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层建筑所带来的影响展现在方方面面上,作为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建筑模式,其从最初工程设计到最终的质量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众多的技术要点和质量关键点。本文对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施工要点的质量控制、施工的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大中型城市的人口已经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土地资源也日益紧缺,适当合理地增加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是解决居住用地紧张的有效手段。
一、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
1)高层建筑工期长,层数多、总高度高、高空作业多,结构类型多样、施工难度高,工作量大,技术复杂。因此,垂直运输、高空安全防护、防火、通讯联络、用水、用电及建筑垃圾处理等问题成为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之一。
2)为确保高层建筑施工整体的稳定性,基础埋深较深,一般需要埋深于地面5m以下,并至少有一层地下室布置,在提高地基可靠性的同时可以作为设备层及人防车库、辅助用房等用途。
3)高层建筑施工周期一般比较长,所耗人力、物资巨大,季节性跨度施工不可避免,对工期安排和施工工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4)高层建筑的施工一般建在市区,周围用地紧张,周边环境复杂。为了保证工程设备的正常运行、材料的合理使用,需要合理安排现场临时设施布置,盡可能减少高层建筑施工中材料、设备的二次移动和储存量,充分利用商品砼和工厂半成品材料。
二、建筑施工中的高层技术要点
1、一般采用逆向施工法
逆向施工的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在建筑物内部浇筑中间支承桩柱,并沿地下室轴线修筑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同时向上逐层建设地上结构。与传统的顺作施工相比,高层建筑应用逆向施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逆向施工时浇筑的地下连续墙在满足构筑物、管线布置的前提下,可紧靠规划红线构筑地下连续墙并将其作为地下室永久性外墙,进而达到扩展建筑面积的目的。其次,相较于临时支撑,以逐层浇筑的地下室结构、中间支承柱作为支护结构的内部支撑刚度较大,可有效减少基坑变形,能明显减弱对于相邻地下管线、道路及构筑物的沉降影响。最后,逆向施工可缩短含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的总工期,不存在结构的地下地上的施工工期差别,可保障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同时施工。
2、预制模板
由于针对高层建筑的标准层建设中的结构施工的重复性高,同时,高层建筑采用的竖向结构施工是控制建筑物工期进度与结构质量的重点内容。综上,在施工采用的滑模法能有效保障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减少高空交叉作业,有助于控制施工工期,保障作业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爬模法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和钢筋筒壁结构,通过在沿构筑物底部构件的周边组装滑升模板,分层浇筑,并以液压提升设备使其滑升至需要浇筑的高度。通过滑模法与其他施工技术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地简化施工过程,创造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滑模法与爬模法具有以下几方面较为相似:首先,机械化程度高,节约模板和劳动力,结构整体性好;其次,组织管理要求高,结构物立面造型存在限制;最后,随着建筑施工劳动成本的上涨、工期要求的提高,高层建筑施工在工程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上都面临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只需将预制的模板进行组装,可有效缩短工期;在不影响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应用预制模板法可有效地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3、钢结构施工技术
建筑物的钢结构生产具有工业化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极为广泛。高层建筑钢结构主要可分为高层重型钢结构、轻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等不同施工类型。由于钢结构的热传导性十分突出,导致高层建筑的钢结构部件在经历火灾时,极易因火灾等产生的高温以及相关灾害而招致毁灭性破坏。因此,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必须考察建筑物的防火设施、防火装备及紧急避难所等在内的配套设施设计与施工。此外,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大型塔吊,其起重能力直接影响到钢结构的安装效率。因此,在钢结构施工中,吊装机械的安装与拆除,钢结构的测控、吊装、焊接等技术标准也应更为严格。
4、高层建筑的泵送技术
一般来讲,高层建筑施工均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技术。由于高层建筑工程所需的混凝土总方量大、强度高。因此,为确保浇筑施工的工期和质量,不仅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土泵机和布料机,同时对混凝土的配比也相对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国内的高泵程混凝土采用的掺粉煤灰和化学外加剂的双渗技术,保证了高层建筑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以及泵送设备对材料的要求,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随之升高。目前所采用的泵送到顶技术可将混凝土直接泵送到预设浇筑高度,使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三、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
1)对施工方案在高层建筑中的控制。如果施工方案不恰当,就会容易发生基坑坍塌的安全事故。一旦基坑深度超过5m,就必须由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组对其进行深基坑方案论证,只有通过专家论证的基础围护施工方案才能够进行指导施工。
2)高层建筑的质量需要精准的测量和精心的施工。高层建筑测量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建筑物轴线、标高、垂直度的控制,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及是否符合规划要求,故必须在开工前就制定好施测方案,确定好红外线等测量仪器,建立好施工控制网,采用外控法和内控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施工,经过严格的校对及复核,确保测量精度。
