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在基础教育学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显现出独特的优势。
1 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入门、向导,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生只有有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了解新奇未知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发扬自己的内在能力,不断创新。
如在教学《观沧海》这首古诗时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大海情境中——真实的大海波涛汹涌,涛声震耳欲聋,气势雄浑;两岸的山青翠碧绿,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学生的心弦扣动,被气势磅礴的沧海所征服,思维被激活,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诱发出创新的愿望,培养了创新意识,激发了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2 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怀疑是创新的起点,学生能够大胆质疑是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有的教师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影响教学进程;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并根据具体的课文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表达方法等方面发问等。让学生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寻求答案,从而促进“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他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笔者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学生提出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争议。有的学生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的,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学生提出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讨论交流后,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3 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与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在实际教学操作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維能力。
4 精心训练,开辟创新之源
语文训练是为了巩固语文学习的成果,学会创造性地利用语文这一学习工具,培养努力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和热衷语言文字创新的思想情感。加强语文训练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发挥想象提供天地,有目的、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训练,可以达到以训练促创新,有效启发学生创新。
例如要求学生为《皇帝的新装》写续集,鼓励学生写科幻小说等,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最后点评,充分利用教学中便于发挥想象力的广阔天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杨各庄镇杨各庄初级中学)
1 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入门、向导,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生只有有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了解新奇未知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发扬自己的内在能力,不断创新。
如在教学《观沧海》这首古诗时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大海情境中——真实的大海波涛汹涌,涛声震耳欲聋,气势雄浑;两岸的山青翠碧绿,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学生的心弦扣动,被气势磅礴的沧海所征服,思维被激活,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诱发出创新的愿望,培养了创新意识,激发了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2 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怀疑是创新的起点,学生能够大胆质疑是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有的教师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影响教学进程;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并根据具体的课文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表达方法等方面发问等。让学生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寻求答案,从而促进“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他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笔者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学生提出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争议。有的学生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的,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学生提出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讨论交流后,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3 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与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在实际教学操作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維能力。
4 精心训练,开辟创新之源
语文训练是为了巩固语文学习的成果,学会创造性地利用语文这一学习工具,培养努力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和热衷语言文字创新的思想情感。加强语文训练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发挥想象提供天地,有目的、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训练,可以达到以训练促创新,有效启发学生创新。
例如要求学生为《皇帝的新装》写续集,鼓励学生写科幻小说等,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最后点评,充分利用教学中便于发挥想象力的广阔天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杨各庄镇杨各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