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池塘生春草”这则逸事蕴含着晋宋齐三代诗风演变及谢氏家族诗学思想发展的重要信息。这个时期,诗风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以形似及辞藻雕琢革新玄言诗的缺乏形象与辞采,接着是追求景中蕴情和自然精美的更高诗歌审美理想。谢灵运对“池塘生春草”的激赏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显示出他超越自身局限的努力,并为谢惠连、谢庄、谢朓等所继承发展,也可见谢氏家族自我革新的过程及其引领推动诗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池塘生春草 谢灵运 家族 诗学思想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池塘生春草”一句不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而且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涵的诗学逸事,本文考察晋宋齐三代谢氏家族诗学思想的演变及整个诗坛诗风的演进,抉发其意蕴。
一
谢灵运于刘宋初期被权臣徐羡之等人排挤出朝廷,外放为永嘉太守,遂大量创作山水诗。《登池上楼》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曰: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園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①
诗歌分三层。首层八句叙述他的进退失据及出任永嘉太守的无奈苦闷心情。二层八句描述登池上楼所见冬春交替景象。“祁祁”以下六句抒伤春之情,诗歌缺点比较明显。在造句方面,句式比较呆板,很多句子都是以一动词处中间,少变化;某些句子缩略过甚,语意晦涩,如“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褰开暂窥临”;有为对偶而对偶,造成肥词瘠义,如“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有用比喻或典故后,再加以解释,有些多余,如“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后接“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后接“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从结构上看,末句过于突兀,所抒情感与整首诗非常不协调,可谓狗尾续貂,但他显示了谢灵运的强自慰解。遁世无门是当时的人格标准,谢灵运在这首诗末句的自我标榜其实正表明他对士族风尚的迎合。他这种不顾自己真实情感、不顾诗篇完整性,一味标榜淡泊心境的做法,是他的诗歌往往景情断为两截的重要原因。如果从后来诗歌的标准看,这首诗还有一个缺点,即过于详细,脉络过于清晰,而后来的诗歌有意地通过跳跃、断层,造成意蕴丰富、启人联想的效果。这些缺点,在谢灵运后来的创作,尤其是谢 等人中得到了逐渐克服。此诗的优点历来已经谈到很多,此处不赘。但此诗的缺点却不能不特别注意,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谢氏家族乃至当时整个诗坛诗风的革新原因。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最著名的诗句之一,历来备受推崇。古人往往有会心之言,但言语过于简赅浑括,也不易体会。这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句本身写景比较清丽。明代谢榛说:“谢灵运‘池塘生春草’,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乃是六朝家数,与夫‘青青河畔草’不同。”(《四溟诗话》卷二)谢榛的意思是,《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只写草、柳的形态,而谢灵运既写形态也写声音。而且谢诗中池塘、春草、园柳、鸣禽,景物比较多且可构成一完整的画面,而汉诗仅写草柳,无法做到这一点。写景讲究有声有色、像作画般讲究构图,这是六朝的风格。二、诗句的重点还不在于写景,而在抒情。“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本身是很平常很细微的景象,但正是过于平常过于细微,才见出谢灵运的敏感,才见出他的孤独失意。正如刘桢诗所谓的“乖人易感动”。三、佳句之所以佳,还在于他在整首诗所处的地位。诗篇二层写春景,三层抒情。这个句子正处于景与情转换的关捩处,起着连接景情的关键作用,使得全首气脉贯注。四,这句诗体现了当时清水出芙蓉、雕琢返于自然的审美理想。宋代叶梦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人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尔。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之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而思苦言艰者,往往不悟。”
关于“池塘生春草”,有一个略显神秘的故事。钟嵘《诗品》引《谢氏家录》曰:“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②这句诗的妙处,如上文所分析的,主要的就是形象刻画肖似生动而情蕴于象中,雕琢而返于自然。谢灵运虽然没有对其诗学思想进行清晰的理论化表达,但从其对这句诗的得意能够清楚地显示出来。此则故事出自《谢氏家录》,也表明谢氏家族对这一诗学思想的认同。谢灵运《岁暮》有“明月照积雪”的佳句。《诗品》许为“直寻”所得的“古今胜语”:“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借,皆由直寻。”③直寻即直致,直书即目所见。“钟嵘说的‘直寻’是指用直接可感的形象来描绘诗人有感于外界事物所激起的情感,它并不排斥创作中理性的参与,但必须以直接可感的形象为主体,使之作用于接受者的感官,进而感染、震撼其心灵。钟嵘对形象直觉性的重视,说明他很懂得文艺的特征。”④钟嵘提倡直寻,反对用典雕琢,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描绘形象逼真的物象而情蕴于景,最终实现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及自然精美的审美理想。钟嵘是诗论家,他的观点与谢灵运相通,他以更理论更明晰的语言把谢灵运的诗歌创作及其蕴含的诗学思想揭示出来。
二
刘宋时期的诗歌,“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晋宋之际的诗歌,山水诗兴盛而取代东晋盛行的玄言诗,这不单单是题材的变化,更是诗歌艺术的改革,即物色描摹上的巧妙形似以及语言上的刻意求新,这两点正是针对玄言诗忽视形象与缺乏辞藻而发。在这方面,谢氏家族可以说是一直走在前头并取得较高成就的。《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⑤谢氏家族历来非常重视家族文学人才的培养,所以谢安“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的重点是“白雪纷纷何所似”,而谢道蕴以更精妙的譬喻描摹出白雪轻盈纷飞的情状,因而更受谢安的赞赏。可以说,谢氏家族对形似与辞藻的追求是有着相当的自觉追求的。因而在晋宋末期,谢混才能对玄言诗进行初步的改革,为诗歌的发展开创出一条新路子。其代表作《游西池》有“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的佳句,生动清新地表现了园林景象,尤其是“水木湛清华”,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园林清幽秀美。余嘉锡高度评价谢混“革历朝之积弊,开数百年之先河”的诗歌功绩,认为可与唐初的陈子昂相提并论。
