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富的人文、深邃的哲思、绵延的情感,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这番“滋润”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学会质疑,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犹太人就非常重视这一点。孩子放学回家,父母询问的第一件事就是提了什么问题难倒老师。这种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更容易让学生智力得到全面开发。这之前,还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进行思考,参与讨论,才能让学生的问题更有深度。对此,设计弹性教案,留有空白,以便给学生留有更多时间思考。
比如《螳螂捕蝉》这一课。
(学完课文,教师进行小结)
师:在面临利益诱惑时,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考虑到后面所隐藏的隐患,对于这个观点,你们怎么看?
生:我想,如果遇到每一件事都这样瞻前顾后,是不是我们会失去很多机会?毕竟很多时候,机会稍纵即逝,抓不住就会失去。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不急于回答,现在就请你们结合自己身边的事情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叔叔,前几年在银行借钱炒房子,结果一转手,就赚了几百万,现在自己开公司了,如果当时害怕赔钱,现在还给人打工呢。
生2:我表哥,成绩忽高忽低,高考时,他非要报考东南大学,家里人都劝他保险一点,选个次一等的学校,结果他考试发挥超常,果真考上了。
师:你们刚才所举的例子都很好。这里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是不是他们真的没有考虑后果呢?难道《螳螂捕蝉》这一课要阐述的道理是错的吗?
生1:我想他们一定考虑后果了,不过是在衡量得失而已。
生2:所以面对利益,最好还是要考虑一下的,再做决定。
从案例中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进行了思考。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巧妙引导,让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教师只是顺势引导,点拨一下,不仅生成了课堂精彩,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闸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有效预设,真正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互动。毕竟语文学科属于交际工具学科,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情感熏陶,注重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这一点来讲,也需要学生与文本多元深度互动,以便从中提炼情感体验,为学生接下来的个性学习提供无限广阔的空间。
比如《海伦·凯勒》这一课,其内容讲的是,海伦虽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终于战胜了命运。具体教学如下。
(课间,安排学生做游戏)
师: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大家把眼睛蒙上,体验一下做盲人的感觉。这里我宣布一下规则,你们蒙上眼睛,可以做平时想做的事情,但不能大呼小叫,不能拉下布头。现在开始——
(学生立刻行动,在蒙上眼睛后,有的起身交作业,有的想擦黑板,有的站起来,与同学做游戏……)
(课上总结期间)
师:现在请你们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学了这一课,我被海伦的精神所震撼,毕竟对于我们来说,走路,看书,也许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却不容易呀!
生2:这一堂课,让我感知到盲人生活的艰难,海伦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生3:与海伦相比,我比海伦幸运,我是健康人,难道不应该比她做得更好吗?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多元互动的过程。案例中盲人生活的艰难,学生都能理解,但是体验不深。而在课间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给他们带来最直接的体验,这比单纯讲解更有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要真正让学生与文本有所互动,最好的方式,不是说教,而是体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放手,搭建平台,给他们创造体验的空间。
学会期待,学以致用。语文知识需要的不是简单识记,而是用心体验。只有真正内化,帮助学生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才算学生自己的知识。对此,语文课堂需要突出生本意识,教师要多给学生时间,耐心等待。毕竟学生内化文本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充分的磨合。学生的思考越深入,个体体验才会越丰富,课堂生成才会越精彩。
比如《船长》这一课。
師:假如船长最后没有死,他想办法脱险了,你还认为他是英雄吗?
(学生沉默了,静寂的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陷入了沉思。大约一分钟后,学生开始畅所欲言)
生1:我认为他不是英雄,他没有做到与自己的船共存亡。
生2:我认为他是英雄,毕竟他履行了船长的责任。
生3:船长如果没有死,反而会倒霉,因为客人会向他索赔的。
师:其他暂且不谈,我们从文学角度进行考虑,如果哈尔威船长最后真的没有死,与大家一样得救了,与课文结尾船长死了比较,哪个更震撼?更有感染力?
(学生思考)
师:悲剧往往更感人,更震撼人心。其实雨果的小说大多都是这样,比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等。他常常用悲剧这种艺术手法,给读者一种来自心灵的震撼,让我们更加敬畏英雄。现在谁来读一读这段令人震撼的文字?
