而是让课堂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
板书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两棵樟树。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你从这段话里读懂什么了?
生:这段话主要写了樟树的外型。
师:你很会读书,那樟树的外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吗?
生:我觉得第四段也是描写樟树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描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呢?
生:不招虫。
生: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把你的收获读给大家听听。
师:听了同学们的分析,老师觉得你们说得挺有道理,那我们何不把题目改成《樟树》?(顺势把课题的前几个字擦去)
生: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说的是宋庆龄。
旁边有小声的附和声。
师:好,说说你的理由,看看能不能说服大家?
生:课文的第一段就指出了,这两棵树是宋庆龄故居的,意义就和其他的樟树不同了。
生:我觉得第三段中:枝叶向外延伸,伸得很远很远这句应该是在说宋庆龄的精神吧。
师:看来你对宋庆龄比较了解,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愿意,她是孙中山的夫人,是个民主战士……
师:真是了不起,能结合课外知识来加深理解。
生:还有最后一段也是写宋庆龄的。
师:先给大家读一读,再说你的看法,好吗?
生有感情地诵读。
生:人们都非常敬佩她,来瞻仰她的故居。
生纷纷点头。
师:那看来,又得把题目改啦?
(板书改为《宋庆龄》)
起初学生还很兴奋,一会儿变沉默了,窃窃私语起来,我顺势让其讨论:看来大家似乎还有疑惑,讨论讨论,等会一起交流。
生:我觉得这样改好象不好。
生:我觉得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个题目好。
生:我也觉得原来的题目好。
师:口说无凭,用事实说话。
生:我觉得宋庆龄和樟树是相辅相成的。
生:樟树正是因为种在宋庆龄的故居才有名。
生:宋庆龄拥有和樟树一样的特质。
生:我觉得他们很像……(略有迟疑)
师追问:怎么个像法?
生:樟树不招虫就像宋庆龄对待敌人一样,嗯,还有它的香气永远保持,就像宋庆龄的精神永流传一样。
师:说得真好,你和作者真是心有灵犀,所以他运用了“象征”的写法。
在这堂课中,我不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教学方案,当学生有想法时,鼓励其进行大胆的讨论,并参与其交流的过程,接触到学生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奇思妙想时,我也因欣喜而激动不已,在倾听中收集“意外”,运用“意外”,享受“意外”。
我们需要预设,但真正让人期待的却是出人意料的生成。“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因此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动态的,正是许许多多的非预设性的因素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教育价值,我想如果能够好好利用,会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材只是个例子,只有灵活地运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自我,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期待的享受。真正的驾驭课堂并不是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指挥棒前进,而是让课堂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