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与民族文学——重温钟敬文先生多学科的民俗学思想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oum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和所具有的多学科学术脉络。这一点,在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钟敬文先生亲历了民俗学与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这对他形成自己多民族的民俗学观念具有决定作用。中国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其历史文化典籍稀少,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本民族文字,或者使用本民族文字的历史相对较短。研究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实地调查是基本途径,口头传统是主要材料。口头传统研究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今日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创新领域,具有文化遗产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等多学科意义。
其他文献
2015年5月9日至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资助、中国《江格尔》研究会主办的“《江格尔》学术交流暨仁钦道尔吉史诗研究讨论会”在京召开。
尹湛纳希在他的开鲁本《青史演义》前三十回的回后均写下了批语。这些批语将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置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说明。尹湛纳希在《回批》中经常引用“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的论点,有些观点还成为他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从中体现出他接受了儒家某些观点,儒家的观点成为他理论建构的批判武器。但他并没有完全按照儒家观点来阐述,而对儒学进行了蒙古化阐释。
世纪之交30多年间,历史翻开“新时期”多民族文学竞相繁荣的新页面,满族自我文学的“族性”书写,曾经过长久的压抑与蓄势,至此出现“井喷”现象。满族作家纷纷用滚烫的情感和自审的目力,去接近和把握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题材。朱春雨、赵大年、叶广芩、边玲玲、王家男、庞天舒、雪静、胡冬林、佟明光、巴音博罗、礼露、金鸿为等,都为该民族的自我题材书写做出了积极贡献,并推进满族文学在这一方面后来居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以阶级斗争学说为核心的共名叙事、以寻根文化为核心的正名叙事以及阶层和地区分化背景下的匿名叙事。共名叙事显示了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正名叙事呈现了文化多样化的风景,显示出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自觉,匿名叙事深刻地楔入了中国社会现实生活,揭示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联系。
目前出版的“苗族古歌”大多只有古歌的主体部分“歌骨”,未全面反映“活形态”下古歌的演唱实景。笔者立足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对古歌歌骨、歌花、套句、插唱等进行了解释和研究,分析和总结了歌骨歌花交替演唱的特点、交替演唱产生的原因和交替演唱的主要功能。较为全面地为学术界展现了“活形态”下苗族古歌的演唱方式。
2011年12月4日至10日,“第一届两岸民族文学交流暨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举行。此次会议由台湾艺文作家协会、《新地文学》季刊社联合主办,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东海大学、台东大学、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马来西亚国立拉曼大学、新加坡作家协会等研究机构协助举办。来自海峡两岸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的50多位作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为期六天的会议行程,安排在台湾师范大学、台东大学、台东史前文化博物馆、东海大学分别举办一场专题演讲、四场学术研讨会以及五场作家座谈会。
2015年9月3日至9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榕汀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5·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在贵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凯里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院等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百余位学者。
廉悖是元代显宦廉希宪第六子,《全元诗》据《永乐大典》及《诗渊》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三首。由此呈现出一个不为人知的西域诗人形象。文章通过廉悼诗歌,考其生平交游、仕宦经历,探讨多民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
2015年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办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文学论坛暨‘文学作品选’发行式”在北京举行。
对钟敬文先生学术遗产的承继和阐扬,是民俗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工作内容之一。其中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思想,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道路,做出了符合我国现实情况和学科特点的规划。对这一思想的回顾和进一步阐扬,有利于民俗学学科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