3)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裂缝,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高层建筑中混凝土量较大、强度要求高,混凝土裂缝需要提前预防,特别是做好砼的早期养护。对于新浇筑的混凝土,需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使内部约束力过大而导致开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则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应对表面、中间及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尤其是前三天)。对于混凝土浇筑以后的内部温度差宜控制在20℃以内,避免因温差过大使混凝土从内部开裂。
四、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高处作业多、人员密集,交叉作业多,相互干扰大等特点,其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施工企业及管理部门也对安全问题日益重视。施工企业遵循“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充分发挥其职责,以专业安全知识为内容,以行政奖励、法律、法规为标准,进行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和定期的安全交底,通过观看安全宣传片、录像、海报等形式,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施工过程中不一味地追求工程进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全面做好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安全并消除隐患,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各项安全保障体系,做好各项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
结束语:
随着建筑的规模化与集约化进程加深,建筑工程项目的高度也在不断地上升,在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我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长足的进步,一大批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这对施工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对原有的技术加以改进,对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有效总结,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辉.浅析超高层建筑桩基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建筑施工》,2010.
[2]崔晓强.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 《建筑机械化》,2009.
[3]张爱青.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
[4]王海红.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浅析[J].河南建材,2009.
[5]杨迪.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传播,2011.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大中型城市的人口已经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土地资源也日益紧缺,适当合理地增加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是解决居住用地紧张的有效手段。
一、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
1)高层建筑工期长,层数多、总高度高、高空作业多,结构类型多样、施工难度高,工作量大,技术复杂。因此,垂直运输、高空安全防护、防火、通讯联络、用水、用电及建筑垃圾处理等问题成为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之一。
2)为确保高层建筑施工整体的稳定性,基础埋深较深,一般需要埋深于地面5m以下,并至少有一层地下室布置,在提高地基可靠性的同时可以作为设备层及人防车库、辅助用房等用途。
3)高层建筑施工周期一般比较长,所耗人力、物资巨大,季节性跨度施工不可避免,对工期安排和施工工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4)高层建筑的施工一般建在市区,周围用地紧张,周边环境复杂。为了保证工程设备的正常运行、材料的合理使用,需要合理安排现场临时设施布置,盡可能减少高层建筑施工中材料、设备的二次移动和储存量,充分利用商品砼和工厂半成品材料。
二、建筑施工中的高层技术要点
1、一般采用逆向施工法
逆向施工的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在建筑物内部浇筑中间支承桩柱,并沿地下室轴线修筑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同时向上逐层建设地上结构。与传统的顺作施工相比,高层建筑应用逆向施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逆向施工时浇筑的地下连续墙在满足构筑物、管线布置的前提下,可紧靠规划红线构筑地下连续墙并将其作为地下室永久性外墙,进而达到扩展建筑面积的目的。其次,相较于临时支撑,以逐层浇筑的地下室结构、中间支承柱作为支护结构的内部支撑刚度较大,可有效减少基坑变形,能明显减弱对于相邻地下管线、道路及构筑物的沉降影响。最后,逆向施工可缩短含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的总工期,不存在结构的地下地上的施工工期差别,可保障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同时施工。
2、预制模板
由于针对高层建筑的标准层建设中的结构施工的重复性高,同时,高层建筑采用的竖向结构施工是控制建筑物工期进度与结构质量的重点内容。综上,在施工采用的滑模法能有效保障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减少高空交叉作业,有助于控制施工工期,保障作业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爬模法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和钢筋筒壁结构,通过在沿构筑物底部构件的周边组装滑升模板,分层浇筑,并以液压提升设备使其滑升至需要浇筑的高度。通过滑模法与其他施工技术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地简化施工过程,创造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滑模法与爬模法具有以下几方面较为相似:首先,机械化程度高,节约模板和劳动力,结构整体性好;其次,组织管理要求高,结构物立面造型存在限制;最后,随着建筑施工劳动成本的上涨、工期要求的提高,高层建筑施工在工程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上都面临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只需将预制的模板进行组装,可有效缩短工期;在不影响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应用预制模板法可有效地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3、钢结构施工技术