总而言之,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其着力点在学生身上,即在于学生内化,而不是课堂“热闹”的形式。因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领孩子步入语文的殿堂,让孩子从心出发,真正做到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和对话交流,从而让孩子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静静地生长起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靖海小学语文教师。
精心引导,推促学生对文本思考
学会质疑,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犹太人就非常重视这一点。孩子放学回家,父母询问的第一件事就是提了什么问题难倒老师。这种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更容易让学生智力得到全面开发。这之前,还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进行思考,参与讨论,才能让学生的问题更有深度。对此,设计弹性教案,留有空白,以便给学生留有更多时间思考。
比如《螳螂捕蝉》这一课。
(学完课文,教师进行小结)
师:在面临利益诱惑时,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考虑到后面所隐藏的隐患,对于这个观点,你们怎么看?
生:我想,如果遇到每一件事都这样瞻前顾后,是不是我们会失去很多机会?毕竟很多时候,机会稍纵即逝,抓不住就会失去。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不急于回答,现在就请你们结合自己身边的事情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叔叔,前几年在银行借钱炒房子,结果一转手,就赚了几百万,现在自己开公司了,如果当时害怕赔钱,现在还给人打工呢。
生2:我表哥,成绩忽高忽低,高考时,他非要报考东南大学,家里人都劝他保险一点,选个次一等的学校,结果他考试发挥超常,果真考上了。
师:你们刚才所举的例子都很好。这里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是不是他们真的没有考虑后果呢?难道《螳螂捕蝉》这一课要阐述的道理是错的吗?
生1:我想他们一定考虑后果了,不过是在衡量得失而已。
生2:所以面对利益,最好还是要考虑一下的,再做决定。
从案例中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进行了思考。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巧妙引导,让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教师只是顺势引导,点拨一下,不仅生成了课堂精彩,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闸门。
精心体验,推促学生与文本互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有效预设,真正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互动。毕竟语文学科属于交际工具学科,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情感熏陶,注重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这一点来讲,也需要学生与文本多元深度互动,以便从中提炼情感体验,为学生接下来的个性学习提供无限广阔的空间。
比如《海伦·凯勒》这一课,其内容讲的是,海伦虽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终于战胜了命运。具体教学如下。
(课间,安排学生做游戏)
师: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大家把眼睛蒙上,体验一下做盲人的感觉。这里我宣布一下规则,你们蒙上眼睛,可以做平时想做的事情,但不能大呼小叫,不能拉下布头。现在开始——
(学生立刻行动,在蒙上眼睛后,有的起身交作业,有的想擦黑板,有的站起来,与同学做游戏……)
(课上总结期间)
师:现在请你们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学了这一课,我被海伦的精神所震撼,毕竟对于我们来说,走路,看书,也许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却不容易呀!
生2:这一堂课,让我感知到盲人生活的艰难,海伦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生3:与海伦相比,我比海伦幸运,我是健康人,难道不应该比她做得更好吗?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多元互动的过程。案例中盲人生活的艰难,学生都能理解,但是体验不深。而在课间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给他们带来最直接的体验,这比单纯讲解更有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要真正让学生与文本有所互动,最好的方式,不是说教,而是体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放手,搭建平台,给他们创造体验的空间。
耐心期待,推促学生对文本内化
学会期待,学以致用。语文知识需要的不是简单识记,而是用心体验。只有真正内化,帮助学生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才算学生自己的知识。对此,语文课堂需要突出生本意识,教师要多给学生时间,耐心等待。毕竟学生内化文本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充分的磨合。学生的思考越深入,个体体验才会越丰富,课堂生成才会越精彩。
比如《船长》这一课。
師:假如船长最后没有死,他想办法脱险了,你还认为他是英雄吗?
(学生沉默了,静寂的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陷入了沉思。大约一分钟后,学生开始畅所欲言)
生1:我认为他不是英雄,他没有做到与自己的船共存亡。
生2:我认为他是英雄,毕竟他履行了船长的责任。
生3:船长如果没有死,反而会倒霉,因为客人会向他索赔的。
师:其他暂且不谈,我们从文学角度进行考虑,如果哈尔威船长最后真的没有死,与大家一样得救了,与课文结尾船长死了比较,哪个更震撼?更有感染力?
(学生思考)
师:悲剧往往更感人,更震撼人心。其实雨果的小说大多都是这样,比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等。他常常用悲剧这种艺术手法,给读者一种来自心灵的震撼,让我们更加敬畏英雄。现在谁来读一读这段令人震撼的文字?
总而言之,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其着力点在学生身上,即在于学生内化,而不是课堂“热闹”的形式。因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领孩子步入语文的殿堂,让孩子从心出发,真正做到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和对话交流,从而让孩子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静静地生长起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靖海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