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有法,物尽其用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ameimaru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教材仅仅是“范例”,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看法。
  一、精准的提炼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哪些地方是需要提炼出来进行精读的,在课堂上,只教“有用的部分”,其他地方略过即可,也就是“长文短教”。
  要做到精准的提炼,也就是“长文短教”,就要设计高质量的提问。G·波利亚说:“高质量的提问,才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因此,我们要认真设计课堂上的提问。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一文,根据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课文哪几处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的三句话,读一读,这样就有了初步的感受。第二个是“这些都是地震时的姿势,课文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了地震的场面?找一找,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立刻找到了描写地震的三句话,然后,从字词句到标点符号,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配以相关图片资料,大家都深深体会到了地震时情况的危急、场面的惨烈。就在孩子们为地震时那危险惨烈的场面所震撼的时候,老师马上引导孩子回到第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做的?”相机出示已经找出来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这个时候,孩子们再去品读这些句子,感受就更加真实鲜明了。谭老师那舍己为人、关爱学生、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让学生铭记于心。
  两个主要的问题,拎出了文章重点的六个句子。通过这六个句子的学习,就已经解决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既然这样,那么课堂上重锤重敲这六句话就足够了。至于课文其他内容,根据六年级孩子的阅读水平,他们自己完全可以读懂,老师不必画蛇添足。
  二、合理的修改
  既然教材只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凭借,就说明它不是万能的,更不是绝对的不可撼动的。这里所指的修改,不是指发现教材的错误,而是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中对达成目标无用的或不合适的内容后,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修改。这种修改,其实是对教材的“深加工”,是对教材的尊重。
  人教版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歌颂了人与人之间无疆的大爱,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感动。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如水,却如源头之水般涌动着生命的力量。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的宣泄,打动人心的就是那几处四两拨千斤的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正是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患者对生命的渴望,医者的尽心尽责、无私奉献,捐助者的无私之爱……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语句来谈体会,从而学习作者的写法,感悟人物的可贵之处。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能力目标中学习的写作方法应该是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可是,课后习题中,却有这样一道题目:“想象小钱和台湾青年日后相见,他们会说些什么?”这道题目虽然是对中心的进一步深刻体会,但在写作训练上却和文章毫无关系。这篇课文恰恰没有一处语言描写。就算放到现实中,恐怕流泪、拥抱等神态动作的表达也要远多于语言表达吧?通过品读课文,我们也发现,这类题材的文章也不适合进行语言描写,对于真爱的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强行指导语言描写最终只会让孩子去说假话、说空话。因此,在教学中,我建议把这道题目改成“想象小钱和台湾青年日后相见,会是怎样的情景?”这样一来,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环境、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将当时感人肺腑的情景真实再现,不仅达到了写作训练的目的,还将真情真爱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化了。
  三、全面的使用
  语文教材是编者心血的结晶,从第一页开始,无论是插图还是文字,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我们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带着欣赏的眼光细品教材,课题、内容、课后习题、注释、插图……所有呈现于纸张上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看一看、品一品,尝试去发现其价值、发挥其价值。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有一句话“漫卷诗书喜欲狂”,其中有个“卷”字,与其向孩子拼命解释古代书籍、纸张的特点,不如直接让孩子看插图,孩子一看插图,再联系影视作品中的情形,立刻就对古代的卷轴、书卷有了清晰的认识。这种对插图的使用,远比过多的语言解释来得有效干脆。
  再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推敲》一文时,发现文中出现了多音字“帖”,当它读tiè时,学生组词“碑帖”,可很多孩子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词典上的解释是“石刻、木刻法书的拓本或印本等,多做习字时临摹的范本”。这样的解释,学习过书法的孩子还能理解,可对书法不了解的孩子却觉得依然云里雾里的,课堂上临时又拿不出拓本来。怎么办呢?细心的老师一定早就发现,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练习后面有个内容是“学写毛笔字”,其中的插图有一些就是著名的碑帖的片段。当时,我就让学生翻到练习看了看插图,学生立刻就理解了这个词语。
  可见,教材处处都是宝,就看你怎么使用了。只有智慧地解读,才能将教材的价值最大化。
  四、适度的拓展
  乐学教育的创始人丁谷怡老师早就提出了大量阅读的概念,认为“教材必须拓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如今,学生手里除了一本固定的语文教材外,还往往配套有各种同步的课外读物。因此,用好身边配套的课外读物就非常重要。
  上课之前,对参考资料进行预读可以使学生对写作背景、作者情况、科学常识等相应的课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研读课文打基础,以促进课堂上对新知识的有效理解和顺利掌握。
  课堂中对相关文章的补读可以帮助学生在比较、欣赏、品味中更好地积累知识、掌握写法、领悟中心、升华情感。
  课后,适当的拓读,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经验灵活运用,去读更多的相关作品,以达到开阔眼界、启迪思维、陶冶性情之目的。
