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高职办学的重要特色,就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专业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面前,要加强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专业 就业能力
  引言
  就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专业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保定市确定了“南车、北电、东纺、西绿、城文”的总体建设规划目标。保定市“十二五”规划第七章工业与物流业建设规划第33条产业发展引导指出:“规划重点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保定市打造成为全球低碳产业科学发展示范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基地。”长城汽车、中兴汽车、天威保变等一些全国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在我市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作为国家级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的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机电类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从全国来看,目前技术类人才需求呈上升态势,其中机械制造类的人才需求最为突出。数据统计:电力电子、机械加工、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操作等技术人才需求量比去年增加了6%。尤其是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对市场来说是供不应求。从地区上看,近几年来华北及沿海地区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特别是对机电一体化和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
  就保定市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而言,机电专业历届毕业生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电子以及与其相关的各行业中(如长城汽车、天威保变等企业)。行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率在急速上升,同时继续对数控、模具专业、汽车专业继续保持较高的需求率。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制造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行业也由以量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正在逐渐转型为以质的提高为主的精细型增长模式转变。因此,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大增,相关研究也日渐丰富。就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而言,以“机电专业”、“机械制造”等为关键词的相關研究文献达5万余条。多数研究集中在机电专业专业能力培养、实训室建设、实训项目开发、评价标准等领域,而对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较少。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但根据我们的调查,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对岗位不能立即适应的仍有相当大比例,这些学生由此业产生了很多的苦恼与困惑,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也认为应届毕业生不能很快融入企业,因此宁愿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
  二、机电类专业就业能力培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就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专业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面前,要加强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职业关键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素质教育。
  (1)重构教学人际关系 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大多数工作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部门的人员协调工作,配合完成。因此,现代企业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但对于学校来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体行为,往往忽视了团队的沟通与协作。比如,一个在课堂中从不发言,不善于与同学交流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一定不好,但我们却无法肯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好的企业员工。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上,因此,重新构建教学活动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2)改变传统学习模式 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这种传统学习模式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但是企业的工作模式与学校的这种教学模式是不相同的,通常企业只会给员工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并提出对该项工作的目标与要求,至于员工将通过何种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企业不会作具体的安排,这就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因此毕业生在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中就出现不顺畅——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学校的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比如在实训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学生初步掌握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只提出工作目标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交给学生自行安排,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专业课程的作业也应尽可能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从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得调查分析,情报检索等多种方法,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3)减少理想主义色彩 培养求真务实精神
  求实,是企业精神的表述中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只有务实的作风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求实这两个字虽然也常出现在一些学校的校训中,但对于在校德学生对它很难有切身的体会。大学校园可以说是年轻知识分子鼻交集中的场所,这些学子精力旺盛,思维活跃,但他们与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相对隔绝,因此他们心中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不过这种理想主义却常常会演变为脱离企业实际的孤芳自赏,如制定的产品生产的工艺方案完全从个人主观意愿出发,忽视企业实际运作实施的可行性,或者设计的产品看似完美,但因成本太高,使市场无法接受,显然这种理想主义的思维模式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在给学生传授技术,训练技能的同时,还应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多给学生提供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减少理想主义色彩,这样的高职毕业生才能真正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采取多种途径为学生专业学习创造良好的职业氛围,途径包括: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化管理、争取企业订单为学生争取“真实任务”、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等。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结合,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因此学校的教学环境应尽量与保持一致,所以在编制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时,实训环节占了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会经常采用模拟工作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而实训设施建设则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进一步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
  另一个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就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这也被越来越多的院校和教师所认可,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强调的是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却忽略了企业文化对于生产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文化和生产进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的变化会影响另一方,学生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就很难理解各工序之间有效配合与衔接以及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也很难意识到先进技术对于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利润的重要作用,而在教學中如果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将有利于高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在开放性办学原则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还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
  3、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政府机关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让企业有足够的兴趣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达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
  (1)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建立引导、推动产学研结合开展的机制。只有激发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才会形成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建立产学研结合动力机制必须做到: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机制。
  可以通过借鉴将国外成功经验引入我国,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企业校企合作积极性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是很积极的,它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暂时不需要激励政策),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使校企合作“师出有名” 做到有法可依,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加大高职教育的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都在逐渐提高,因此政府及教学主管部门赢加大用于高职教学的财政投入,通过税收等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技能的氛围,引导从行业、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校企合作;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政府部门:如教育、工商、科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为学校和企业营造一个能够长久合作的社会大环境。
  (2)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因此,必须注重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是一个相互选择、各取所需的过程。作为学校方:一是要建立合作企业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能够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广泛的企业行业联系网络,尤其要重视地方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搭桥连线作用。二是要科学选择合作企业。在企业选择上把好关,通过行业协会推荐、自己寻访、企业上门等途径,按照自身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不同要求,确立不同类型的重点合作企业,尽可能选择条件优、理念新、有较成熟企业文化、有共同合作理念的企业开展合作。
  (3)建立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
  学校要在人才培养、设备资源共享、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领域与企业密切合作,通过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教材建设、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开展实用性新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让企业在分享学校人才设备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深度参与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使学校实现教学研与社会服务功能。比如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开展订单培养——开设基于企业人才需求的订单班,为合作企业提供职工技能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成立教学指导、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学校与行业企业一起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与教材建设等;畅通校企合作渠道,一是聘请行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课,二是鼓励高职院校教师主动到企业进行端丽,并未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于支持,实现校企共享人才资源。
  结语
  发展机电行业是保定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搞好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人才就业能力培养研究,可以提高机电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促进保定机电工业发展,服务保定市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虞付进.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 DB/OL] . 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 高职高专教育网. 2004. 10
  [3]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4]张学军.探索大学办学体制改革新模式[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5]薛彩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
  [6]王春松等.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机械类人才[J]学理论,2009
其他文献
森林可持续经营已经列入国家重点发展规划,本文通过对东方红林业局经营现状的调查、研究,阐述了林业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班集体建设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新时期工科高校的班集体建设又具有其特殊性。本文结合当前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结合工科高校的特点,对班集体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出现得问题,对症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科高校 班集体建设 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是具有较高文化的同辈青年的集合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习惯上笼统地把大学班级称为班集体。在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的管理和组
摘 要:本文通过对西方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形式的阐述,从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陈出新,随着建筑师的文化、思想的变化又促进了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建筑形式发展的道路就是如何将建筑技术研究、设计、生产同新技术、新工艺、新建筑材料相结合。  关键词:建筑;结构技术;建筑形式    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每一个新建筑呈现我们眼前时,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建筑的外在的结构。在普通人对于无关自己的建
摘 要:高职院校重视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应用性科研对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途径,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提供了理論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 科研素质 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从事生产、服务、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