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ltt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与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和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内在特征除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
  、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终身体育是受终身教育思
  想影响和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满足人们需要而提出的。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驿站,作为学校体
  育与社会的衔接点。高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从而使之终身受益。
  【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体育体育锻炼
  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
  育整体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施以科学的
  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
  质基础。其次,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此外,学校体
  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并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
  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
  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一、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观念束缚,认识滞后。
  传统高校体育以掌握"三基"和增强体质为主要目标,过分强调技术规格和运动能力,使学校体育变成了
  某些竞技项目运动训练的缩影.而且,学校体育的这种功能重复地体现在小,中,大学中.此一体育传统
  教学观念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体育师资教育中,一直强调术科教育,轻理论文化而重专业技术,因而培
  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存在着"先天"的理论文化方面的缺憾,"武夫"式的体育教师在我国体育教师队伍中
  有相当大的比例。
  2、课时数不足。
  我国高校统一教学大纲规定体育课分理论和实践两类.其中理论课时比例偏低,仅为12%,一般高校按全
  年体育教学的课时为72学时计算,理论学时即每学年8学时.据调查,不少高校连这8学时都不能保证,有
  的每学期安排1~2学时,有的干脆省略了,有的将体育课的要求和介绍也作为理论课的内容,大大缩短了
  体育理论的课时,无法满足体育理论教学对实践课的真正要求。
  3、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体育理论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也影响体育知识的掌握.而体育理论往往把一些单
  个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不系统的体育常识,体育竞赛规则裁判法,体育新闻,趣事等不能构成体育学
  知识体系的内容,一股脑地视为"体育基础知识",这是我们对体育课程知识体系的一种误解,长期以来
  ,体育没有像其它学科那样形成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意义和重视程度自然也
  不高,从而失去了理论课的意义。
  4、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体育理论教学方法延续以往的书本式的教学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大学生对枯燥的
  内容和书本式的教学不感兴趣,就是有条件可利用的幻灯,图片等的使用也不足,更不要说电视摄像以
  及多媒体计算机这些大学生更感兴趣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了.这里存在着硬件和软件双重原因,许多学
  校在专门的教室和配套设施上明显不足,而教师使用设备能力以及教材选用和开发严重滞后,直接影响
  体育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改革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建议
  1、要认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1)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人参与体育锻炼时,肌肉得以放松,从肌肉传到大脑的神经兴奋
  就少,大脑的兴奋度随之降低,情绪也就不会高涨了,反之亦然。因此,恰当的体育教学方法、适当的
  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2)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体育是获得健康的最佳途径,而健康是体育锻炼的最终目标,它们相辅相成。人的身体的各个器官、系
  统的相互协调作用对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科学实验表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改善健康状况、提高适应能力。终身体育不仅能强身健心,而且
  能益智逸情,甚至可以延年益寿。民族素质最基本、最具体的表现在于国民的健康,因此,我们每一个
  人都应高度重视自身健康,并以终身健康为追求目标。
  (3)促进体育教育改革。
  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学校每周的体育课有限,这样根本就达不到啊鞥强体制的目的
  ,只有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才能促进体态结构的完善,从而达到增
  强体质的目的。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
  导思想的高校体育教育应不仅以学生在校锻炼为培养目标,是要让学生踏入社会后,仍能独立自主的进
  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教育,将体育真正的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并乐此不疲。
  2、完善管理体制,为学生课余锻炼提供方便
  目前,大部分高校除满足学生体育课的场地器材外,课下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很少,这样即便是学生
  有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没有充足的场地器材得以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积
  极性。为此,各高校应在管理上下大力气,一方面要全天开放体育场馆和提供器材服务;另一方面还应
  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和扩充,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组织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竞赛项   目,突出课外体育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确保体育教学的连续性、长期性。并派教师亲临锻
  炼场所指导,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盲目性,从而快速提高学生自我锻炼水平,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注重体育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人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
  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常更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
  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1]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
  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培养学
  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体育具有和别的学科和别的事物所不同的乐趣,身为教师,必须成为
  学习者,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新
  课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贡献自己的
  力量!
