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九二年,我下派在川渝陕鄂交界的大巴山区的黄安乡扶贫。这是一个老、边、穷的围贫县的最边远的乡。才一千七百多人口,但幅员而积却有全县的十五分之一大,还有一片原始森林。
那时,我在县文化局做创作科长,工作轻松。领导说:马卫,你去扶贫吧,顺带体验生活。我是个工作上从不争长短的人,何况来自于农村的我,也特别喜欢下乡,比在机关明争暗斗好多了。
黄安乡政府的背后有条沟,叫拖板溪,我常到这个社去调研工作。一是近,二是那儿有个我兼课教过的农广校学生。一来二去,和社里一户人家叫李才发的搞得很熟了。他们家在路边,我来去都要在他家坐坐,喝杯热茶。
高山的农民还是烧火炕,总煨有一壶茶。
李才发家仨口人,老婆叫廖小燕,有个好听的名字,却没有好的命运,才三十来岁,就得了重病——败血症,是在山上砍柴时被蛇咬了,没有及时医,用了些草药,留下的后果。那时农民还根本没有医保一说,他们家也没有钱来给她医,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拖,拖到哪天算哪天。这也是贫困地区的人不得已的做法。
我出门时总爱挂个相机,一二零的海鸥,很老式的,不过效果不错。那年月,相机算是奢侈品,一般人是玩不起的。我斟为得了一次文学奖,用全部奖金才狠心买下它。不过,我的照相技术很一般,只不过爱玩,给自己拍些素材。
那时的相机是要用胶卷的,不像现在的数码相机,方便多了。
最有名的胶卷是富士。我们一般用黑白胶卷,或者用乐凯胶卷,同产的,效果和富士差不多,仙每卷少两块钱。
这是暮春时节,高山的人还赖在家里,因为积雪还没有融化,禾苗也还没有拔节。高山的冬天就显得特别的长。这天,我是下午二点钟路过李才发家的,这次,他虽然也喊了我去喝茶,但从那有气无力的喊声里,我感觉到他有什么事。
“老李呵,有什么困难,你就直说!是不是家里又没得吃的了?”
那时,最大的困难,在贫困山区,就是没粮食填饱肚子。
“马老师呵,吃的还有些,包谷和洋芋还能拖到五六月份,可是,我家小燕她,可能活不了几天了!”李才发三十四五的样子,但脸上全是皱纹。看上去已是半老头了。
“哎!我也只能长叹息一声。我知道帮不了什么忙,因为乡里是不可能拿钱来给谁医病的,何况乡里也没有钱。
“马老师啊,我自件事求你!”山里人质朴,一般是不会求人的。
“你能给我家小燕照张相吗?以后我也能天天看着她!”
真怪我,经常在他家喝茶,为什么就没有想起这事呢?我应当是做得的哟。举手之劳,何足挂齿?但人就是往往忽略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什么叫熟视无睹?这就是。
我说行。
李才发就把廖小燕抱出来,放在地坝的一张木靠椅上。因为农村的屋内光线很暗,只能在室外照。
可是我一拿起相机,才发现胶卷已照完了。那时一卷黑白一般只能照30张,技术特好的能照32张。我的技术是只能照30张的。但是,这时,我能说没有胶卷吗?看着廖小燕那种随时可能结束生命的样子,我真的不忍心说出这句话来。
看着李才发希望的目光,看着一副快要离开人世的廖小燕,我只能违心地按了一下快门,在咔嚓声中,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李才发千恩万谢。还从家里舀一瓢去年收的核桃,装进我的挎包。还叫我一起吃晚饭时,我赶紧说有事,逃兵般离去。
我直接回到城里,真不知如何解决这次“欺骗”。就在我为难的时候,我的朋友,同时也是乒乓球友的陈远政来玩,我把我的为难讲给他听。
他是搞美术的,作品人选过省美展。现在电影公司搞宣传,在我们这座小县城,算是一流的画家了。他常画好了画,就叫我去帮他取名。一个搞文学的。一个搞美术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何况我们还是一对乒乓球友,技术差不多,能打到全县的前几名,只要在家,每周必然要打一次球。那时还没有健身这概念,因为小县城没有什么事可干,闲得无聊才这样做。这和我现在每周要进一次乒乓球馆或羽毛球馆是两个不同的出发点。
陈远政说这有何难?我给你解决。你不要下去,等我回来了你再去黄安乡。
几天后,陈远政来到我这儿,用一个小镜装着一张相,这不是廖小燕吗?
我知道一定是他下去画来的。画得真好,比我的照相技术好得多。
我再次回到黄安的时候,听说廖小燕死了,我急急忙忙地来到拖板溪,把相框给李才发。
那时,农村人死后挂遗相的,极少极少。
我的到来,让李才发激动不已。在悲伤中握住我的手说:“马老师,谢谢你!”
