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历史?它无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等;二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也就是经过人脑研究和加工而成的主体化历史,《史记》、《资治通鉴》就是其中的化表;最后历史是一门学科或专业,是每个中学生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的文化课知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历史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的尴尬境遇,应该承认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当然这也增加了史学工作者的难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历史课堂中贯穿趣味教学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之者”;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则说:“我是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的一种叫‘趣味’的元素抽出来,只怕所剩的仅有个零了。”可见,前人的教育活动中已经有了趣味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我觉得趣味教学必不可少,它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特意总结了以下几条,以便与各位同仁商榷,并以此求教于各位大方之家。
一、利用对联或者民谣的形式。如讲到四大家族对人民的掠夺时,具体可用“民国万岁(税),天下大平(贫)”来形容,而在评价宋教仁时就可利用孙中山先生的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高度赞扬了他捍卫共和宪政的献身精神,表达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誓死保障民权的决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沦陷区日伪财产的接收最终成了“劫收”,人民对国民政府的统治大失所望,一首民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就反映了人民希望变成失望甚至是绝望的过程。
二、利用诗词的形式。慈禧太后无疑是晚清最大的卖国贼,她腐朽的统治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讲述这段历史时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的《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可用。“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讲授长征、渡江战役时利用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大反攻的形势时,则可利用陈毅元帅的《吟反攻形势》,教师可以一边吟诗,一边勾勒出反攻的大致画面。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又巧妙地把历史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迎合了高考的大趋势,事实证明利用这首诗的教学效果很好。
三、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甲午风云》、《从奴隶到将军》、《地道战》等就是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护国运动、敌后军民反扫荡斗争最好的素材。记得我在讲述“破袭战”时就引用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小品《三鞭子》,其中一名“我就是当年这里挖坑游击队的坑长!”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在轻松自如中掌握了破袭战的含义:主要在平原进行,具体做法是挖沟,使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以行驶。
四、利用讽刺或者幽默的形式。章炳麟之《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就是对“老佛爷”最好的评价。在《马关条约》签订时,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一段对白就非常经典。李:“台湾,已是阁下口中之物,何必心急?”伊(怒目,皮笑肉不笑地拍着肚皮):“肚里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一个奴颜婢膝,一个凶相毕露,栩栩如生,刻画的入木三分。
五、运用经典语言或方言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周星驰、赵本山、冯巩等著名艺术家都有经典语言,如《大话西游》中“……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赵本山的“别以为你穿着马甲儿我就不认识你了”就可以用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中;冯巩“奥迪、奥托和奥运是兄弟”的歪理论用于“一五”计划中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所生产的奥迪A6轿车上。还有,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庄严宣告,如果教师能用浓重的湖南方言说出来,将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此外,“得民心者得天下”可用于袁世凯“洪宪帝制”梦的迅速破灭以及蒋介石集团的最终崩溃;评价洋务运动时可用“旧瓶装新酒”或“驴头不对马嘴”等等。
六、拟人或比喻的形式。如讲到火烧圆明园时,引用法国作家雨果在1861年写的:“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筐箩装满,然后他们手拉着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这两个强盗的姓名,学生自然回答是“英吉利和法兰西”。这样就把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行径拟人化、形象化,使学生铭记于心,又可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七、适当运用其他学科的有关术语,降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难度。如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的关系就可引入数学中“子集”的含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代表了西方列强不同阶段的侵华特征,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就可引用正弦(或余弦)函数在某一特定区间递增的性质;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在血雨腥风中结下的万古长青的友谊,就利用“May our friendship remain evergreen!”另外,我觉得政治中的价值规律、通货膨胀,物理中的振幅、相对论,化学中的催化剂等含义经常用到,这样既增加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也能改变“历史无用论”、“历史与现实无联系,与其他学科无联系”的错误倾向。 总之,“笑一笑,记得牢”,历史课堂中贯穿趣味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史学工作者,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即教书育人和振兴史学,要讲活历史,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利用对联或者民谣的形式。如讲到四大家族对人民的掠夺时,具体可用“民国万岁(税),天下大平(贫)”来形容,而在评价宋教仁时就可利用孙中山先生的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高度赞扬了他捍卫共和宪政的献身精神,表达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誓死保障民权的决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沦陷区日伪财产的接收最终成了“劫收”,人民对国民政府的统治大失所望,一首民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就反映了人民希望变成失望甚至是绝望的过程。
二、利用诗词的形式。慈禧太后无疑是晚清最大的卖国贼,她腐朽的统治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讲述这段历史时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的《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可用。“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讲授长征、渡江战役时利用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大反攻的形势时,则可利用陈毅元帅的《吟反攻形势》,教师可以一边吟诗,一边勾勒出反攻的大致画面。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又巧妙地把历史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迎合了高考的大趋势,事实证明利用这首诗的教学效果很好。
三、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甲午风云》、《从奴隶到将军》、《地道战》等就是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护国运动、敌后军民反扫荡斗争最好的素材。记得我在讲述“破袭战”时就引用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小品《三鞭子》,其中一名“我就是当年这里挖坑游击队的坑长!”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在轻松自如中掌握了破袭战的含义:主要在平原进行,具体做法是挖沟,使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以行驶。
四、利用讽刺或者幽默的形式。章炳麟之《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就是对“老佛爷”最好的评价。在《马关条约》签订时,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一段对白就非常经典。李:“台湾,已是阁下口中之物,何必心急?”伊(怒目,皮笑肉不笑地拍着肚皮):“肚里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一个奴颜婢膝,一个凶相毕露,栩栩如生,刻画的入木三分。
五、运用经典语言或方言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周星驰、赵本山、冯巩等著名艺术家都有经典语言,如《大话西游》中“……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赵本山的“别以为你穿着马甲儿我就不认识你了”就可以用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中;冯巩“奥迪、奥托和奥运是兄弟”的歪理论用于“一五”计划中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所生产的奥迪A6轿车上。还有,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庄严宣告,如果教师能用浓重的湖南方言说出来,将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此外,“得民心者得天下”可用于袁世凯“洪宪帝制”梦的迅速破灭以及蒋介石集团的最终崩溃;评价洋务运动时可用“旧瓶装新酒”或“驴头不对马嘴”等等。
六、拟人或比喻的形式。如讲到火烧圆明园时,引用法国作家雨果在1861年写的:“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筐箩装满,然后他们手拉着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这两个强盗的姓名,学生自然回答是“英吉利和法兰西”。这样就把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行径拟人化、形象化,使学生铭记于心,又可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七、适当运用其他学科的有关术语,降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难度。如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的关系就可引入数学中“子集”的含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代表了西方列强不同阶段的侵华特征,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就可引用正弦(或余弦)函数在某一特定区间递增的性质;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在血雨腥风中结下的万古长青的友谊,就利用“May our friendship remain evergreen!”另外,我觉得政治中的价值规律、通货膨胀,物理中的振幅、相对论,化学中的催化剂等含义经常用到,这样既增加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也能改变“历史无用论”、“历史与现实无联系,与其他学科无联系”的错误倾向。 总之,“笑一笑,记得牢”,历史课堂中贯穿趣味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史学工作者,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即教书育人和振兴史学,要讲活历史,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