关键词:池塘生春草 谢灵运 家族 诗学思想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池塘生春草”一句不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而且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涵的诗学逸事,本文考察晋宋齐三代谢氏家族诗学思想的演变及整个诗坛诗风的演进,抉发其意蕴。
一
谢灵运于刘宋初期被权臣徐羡之等人排挤出朝廷,外放为永嘉太守,遂大量创作山水诗。《登池上楼》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曰: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園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①
诗歌分三层。首层八句叙述他的进退失据及出任永嘉太守的无奈苦闷心情。二层八句描述登池上楼所见冬春交替景象。“祁祁”以下六句抒伤春之情,诗歌缺点比较明显。在造句方面,句式比较呆板,很多句子都是以一动词处中间,少变化;某些句子缩略过甚,语意晦涩,如“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褰开暂窥临”;有为对偶而对偶,造成肥词瘠义,如“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有用比喻或典故后,再加以解释,有些多余,如“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后接“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后接“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从结构上看,末句过于突兀,所抒情感与整首诗非常不协调,可谓狗尾续貂,但他显示了谢灵运的强自慰解。遁世无门是当时的人格标准,谢灵运在这首诗末句的自我标榜其实正表明他对士族风尚的迎合。他这种不顾自己真实情感、不顾诗篇完整性,一味标榜淡泊心境的做法,是他的诗歌往往景情断为两截的重要原因。如果从后来诗歌的标准看,这首诗还有一个缺点,即过于详细,脉络过于清晰,而后来的诗歌有意地通过跳跃、断层,造成意蕴丰富、启人联想的效果。这些缺点,在谢灵运后来的创作,尤其是谢 等人中得到了逐渐克服。此诗的优点历来已经谈到很多,此处不赘。但此诗的缺点却不能不特别注意,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谢氏家族乃至当时整个诗坛诗风的革新原因。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最著名的诗句之一,历来备受推崇。古人往往有会心之言,但言语过于简赅浑括,也不易体会。这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句本身写景比较清丽。明代谢榛说:“谢灵运‘池塘生春草’,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乃是六朝家数,与夫‘青青河畔草’不同。”(《四溟诗话》卷二)谢榛的意思是,《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只写草、柳的形态,而谢灵运既写形态也写声音。而且谢诗中池塘、春草、园柳、鸣禽,景物比较多且可构成一完整的画面,而汉诗仅写草柳,无法做到这一点。写景讲究有声有色、像作画般讲究构图,这是六朝的风格。二、诗句的重点还不在于写景,而在抒情。“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本身是很平常很细微的景象,但正是过于平常过于细微,才见出谢灵运的敏感,才见出他的孤独失意。正如刘桢诗所谓的“乖人易感动”。三、佳句之所以佳,还在于他在整首诗所处的地位。诗篇二层写春景,三层抒情。这个句子正处于景与情转换的关捩处,起着连接景情的关键作用,使得全首气脉贯注。四,这句诗体现了当时清水出芙蓉、雕琢返于自然的审美理想。宋代叶梦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人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尔。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之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而思苦言艰者,往往不悟。”
关于“池塘生春草”,有一个略显神秘的故事。钟嵘《诗品》引《谢氏家录》曰:“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②这句诗的妙处,如上文所分析的,主要的就是形象刻画肖似生动而情蕴于象中,雕琢而返于自然。谢灵运虽然没有对其诗学思想进行清晰的理论化表达,但从其对这句诗的得意能够清楚地显示出来。此则故事出自《谢氏家录》,也表明谢氏家族对这一诗学思想的认同。谢灵运《岁暮》有“明月照积雪”的佳句。《诗品》许为“直寻”所得的“古今胜语”:“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借,皆由直寻。”③直寻即直致,直书即目所见。“钟嵘说的‘直寻’是指用直接可感的形象来描绘诗人有感于外界事物所激起的情感,它并不排斥创作中理性的参与,但必须以直接可感的形象为主体,使之作用于接受者的感官,进而感染、震撼其心灵。钟嵘对形象直觉性的重视,说明他很懂得文艺的特征。”④钟嵘提倡直寻,反对用典雕琢,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描绘形象逼真的物象而情蕴于景,最终实现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及自然精美的审美理想。钟嵘是诗论家,他的观点与谢灵运相通,他以更理论更明晰的语言把谢灵运的诗歌创作及其蕴含的诗学思想揭示出来。
二
刘宋时期的诗歌,“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晋宋之际的诗歌,山水诗兴盛而取代东晋盛行的玄言诗,这不单单是题材的变化,更是诗歌艺术的改革,即物色描摹上的巧妙形似以及语言上的刻意求新,这两点正是针对玄言诗忽视形象与缺乏辞藻而发。在这方面,谢氏家族可以说是一直走在前头并取得较高成就的。《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⑤谢氏家族历来非常重视家族文学人才的培养,所以谢安“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的重点是“白雪纷纷何所似”,而谢道蕴以更精妙的譬喻描摹出白雪轻盈纷飞的情状,因而更受谢安的赞赏。可以说,谢氏家族对形似与辞藻的追求是有着相当的自觉追求的。因而在晋宋末期,谢混才能对玄言诗进行初步的改革,为诗歌的发展开创出一条新路子。其代表作《游西池》有“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的佳句,生动清新地表现了园林景象,尤其是“水木湛清华”,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园林清幽秀美。余嘉锡高度评价谢混“革历朝之积弊,开数百年之先河”的诗歌功绩,认为可与唐初的陈子昂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