  有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课前他让孩子预读了詹天佑的相关资料,让孩子对詹天佑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了准备。课堂上,他先指导学生从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自然环境(地势险峻复杂、天气恶劣……)两方面来体会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所遇到的困难。在学生充分品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老师适时补充了詹天佑遇到的其他困难:资金短缺,帝国主义欺凌,权贵阻挠,友人牺牲,亲人被迫害……文字虽然不多,但字字句句触目惊心,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詹天佑处境的极度艰难和他立志修好铁路的那份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感动,可敬可叹!课后,他又布置孩子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相关的文章。这种相关内容的拓展,既开阔了孩子的眼界,让他们了解了我国另外一条了不起的铁路——青藏铁路,又在人文目标的达成上更进一步,润物细无声地对孩子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适度的拓展延伸是对教材的深挖,是可以帮助学生学得更扎实的有效手段。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使用教材之道亦是如此,只有自己把教材读透、读深、读精,才能做到选择有法,物尽其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第9册第12课三则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从《伊索寓言》中选取)。  【教学目标】  在比较阅读中体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1.揭题,齐读。  2.组织交流:你了解的伊索及《伊索寓言》。  二、对比阅读,体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  1.浏览《狐狸和葡萄》,指名简单说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期刊
最近,季殿玉老师的写字教学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七十多岁的已退休十多年的老教师,却退而不休,一如既往地活跃在一线教学的讲台上,在写字教学的园地里精耕细作,奉献自己宝贵的经验,真让人肃然起敬。联想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在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下,写字教学有所弱化的倾向,觉得请季老师这样的专家多方呼吁,多向引导,真的是很有必要。季老师讲的以下几方面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  一、细节——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
期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事纷繁,变幻莫测。移步换形,亦峰亦岭。语文教学诚然应该求其真,但何者为语文之“真”,又何以达到语文之“真”?  康德说,人不能认识物自体。最近物理学界的狂欢,不仅是广义相对论被直接验证,更是因为看待宇宙有了崭新的方式。曾经,人们以为物理学的大厦已完整建立,后世物理学家只需修修补补。如今,因为引力波的发现,天文学或起革命性的变化。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存在着根本性
期刊
为了上好《诺贝尔》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钻研教材、上网查资料、做课件等,可课堂上的我仍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某个环节岔开去,影响下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内心渴望将一节行云流水、完美无瑕的课展示给听课老师,以至于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一节课上完了,发现学生仍在原地踏步。  当听完周雨明老师那淡定自若、风度儒雅的《诺贝尔》一课时,才知道自己的课堂少了一份从容、一份淡定
期刊
2015年11月21日上午,我听了来自台湾的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瑞华老师的专题讲座《穿越〈大鼠〉细思辨——听说读写的美好遇合》。在这个专题讲座中,张老师以她自己的文言文教学课《大鼠》为案例,向与会者谈到了台湾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与过程。  张老师教学《大鼠》一课,共用四个课时,前三课时张老师主要解决读、译文言现象归纳、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关键句等问题。第四课时,是在前三个课时基础上的一节面向台北市的展
期刊
古今中外的教育著作及教育家,都强调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的熏陶和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语文已经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人文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文化的载体,不仅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同时更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审美教化功能的重要途径。
期刊
记叙文,简而言之“记人写景叙事”,“记人写景”作为回忆性心理过程,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叙事”则是一项艺术活,“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究一个“巧”字,列叙、评叙、倒叙、补叙……都需要潜心揣摩构思。高三记叙文写作教学时,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搜集素材、去粗取精、积淀情感是拔尖的关键。  一、具体,记叙文写作定要“情真意切”  1.细致观察,写作深处的“根”  天下文章都是因事而生、有感而发,特别是写作具有
期刊
我校提出打造书香校园的目标,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引领全校师生形成“人人多读书,个个读好书”的求学新风,让经典诵读伴随书香校园的创建走进了校本课堂。学《三字经》、读《弟子规》、背《千字文》、诵唐诗宋词、赏《论语》已然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此举也开启了清水亭人读诗、学诗、写诗的新路程。  一、诗韵润行,走特色办学之路  1.理念引领,明确诗教工作方向。我们认为:诗教的意义,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大量以导学案为基础的课堂拓展材料应运而生。这种重视思维训练、鼓励质疑、提倡反思的导学案模式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有价值的、全面的、系统的思辨材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和体悟。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自助式”活动单导学模式顺应这一要求,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该模式可以从合理定位、智慧引领、共享课堂
期刊
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巧品妙析,才能促成学生的有效感悟,从而闪现智慧与情趣的火花,使课堂精彩纷呈。然而在小语人呼唤追求语文“本真”的今天,我们依然发现在“品读”环节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剖析“品读感悟”的几个问题  (一)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教师的备课缺少对文本的先期阅读,只是“拿来主义”地看看教学参考用书的文本解读。由于自己没能深入研读文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