建筑物的钢结构生产具有工业化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极为广泛。高层建筑钢结构主要可分为高层重型钢结构、轻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等不同施工类型。由于钢结构的热传导性十分突出,导致高层建筑的钢结构部件在经历火灾时,极易因火灾等产生的高温以及相关灾害而招致毁灭性破坏。因此,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必须考察建筑物的防火设施、防火装备及紧急避难所等在内的配套设施设计与施工。此外,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大型塔吊,其起重能力直接影响到钢结构的安装效率。因此,在钢结构施工中,吊装机械的安装与拆除,钢结构的测控、吊装、焊接等技术标准也应更为严格。
4、高层建筑的泵送技术
一般来讲,高层建筑施工均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技术。由于高层建筑工程所需的混凝土总方量大、强度高。因此,为确保浇筑施工的工期和质量,不仅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土泵机和布料机,同时对混凝土的配比也相对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国内的高泵程混凝土采用的掺粉煤灰和化学外加剂的双渗技术,保证了高层建筑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以及泵送设备对材料的要求,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随之升高。目前所采用的泵送到顶技术可将混凝土直接泵送到预设浇筑高度,使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三、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
1)对施工方案在高层建筑中的控制。如果施工方案不恰当,就会容易发生基坑坍塌的安全事故。一旦基坑深度超过5m,就必须由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组对其进行深基坑方案论证,只有通过专家论证的基础围护施工方案才能够进行指导施工。
2)高层建筑的质量需要精准的测量和精心的施工。高层建筑测量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建筑物轴线、标高、垂直度的控制,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及是否符合规划要求,故必须在开工前就制定好施测方案,确定好红外线等测量仪器,建立好施工控制网,采用外控法和内控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施工,经过严格的校对及复核,确保测量精度。
3)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裂缝,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高层建筑中混凝土量较大、强度要求高,混凝土裂缝需要提前预防,特别是做好砼的早期养护。对于新浇筑的混凝土,需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使内部约束力过大而导致开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则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应对表面、中间及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尤其是前三天)。对于混凝土浇筑以后的内部温度差宜控制在20℃以内,避免因温差过大使混凝土从内部开裂。
四、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高处作业多、人员密集,交叉作业多,相互干扰大等特点,其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施工企业及管理部门也对安全问题日益重视。施工企业遵循“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充分发挥其职责,以专业安全知识为内容,以行政奖励、法律、法规为标准,进行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和定期的安全交底,通过观看安全宣传片、录像、海报等形式,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施工过程中不一味地追求工程进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全面做好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安全并消除隐患,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各项安全保障体系,做好各项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
结束语:
随着建筑的规模化与集约化进程加深,建筑工程项目的高度也在不断地上升,在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我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长足的进步,一大批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这对施工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对原有的技术加以改进,对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有效总结,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辉.浅析超高层建筑桩基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建筑施工》,2010.
[2]崔晓强.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和措施. 《建筑机械化》,2009.
[3]张爱青.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
[4]王海红.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浅析[J].河南建材,2009.
[5]杨迪.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传播,2011.