我惭愧得脸一下红了,也没有解释什么。
那张相,至今还在李才发家的堂屋挂着。
我离开了小县,到了市里,每当想到我惟一的“欺骗”之事,心中仍然不安。但我再没有机会向李才发解释了。也许本来就用不着解释。
生活,有时是无法解释的。
那时,我在县文化局做创作科长,工作轻松。领导说:马卫,你去扶贫吧,顺带体验生活。我是个工作上从不争长短的人,何况来自于农村的我,也特别喜欢下乡,比在机关明争暗斗好多了。
黄安乡政府的背后有条沟,叫拖板溪,我常到这个社去调研工作。一是近,二是那儿有个我兼课教过的农广校学生。一来二去,和社里一户人家叫李才发的搞得很熟了。他们家在路边,我来去都要在他家坐坐,喝杯热茶。
高山的农民还是烧火炕,总煨有一壶茶。
李才发家仨口人,老婆叫廖小燕,有个好听的名字,却没有好的命运,才三十来岁,就得了重病——败血症,是在山上砍柴时被蛇咬了,没有及时医,用了些草药,留下的后果。那时农民还根本没有医保一说,他们家也没有钱来给她医,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拖,拖到哪天算哪天。这也是贫困地区的人不得已的做法。
我出门时总爱挂个相机,一二零的海鸥,很老式的,不过效果不错。那年月,相机算是奢侈品,一般人是玩不起的。我斟为得了一次文学奖,用全部奖金才狠心买下它。不过,我的照相技术很一般,只不过爱玩,给自己拍些素材。
那时的相机是要用胶卷的,不像现在的数码相机,方便多了。
最有名的胶卷是富士。我们一般用黑白胶卷,或者用乐凯胶卷,同产的,效果和富士差不多,仙每卷少两块钱。
这是暮春时节,高山的人还赖在家里,因为积雪还没有融化,禾苗也还没有拔节。高山的冬天就显得特别的长。这天,我是下午二点钟路过李才发家的,这次,他虽然也喊了我去喝茶,但从那有气无力的喊声里,我感觉到他有什么事。
“老李呵,有什么困难,你就直说!是不是家里又没得吃的了?”
那时,最大的困难,在贫困山区,就是没粮食填饱肚子。
“马老师呵,吃的还有些,包谷和洋芋还能拖到五六月份,可是,我家小燕她,可能活不了几天了!”李才发三十四五的样子,但脸上全是皱纹。看上去已是半老头了。
“哎!我也只能长叹息一声。我知道帮不了什么忙,因为乡里是不可能拿钱来给谁医病的,何况乡里也没有钱。
“马老师啊,我自件事求你!”山里人质朴,一般是不会求人的。
“你能给我家小燕照张相吗?以后我也能天天看着她!”
真怪我,经常在他家喝茶,为什么就没有想起这事呢?我应当是做得的哟。举手之劳,何足挂齿?但人就是往往忽略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什么叫熟视无睹?这就是。
我说行。
李才发就把廖小燕抱出来,放在地坝的一张木靠椅上。因为农村的屋内光线很暗,只能在室外照。
可是我一拿起相机,才发现胶卷已照完了。那时一卷黑白一般只能照30张,技术特好的能照32张。我的技术是只能照30张的。但是,这时,我能说没有胶卷吗?看着廖小燕那种随时可能结束生命的样子,我真的不忍心说出这句话来。
看着李才发希望的目光,看着一副快要离开人世的廖小燕,我只能违心地按了一下快门,在咔嚓声中,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李才发千恩万谢。还从家里舀一瓢去年收的核桃,装进我的挎包。还叫我一起吃晚饭时,我赶紧说有事,逃兵般离去。
我直接回到城里,真不知如何解决这次“欺骗”。就在我为难的时候,我的朋友,同时也是乒乓球友的陈远政来玩,我把我的为难讲给他听。
他是搞美术的,作品人选过省美展。现在电影公司搞宣传,在我们这座小县城,算是一流的画家了。他常画好了画,就叫我去帮他取名。一个搞文学的。一个搞美术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何况我们还是一对乒乓球友,技术差不多,能打到全县的前几名,只要在家,每周必然要打一次球。那时还没有健身这概念,因为小县城没有什么事可干,闲得无聊才这样做。这和我现在每周要进一次乒乓球馆或羽毛球馆是两个不同的出发点。
陈远政说这有何难?我给你解决。你不要下去,等我回来了你再去黄安乡。
几天后,陈远政来到我这儿,用一个小镜装着一张相,这不是廖小燕吗?
我知道一定是他下去画来的。画得真好,比我的照相技术好得多。
我再次回到黄安的时候,听说廖小燕死了,我急急忙忙地来到拖板溪,把相框给李才发。
那时,农村人死后挂遗相的,极少极少。
我的到来,让李才发激动不已。在悲伤中握住我的手说:“马老师,谢谢你!”
我惭愧得脸一下红了,也没有解释什么。
那张相,至今还在李才发家的堂屋挂着。
我离开了小县,到了市里,每当想到我惟一的“欺骗”之事,心中仍然不安。但我再没有机会向李才发解释了。也许本来就用不着解释。
生活,有时是无法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