  4、加强体育锻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培养自我锻炼能力
  终身体育是相对于人的一生全程化的体育活动,处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时,采用的锻炼内容、方
  法和手段也应不同。这就需要运用卫生、健身等多方面的科学理论知识加以指导。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重任,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锻炼,锻炼什么,怎样锻炼,并能根据
  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的运动处方,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也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注意将自我锻炼能力
  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解运动技能外,还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及作用。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自觉性,
  对练习的次数、时间、强度、动作的自我调控能力,达到主动锻炼的意识得到体现,为终身体育奠定坚
  实基础。
  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地,是实现体育锻炼的基本保证。所以学校要尽可能地加大
  对体育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同时提供必要的体育器材,并配备高素质的体育
  教师。[2]大学生自我运动能力比较强,课余活动时间较多,容易产生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学校可以
  建设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社团、代表队,通过各种组织来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和体育课余活动,通
  过各种活动来营造积极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将其激发出来,最终
  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课外体育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参与并组织不
  同内容,并且形式各异。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所体现并可以独立探索,丰
  富发展并检验自身的参与能力,有效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5、培养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兴趣与习惯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特征,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在高校学
  生中培养终身体育行为,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源于他们的学习动机
  ,而动机的产生又与兴趣爱好有直接关系。[3]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形式培养、保护和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锻炼
  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从生理和心理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坚持经常身体锻炼就会逐渐养成身体锻炼习惯。良好的锻炼习惯是终
  身体育行为的重要条件,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学生积极主动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还使他们养成
  锻炼的习惯,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保证学生有地方、有东西可
  锻炼。其次,要引导学生无论学习多紧张都要抽出时间锻炼,无论多困难都要坚持锻炼。第三,要将学
  生锻炼习惯情况列入考核评价体系,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在一生中不间断地长期坚持。而且,持之以
  恒地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种顽强毅力和坚强品质的磨练。
  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以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对
  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学校体育教育内
  容的更新,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由此,
  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己成为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赵立.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与实践的沿革和发展[J].体育科学,1998,(5).
  [2]董杰.中国社会体育的根本在学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3]彭中东.体育动机对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其他文献
【摘要】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之上,较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并取得教育  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四个方面促  进高效体育课堂的形成。  【关键词】高效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变激活了体育课堂。体育课堂由原来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转变成有效的  课堂。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有效课堂的基
【摘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有效组织体育课教学,可以主要以下几方面进行: 根据体育课教学特点组织  教学;以教学大纲精神作指导,根据实际条件安排教学计划,选择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分组教学  ,等等。目标就是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学体育有效组织教学  作为一名农村体育教师来说,怎样利用现有的运动场地、器材更好地组织好体育课教学,顺利完成教学  大纲,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获取必要的
期刊
【摘要】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和演变,争取制空权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肯定。而夺取制空权除了高  大中锋外,出色的弹跳力便成为当今篮球运动员的必备素质之一。在身高以及各种技术动作(抢位、挡  人、冲抢时机、空中动作和起跳时机)相当的情况下,有较好的弹跳力便能获得更多的篮板球。进而掌  握比赛胜负结果,同时有好的弹跳力对高空作业、封盖、跳投、抢断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既然弹跳力是  篮球运动员必备的专项素质
期刊
【摘要】提问的效果,往往影响到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  技巧。基于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初探课堂提问的技巧。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课提问技巧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美术教育意识得到强化。为了"加强师生互动性"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美术  课堂较之前给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  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摘要】诗歌因简洁凝练,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引起智障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智障儿童学  习诗歌可以发展语言、启迪智慧、开发潜能,为他们融入主流社会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意境  营造、问题设计、图画呈现、角色扮演、资源整合等形式,引领智障儿童走进诗歌的殿堂。  【关键词】智障儿童诗歌优美情境教学  儿童诗歌包括儿歌、散文诗、古诗、谜语、绕口令等,因内容浅显、韵律和谐,易于朗读和记忆,能使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学生在篮球比赛中"攻"与"守"转换意识的重要性,结合平常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关  注本地区中学生篮球比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学生篮球比赛中攻守转换意识的培养与训练方法  ,引导并激发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提高他们参加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加强篮球技能训练,培养攻守转  换意识,提高篮球整体水平,为其以后的篮球运动打下基础,并养成经常参加运动的习惯。  【关键词】篮球运动进攻防守攻守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迅猛发展,通俗音乐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起来,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同学们边走边唱着"f4"、阿杜、周杰伦、刘欢等演唱的歌曲,出现  追求流行音乐的现象,有的学生还成为他们的"追星族",而有的同学还对我说:"老师,您能教点课外的  歌曲吗?"这祈求的语气意味着同学们对通俗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音乐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  中,还得由课本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是  创新教育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学观念  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  "、"注入式"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学生的评价单一死板……这些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  力的发展。为适应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